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摘要】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发性高血压因其知晓率低和治疗率低、药物不耐受、患者依从性差以及不合理用药等原因,有近1/3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处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状态。为此,寻求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十分迫切。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基于导管方法应用射频消融选择性靶向损毁肾交感神经,以达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目的。有两项临床试验(Symplicity HTN1 和HTN2)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估,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证据。本文简要介绍这一技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最新数据。
  相似文献   

2.
潘涛  郭金和  滕皋军 《工业加热》2015,(12):1113-1118
【摘要】 经导管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新手段,进一步研究发现RDN术还可治疗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相关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肾功能不全等。本文就RDN术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近期,肾交感神经消融术(catheter?蛳 based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介入放射学家、血管外科医师的兴趣,亦引起了学术界对肾交感神经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用机制亦的重视。此技术不仅为多种以交感神经过度活化为特点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也为进一步了解此类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机会。本文对该技术的研究现状、临床应用、禁忌证、操作步骤、疗效及并发症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在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2月至2017年6月对54例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治疗并进行随访。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是采用球囊接力的方式通过肠梗阻的阻塞段和采用反复回拉肠梗阻导管的方式疏通粘连的肠道。术后第1,3,6个月及之后每半年进行随访并收集相关的临床和影像数据。结果 54例患者肠梗阻导管均成功放置,放置深度为越过屈氏韧带20 cm以上。54例中47例肠梗阻导管成功通过阻塞段进入结肠内,梗阻段通过率为87.0%。拔管后50例患者的肠梗阻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4例患者由于小肠重度梗阻,导管无法缓解肠梗阻症状,遂行外科肠粘连松解术。影像随访3~38个月,造影复查显示48例对比剂进过小肠通畅,未见明显肠梗阻现象。临床随访6~45个月,2例肿瘤术后患者再发现肠梗阻表现。54例中6例患者在术后8~15个月死于肿瘤复发所致的全身衰竭;48例患者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肠梗阻症状复发。结论 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是一种简单和有效的治疗难治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国产FlashPiontTM多极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用于经皮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FlashPiontTM多极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头端为螺旋形弯曲状,设有4个消融电极。选用健康实验犬10只,均经股动脉鞘管将FlashPiontTM导管送入右肾动脉主干放电消融2次。术后1个月复查肾动脉造影并处死实验犬,作肾动脉交感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 10只实验犬均顺利完成一侧去肾神经术。术后即刻肾动脉造影未见肾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及夹层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造影见两侧肾动脉均通畅,未发现肾动脉狭窄、夹层等并发症,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肾动脉血管周围交感神经明显坏死。结论 FlashPiontTM多极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设计合理、操作简单,能安全、有效地消融犬肾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2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在予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后,用导管超选择插至病变动脉,注入Embosphere微球栓塞病变区供血动脉血管床,观察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均栓塞成功,栓塞后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治疗成功率100%,其中即刻止血22例(81.48%),1 ~ 3 d出血停止5例(18.52%)。27例中15例(55.56%)术后出现颜面部麻木、肿痛、张口受限等轻度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 ~ 26个月,2例(7.41%)复发出血。结论 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 二尖瓣反流(MR)是最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65岁以上人群中有明显(中/重度)MR患者较为常见。尽管外科手术治疗仍是明显MR患者金标准,但这些患者会因高风险拒绝或被认为不适合传统开放手术。随着经导管技术在主动脉瓣膜疾病中成熟应用,更多临床医师和制造商将目光投向人工二尖瓣经导管治疗MR。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介入导管技术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二尖瓣位置,从而完成人工瓣膜植入,恢复瓣膜功能。虽然TMVR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但随着对疾病深入了解和技术进步,这些挑战将会逐步克服。相关研究也正在积极推进。该文综述了正在开发的各种人工二尖瓣装置的技术特点以及在人体中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首次接受CPVI术治疗的阵发性AF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平均(63.1±7.0)岁,术中均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并记录相关数据。术后3、6、9、12个月随访,收集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及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TTM)仪检测数据,了解AF复发情况。结果术中发生心脏压塞1例,予心包穿刺及外科开胸探查止血术;其余12例CPVI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1例随访9个月时TTM提示AF,1例随访6个月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例随访9个月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短阵房速,但上述患者均无胸闷、心悸等不适。结论 采用压力感知导管行CPVI治疗药物难治性阵发性AF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及预后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单次乙醇注射加椎旁置管行腰交感神经毁损术对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L2交感神经节单次乙醇注射25例(B组);L2交感神经节单次乙醇注射加L3椎旁留置导管毁损治疗23例(BT组).全部病例均在CT引导下操作,术后3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BT组患者如第3天VAS仍然≥4分,则在患者俯卧位下首先经留置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3 ml,如5 min后VAS≤3,则再次经导管注入无水乙醇5 ml.1周后再次进行疼痛程度评估.结果 B组显效率32%,有效率80%.BT组显效率60.9%,有效率9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引导下乙醇注射加椎旁置管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明显优于单次乙醇注射毁损法,该方法 使治疗更加个体化,疗效更高,更易被医患接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微导管跨区域栓塞技术治疗颅内不规则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连续采用跨区栓塞技术治疗的19例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策略制定、栓塞材料选择、手术过程及栓塞效果进行初步总结。结果 19例患者颅内不规则动脉瘤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例在手术收尾阶段填塞瘤颈时因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过多,最后经植入支架补救成功。跨区栓塞技术成功率为95%,完全栓塞15例,次全栓塞3例。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跨区栓塞治疗颅内某些特定不规则动脉瘤,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因急性下肢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直接溶栓有效,2例溶栓期间患肢血运无改善后在DSA下行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导管溶栓治疗后有效。导管溶栓治疗有效率为80.0%(24/30)。2例肢体坏死截肢,1例术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因坏死肢体毒素吸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后装放疗导管预置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0例壶腹癌患者,在经皮肝穿刺技术行胆道支架植入术后,经导引导丝送入后装放疗导管,依据病变部位对导管头端及通过导管置入的假源进行定位,每次内照射前CT或透视下复位,给与足量内照射。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皮肝穿胆道支架置入术和假源定位,并于术后5~7 d内完成足量内照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肝穿胆道后装放疗导管预置技术安全可行,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有效提高胆道支架通畅率,适用于姑息治疗的壶腹癌患者,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对3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进行经导管脉冲喷射药物机械溶栓法治疗.结果经造影证实为急性血栓形成的32例患者,治疗后即时开通率为97%(31/32):1例技术失败.溶栓治疗后造影,闭塞段均重新开放.术后随访发现4例发生再次闭塞,其中2例经再次同法治疗后恢复通畅,另2例患者因发现有局限性血管狭窄而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而恢复通畅.术后所有患者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脉冲喷射药物机械溶栓法是治疗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13例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技术优势。13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治疗成功12例,其中10例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2例大部分栓塞,载瘤动脉及其正常分支血管血流通畅;1例栓塞失败,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显示10例动脉瘤完全治愈,2例复发。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摘要】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临床常见疾病,常导致肺栓塞及血栓后综合征,在抗凝治疗基础上快速有效地清除血栓是目前主流治疗方法。腔内血栓清除术主要包括导管接触溶栓(CDT)、超声加速溶栓(UAT)、药物机械联合清除血栓(PMT)、机械清除血栓(MT)等。本文就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LEDVT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经鼻及经肛肠梗阻导管在胃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胃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联合应用经鼻及经肛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护理经验和体会。结果 10例患者均通过联合经鼻经肛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良好。护理过程中,送管顺利,导管引流通畅,无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麻痹性肠梗阻的患者,可以联合采用经鼻及经肛肠梗阻导管治疗,治疗过程中实施细微的导管动态跟踪护理及通畅的引流护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采用经皮穿刺导管技术,颈内动脉介入性灌注药物治疗颈内动脉脑血栓形成,使闭塞血管再通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区供血,使神经功能得以迅速恢复,探讨了颈内动脉介入灌注技术,病例的适应证,药物的选择及剂量及其它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口鼻腔大出血的效果、并发症发生及预防。方法回顾2005年11月至2013年10月经治的121例难治性及致命性口鼻腔大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对116例接受TAE术治疗患者分别进行1~3个月随访,了解栓塞效果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16例患者中96例(82.7%)出血完全控制,19例(16.4%)1周内再次出血并经药物治疗得以控制,1例(0.9%)1周内再次出血接受二次栓塞治疗;77例(66.4%)无明显并发症发生,35例(30.1%)出现颌面部疼痛、麻木,低热,张口受限等轻度并发症,1例(0.9%)出现面部皮肤坏死及重度头痛,3例(2.6%)因脑栓塞出现卒中症状。结论 根据不同病因及责任血管选择适宜栓塞材料,TAE术治疗难治性及致命性口鼻腔大出血可快速有效达到止血目的。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栓塞后综合征、局部缺血、末梢循环缺血所致局部坏死,严重并发症主要为异位栓塞所致颌面部皮肤坏死、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难治性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35例患者为治疗组,与单纯采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该类患者39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近、远期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客观有效率60.0%(21/35),获益率85.7%(30/35);对照组客观有效率53.8%(21/39),获益率84.6%(33/39),两组客观有效率及获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4,P=0.894);治疗组疾病无进展期平均12.2个月,对照组平均8.6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平均间隔时间延长了3.6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组复发率40.0%(12/30),对照组57.6%(19/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治疗组治疗前后KPS平均值为72.4分和82.7分,对照组为68.9分和79.1分,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39),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结论 对难治性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采用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但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可以降低肿瘤复发,提高疾病无进展期。
  相似文献   

20.
刘影  张跃伟 《工业加热》2012,(11):969-972
【摘要】 近年来,多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与保守治疗相比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HCC)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栓塞材料的发展,新型微粒栓塞剂因具有生物相容性、药物缓释作用等优点而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有望进一步提升TACE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微粒型栓塞剂应用于临床,现将其生物特性及临床疗效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