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铀资源需求和乏燃料积累预测,论证了我国发展快堆闲式核燃料循环的必要性,通过国内外调研,重点对影响我国快堆闭式循环的三个关键因素:钚元素积累、快堆技术、乏燃料后处理及快堆燃料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海军  陈晓丽 《节能技术》2021,39(4):358-362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乏燃料不断累积,核电乏燃料的安全管理已成为核工业持续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难题."十四五"规划中也重点提出要建设乏燃料后处理厂的要求.针对日益严峻的乏燃料后处理要求,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后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并针对当前国内乏燃料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为下一步乏燃料后处理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核电重启政策的施行,核电装机容量逐步提高,乏燃料的产生量、离堆量以及外运需求量均呈现快速上涨趋势,而我国乏燃料后处理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求和处理能力的矛盾已经成为亟待解决问题。文章通过介绍乏燃料后处理主流技术的工艺流程,分析该产业发展的急迫性和巨大的市场前景,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寻找产业链发展的着手点,为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4.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是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清洁能源供应的有效措施。为保障核能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乏燃料后处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国内外乏燃料后处理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发展乏燃料后处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有关发展建议。发展乏燃料后处理应匹配我国核电发展形势,逐步建立完善的乏燃料离堆贮存和后处理服务体系,实现乏燃料的统一规划部署、集中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5.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是实现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而乏燃料长期安全管理一直是制约核电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保障乏燃料后处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应加快有关领域的立法工作,为我国乏燃料的科学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本文从我国乏燃料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该领域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了有关建议。我国乏燃料管理领域立法应完善核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乏燃料管理基金利用效率,重视公众参与,切实保障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应用ORIGEN2.1程序对1座功率为1000MW核电机组运行3年后乏燃料次锕系核素(MA)中的NP-237和Am-243的累计量做了预测;并分析核电运行3年后,该2种核素经过短期和长期衰变后的含量变化趋势。为乏燃料的后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博  刘海军  张果 《节能技术》2020,38(3):251-255
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核能技术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新型核能技术,保障核乏安全处理,对推动我国核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硝酸铀酰乏燃料后处理中的雾化过程,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讨论了喷嘴的空气入口压力对雾化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雾滴的索特平均直径随着入口气体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贯穿距离逐渐增大,雾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对乏燃料进行安全环保的后端处理是核能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我国和国际核电先进国家都对此十分重视。分别从总体需求、储存、运输现状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乏燃料后端处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核电发展的背景下,核电机组持续增加,为保障核电的可持续发展,需认真考虑我国铀资源的供应、反应堆技术革新、乏燃料处置等一系列问题。在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看法,结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得出从铀矿资源、快堆技术的应用、分离与嬗变技术在乏燃料中的利用这几方面进行研究可使我国的核电进入循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发展核电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压水堆核电站,第二步快中子增殖堆电站和第三步核聚变堆电站)及发展核电所需要的铀资源储备(重视国内外的铀资源利用),进而对核燃料循环中的乏燃料后处理及乏燃料处置分离和嬗变技术(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张慧 《能源》2014,(3):65-67
随着我国核电机组逐步投产,乏燃料数量也在成倍增长,乏燃料运输和离堆贮存成为当前我国核燃料循环后端最迫切的环节,与此配套的运输和设备市场在等待开启。2014年2月25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东电")发布消息称,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乏燃料池的冷却系统一度停运了约4个半小时。为此,东电目前正在进行将乏燃料棒转移至附近共用燃料池的作业,也不得不中断。事实上,从2013年11月起,东电就着手开始将乏燃料棒从4号机组乏燃料池中进行转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圆轴承非线性油膜力支承下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及稳定性,以及不平衡量及轴承参数对稳定性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适当增大转子不平衡量、减小轴承长径比、降低润滑油黏度、减小轴承间隙会提高转子-轴承系统稳定性.对圆轴承支承下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系统油膜失稳规律,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同时验证了提出的模型正确.研究结果为油膜失稳故障预测及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乏燃组件衰变热导出对核电厂安全十分重要。核电厂乏燃料组件的传统冷却方式是依靠浸没在水中的流动循环冷却。AP1000非能动核电厂增设了乏燃料喷淋冷却装置。文中针对乏燃料棒束喷淋冷却试验,研究了乏燃料棒束喷淋冷却的辐射换热影响。理论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表明了乏燃料棒束之间主要通过辐射换热进行相互的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国核电产业尚有以下几大"短板"亟须高度重视和解决:①核废料处理已成为我国核电产业最薄弱的环节。我国在建的29台机组2020年全部投入运行后,乏燃料处理压力马上凸显,大亚湾核电站到2018年就面临乏燃料无法外运的难题。据中国核能协会数据,2020年现有48台机组将使我国乏燃料数量累计达到1×10~4t,并以每年1200t的速度继续增加,且我国乏燃料运输能力仅为每年需求量的16%。②我国核电安全监管能  相似文献   

15.
据有关人士透露:我国在核燃料循环和后处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加强科研水平。可以满足我国核动力工业发展的需要。用离心法分离铀同位素的技术,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能够掌握,我国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我国还研究成功了能承受极高转速的材料和机器,不仅节省了能源,而且分离效果良好。在后处理技术方面。我国从乏燃料中提取钚、镅、锔等元素和贵金属,这对建设中的中  相似文献   

16.
李元诚  白恺  曲洪达 《太阳能学报》2016,37(5):1153-1159
提出一种包含天气预报信息的了粒子群-稀疏贝叶斯混合算法的发电预测理论,结合历史发电量数据和气象因素分析影响光伏发电量的主要因素,采用基于辐照度、光伏发电量及环境温度等建立的预测模型。最后用国网风光储示范工程的数据进行测试,预测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氢气-空气混合气火焰传播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定容燃烧弹内研究了初始条件为常温常压的灭然气-氢气-空气混合气火焰传播规律,得到了不同掺氢比例和燃空当量比下混合气的层流燃烧速率、质量燃烧流量和马克斯坦长度,结合火焰传播照片,分析了火焰的稳定性并预测了大尺寸火焰稳定性的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天然气中掺氢比例的增加,混合气的燃烧速率增加,且增长速率逐渐加快,马克斯坦长度值减小,火焰的稳定性下降。各种掺氢比例下,随当量比的增加,马克斯坦长度值增加,火焰的稳定性增加。掺氢比例高于80%时,随着火焰的传播,其不稳定性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全面展开的重要时期,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将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研究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趋势是当前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电力消费水平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发电量与消费的发展研究提供依据,进而指导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本文收集整理了世界上5个发达国家从上世纪初以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发电量总量和人口总量等统计数据,深入分析各数据的相关性,将电力工业发展分成四阶段。根据统计数据,预测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电力工业未来40年的发展规模。并根据低碳发展的需求,提出了2010-2050年电力工业发展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对电力结构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9.
遵循“负荷预测-机理仿真-软件模拟-协同优化”的技术路线,在运用DeST软件预测上海某酒店全年逐时冷、热负荷、PVsyst软件计算光伏发电量和构建燃气轮机仿真模型计算能源输出的基础上,将上述计算结果输入预先构建的太阳能“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优化模型中,得到合理、可行的系统供能方案。相较于传统优化模型,运用集成方法得到的调度方案更有利于实现能源供需平衡,可为其他类似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CO2排放量预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基于我国化石能源消费的原始数据,应用灰色新陈代谢模型分别预测了2007~2020年煤、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建立了化石能源消费量与CO2排放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实现了对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CO2排放量的预测,并分析了未来10 a化石能源消费与CO2排放趋势。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易操作、拟合度和预测精度较高、结果可靠,可为能源发展和CO2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