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近期,肾交感神经消融术(catheter?蛳 based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介入放射学家、血管外科医师的兴趣,亦引起了学术界对肾交感神经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用机制亦的重视。此技术不仅为多种以交感神经过度活化为特点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也为进一步了解此类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机会。本文对该技术的研究现状、临床应用、禁忌证、操作步骤、疗效及并发症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发性高血压因其知晓率低和治疗率低、药物不耐受、患者依从性差以及不合理用药等原因,有近1/3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处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状态。为此,寻求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十分迫切。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基于导管方法应用射频消融选择性靶向损毁肾交感神经,以达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目的。有两项临床试验(Symplicity HTN1 和HTN2)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估,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证据。本文简要介绍这一技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最新数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 高血压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虽然现有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的难治性高血压经正规药物治疗后,却仍然无法降至目标值。近年来,随着肾交感神经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深入研究及导管技术的迅速发展,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尝试,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疗法,本文就这一新兴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对慢性重度心力衰竭(心衰)伴窄QRS波并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心功能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方法 20例心电图QRS波<0.12 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ICD植入后行RDN术组(甲组,10例)、ICD植入后未行RDN术组(乙组,10例)。记录随访期各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生化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6 min步行试验(6MWT)及ICD放电次数。结果 平均随访1.86年。随访期甲组较乙组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降低(1.50±0.53比3.20±0.79,P<0.001),6MWT步行距离显著增大[(450.50±25.57) m比(120.60±13.24) m,P<0.001],血清脑钠肽(BNP)水平降低[(167.36±128.49) pg/mL比(2 232.29± 2 451.64) pg/mL,P=0.016],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缩小[(46.90±11.06) mm比(56.10±6.33) mm,P=0.035],LVEF增高[(39.50±9.63)%比(31.20±4.52)%,P=0.024]。随访末期甲组总ICD放电次数显著低于乙组(2次比40次,P<0.01);甲组RDN术后总放电次数显著低于术前(2次比31次,P<0.01)。结论 RDN术能有效改善慢性重度心衰伴窄QRS波患者长期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减少ICD放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在治疗急性肾脏出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价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肾动脉栓塞并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急性肾出血患者,重点分析栓塞的临床疗效、栓塞前后肾功能变化及栓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成功栓塞,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栓塞范围22%。术后3d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压、心率有所恢复,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术前相比,术后3d肌酐水平增高(P=0.000),尿素氮轻度降低(P=0.346),术后7d,肌肝呈轻度降低(P>0.05),BUN则降低明显(P=0.011)。5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1例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最后接受透析治疗。发生并发症患者的栓塞范围较大(U=1.500,P=0.006)。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急性肾脏出血合并肾功能不会明显加重肾功能恶化,控制栓塞范围是减少并发症的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和口服两种水化疗法预防心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效果。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PCI术治疗的心功能不全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静脉水化组(n=90)和口服水化组(n=90),术前及术后6 h内分别经静脉滴注和口服途径补充生理盐水。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48 h、72 h血清肌酐(SCr)及脑钠肽(BNP)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变化差异。结果 静脉水化组和口服水化组间术后24 h、48 h、72 h SCr和BN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功能不全Ⅲ级患者术后24 h、48 h 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和口服两种水化疗法均可有效地预防心功能不全患者PCI术后CIN,但心功能Ⅲ级患者接受口服水化疗法更加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单次乙醇注射加椎旁置管行腰交感神经毁损术对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L2交感神经节单次乙醇注射25例(B组);L2交感神经节单次乙醇注射加L3椎旁留置导管毁损治疗23例(BT组).全部病例均在CT引导下操作,术后3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BT组患者如第3天VAS仍然≥4分,则在患者俯卧位下首先经留置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3 ml,如5 min后VAS≤3,则再次经导管注入无水乙醇5 ml.1周后再次进行疼痛程度评估.结果 B组显效率32%,有效率80%.BT组显效率60.9%,有效率9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引导下乙醇注射加椎旁置管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明显优于单次乙醇注射毁损法,该方法 使治疗更加个体化,疗效更高,更易被医患接受.  相似文献   

8.
【摘要】 随着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尖区域动脉瘤已经逐渐取代外科手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作为颅内尤其是后循环动脉瘤栓塞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该文通过以往后循环介入手术相关文献综述,介入术后合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相关描述,结合作者自身经验及临床所见,阐述介入术中、术后可能引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危险操作,发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与之相关的解剖基础如穿支动脉闭塞等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介入相关技术的新进展,对基底动脉尖区域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预防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介入化疗高效、低毒的特性,探索为伴肝功能不全的晚期肝癌患者提供治疗机会的方法。方法对120例伴肝功能不全的晚期肝癌患者按照TBIL、BIL、ALT等肝功能数据以及腹胀、腹痛、纳差、少尿等临床症状表现,采用个体化、小剂量供血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及一般状况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复查,97例(80.8%)患者TBIL、BIL、ALT短暂升高,23例(19.2%)患者肝功能无明显变化。术后3周复查,86例(71.7%)患者TBIL下降50%以上,32例(26.7%)患者下降30%,ALT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有所下降。112例(93.3%)患者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缓解,KPS评分由原10~40分(中位20分)提高到20~60分(中位40分)。结论对于已伴有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重症肝癌患者,果断把握治疗时机、严格掌控操作技术,采用小剂量动脉灌注化疗,同样可以起到抑制肿瘤、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医源性肾血管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9例医源性肾血管损伤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损伤原因有行肾脏穿刺活检术后5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2例、经皮穿刺右肾盂造瘘术后1例、肾脏肿瘤局部切除术后1例。临床表现有失血性休克7例、患侧剧烈腰痛7例、血尿8例;CT和超声波检查发现肾脏周围血肿8例。栓塞材料用微型钢丝圈7例、普通钢丝圈2例,同时用聚乙烯醇微球5例、用明胶海绵碎粒2例。结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显示肾实质内动静脉瘘6例、假性动脉瘤2例、肾实质血管破裂对比剂外溢1例。本组9例均栓塞成功;治疗结束时复查造影显示异常血管消失,正常分支保留。7例失血症状明显者,栓塞后经给予补充血容量、失血症状迅速改善;7例剧烈腰痛者,术后2~4d腰痛消失;血尿8例,术后2~14d消失。术后原有肾功能不全加重3例、新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其中2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超声复查显示肾周围血肿于2~4个月逐渐吸收。随访6~78个月(平均38个月),4例死于原发疾病,5例健在、未再针对肾脏损伤进行外科或介入治疗,未再发生出血,血肌酐、尿素测定属正常范围。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是治疗医源性肾脏血管损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