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液力耦合器调速型给水泵在火力发电机组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却存在中低速状态下运行效率低的缺点。将液力耦合器调速型给水泵改造为运行效率更高的高压变频器调速型给水泵技术成熟,节能效果显著。对某330 MW发电机组给水泵变频改造的情况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了改造的技术方案及效果,为开展电动给水泵变频调速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改造给水泵降低电耗提高出力电力部电力情报研究所赵旺初DG270—140型锅炉给水泵原效率不高,给水泵的出口压力往往有富裕压头。利用这一富裕压头加以改造,可提高效率,节约用电;若再改造其通流面积,增加给水泵的出力,从而可减少应装给水泵的台数。改造实例如...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上海漕泾电厂2×1 000MW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汽轮机给水泵运行状况,以及故障情况,指出了原设计中的一些不足。针对目前给水泵芯包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了优化的方案,并对改造后运行的安全性进行了阐述。通过给水泵芯包的优化改造保证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其他同类型机组的给水泵芯包优化改造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空冷机组给水泵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森 《热力透平》2006,35(4):273-278
根据某工程的设计条件,在300MW空冷机组给水泵配置研究的基础上,以600MW空冷机组为重点,针对空冷机组的特点,分析给水泵配置有关的技术问题,讨论汽动给水泵不同的冷却方式,研究不同给水泵配置对主机通流能力和满发背压、机组热效率、设备可靠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按照该项目的设计条件,从技术经济上对汽泵和电泵方案进行详细比较,提出空冷机组给水泵配置的推荐意见。同时对1000MW级空冷机组进行定性分析,供业主在决定给水泵配置方式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某单级涡轮增压汽油机的基础上,围绕提升低速扭矩及改善涡轮迟滞效应进行了复合增压系统、两级涡轮增压系统匹配方法研究。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某汽油机单级涡轮增压与两级增压发动机(复合增压发动机和两级涡轮增压发动机)仿真模型,并借助实测结果进行校核。在此基础上,利用模拟计算结果对单级涡轮增压和两级增压系统的低速扭矩特性、动态响应特性和燃油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增压与两级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低速扭矩特性比单级涡轮增压发动机分别增加了62.80%和54.35%,燃油经济性分别减少了23.45%和22.71%;动态响应特性由优到劣依次为复合增压、两级涡轮增压、单级涡轮增压发动机,并且在1 500r/min(低速区域)三者动态响应特性差距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涡轮增压系统IMO Ⅲ技术与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通过涡轮增压系统结合发动机机内技术来实现IMO Ⅲ排放标准的技术及解决方案。在IMO Ⅱ排放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机内技术进一步降低NOx排放需要采用极强的米勒定时,因此需要较高的增压压力即两级涡轮增压,同时结合VCM(气阀控制系统)、紧凑型SCR系统或EGR等技术方法来实现IMO Ⅱ。IABB的研究发现,两级涡轮增压...  相似文献   

7.
文中以55 MW机组配套的电动给水泵为对象,对其运行状况及运行参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针对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节能技术改造的措施,同时对电动给水泵改造后的运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从改造结果看,采用节能技术对给水泵实施改造对降低机组煤耗,提高机组效率,延长机组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田湾核电站1号、2号机组中原设计的主给水泵暖泵系统暖泵时间太长,不能满足运行要求。对原暖泵系统运行情况及主要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两种拟采用的改造方案,并通过对这两种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通过改造主给水泵出口逆止阀旁路管线以达到暖泵的要求,并通过7次试验,确定了最终的改造方案——4级节流孔板分级降压。通过对改造管线及未改造管线运行一个大修周期后的各个部位壁厚减薄情况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该改造方案满足主给水泵的暖泵要求,并且有效降低了管道冲刷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9.
王伟才 《柴油机》2013,35(1):4-8
介绍了ABB公司针对大功率发动机的发展需求,不断发展其增压器技术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单级高压比A100-L系列增压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容积流量以满足更大功率的覆盖范围;用于低速机的新一代A200-L系列增压器,通过高压比调节方式可替代可变几何涡轮优化部分负荷;ABB两级增压系统的配置及两级增压系统在柴油机和气体机应用的典型案例;分析了两级增压系统潜能,两级增压系统结合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显著降低NOx排放和燃油效率,提高发动机瞬态特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主研发的三维粘性气动优化设计平台对某双涵道风扇/增压级进行了气动设计优化;采用NURBS技术对该风扇/增压级各排叶片进行了参数化造型,包括二维叶型的参数化表达以及基选线的弯、扭联合造型;采用NUMECA商用软件进行了风扇/增压级三维内外涵联算作为气动性能评估指标;基于该风扇/增压级三维内外涵联算,采用iSIGHT优化软件对风扇/增压级各排叶片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在整机流量降低0.342 8%的情况下,内涵增压级效率提高了1.43%;对风扇优化,在整机流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整机效率提高了1.566%,并扩大了增压级的稳定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11.
《节能》2017,(5):72-74
对600MW级超超临界直接空冷机组的给水泵采用电泵、汽泵直冷、汽泵湿冷这3个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推荐600MW级及以上直接空冷机组的给水泵采用汽泵方案。  相似文献   

12.
薛允连 《节能》1991,(4):37-37,32
<正> 工业锅炉给水泵的扬程与流量,应该根据锅炉的实际运行压力,供水管路阻力及流量而定。目前大部分锅炉的实际运行压力大大低于给水泵的铭牌参数,水泵选型配套不合理,水泵效率偏低或者节流损失严重。通常使用的锅炉给水泵多为GC型多级离心泵。对多级泵进行抽级改造简单易行,而且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周成尧  艾钧  曾辉  廖云  潘航宇 《内燃机》2011,(6):14-17,30
两级涡轮增压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柴油机的升功率,改善柴油机低速扭矩,降低排放和油耗,因此我们特从两级涡轮增压技术的原理、结构、特点和优势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分析、研究和探讨,举例说明了国内外在两级涡轮增压技术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增压器开发实践指出了两级涡轮增压技术开发的过程和步骤。  相似文献   

14.
汽动给水泵代替电动给水泵启动机组的技术已较为成熟,但部分电厂因设计和系统实际布置原因,仍采用电动给水泵来启动机组,极大影响了厂用电率。文中针对华能太仓电厂4号机汽动给水泵代替电动给水泵启动机组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对比,从而在保留原系统布置的情况下优化了启动措施,并予以成功实施应用,确保了电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热力学模拟计算,对两级增压技术在提高柴油机功率密度以及改善排放的潜力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级增压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发动机的升功率、升扭矩及低速扭矩,但发动机燃烧最高爆发压力会明显上升,当发动机功率密度较大,废气再循环(EGR)率较高时,过量空气系数仍可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采用两级增压技术对于柴油机排放实现国...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给水泵暖泵装置的作用及暖泵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对暖泵装置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调速之星在600MW级空冷机组给水泵中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能源和水资源紧缺状况,寻求高效、节能型的电力设备势在必行.给水泵是电厂的核心设备,给水泵的运行可靠性与经济性在电厂运行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600 MW级空冷机组给水泵配置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采用调速行星齿轮偶合器(调速之星),具有可靠性高、调节范围广、高效节能、维护方便等优点,适合在大容量给水泵中采用.  相似文献   

18.
文中对某2×300 MW及2×330 MW供热机组锅炉给水泵液力偶合器改变频器调速方案进行了现场调研,计算了变频改造后各种工况下除氧器至给水泵入口段的管路损失,并结合前置泵的运行数据对给水泵入口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须汽蚀余量进行了校核计算。结果表明:变频改造后,其前置泵转速在1 000~1 490 r/min范围内变化时,给水泵组入口有效汽蚀余量均大于其必需汽蚀余量。该改造方案能够满足给水泵组汽蚀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19.
徐卫芳  郝建国 《节能技术》2006,24(3):276-276,281
在分析了给水泵暖泵装置的作用及暖泵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对暖泵装置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两级可调增压系统变海拔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D6114柴油机原机模型校核的基础上,建立两级可调增压系统仿真计算模型。通过对压气机图谱的高原修正和高压级涡轮旁通阀门的控制,进行两级可调增压系统的变海拔适应性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机通过采用两级可调增压系统可以实现海拔3000m和4500m的功率恢复目标;高压级涡轮旁通阀门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度来适应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转速工况,阀门开度的调节幅度会随着海拔的升高和转速的减小而越小;采用两级可调增压系统及相应的阀门控制策略可以固定最大扭矩和最低燃油消耗率所对应的转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