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建设最具活力的区域不是城市,而是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传统的规划模式对城乡结合部的用地以保护与控制为主,导致其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研究构建了基于主动性战略的城乡结合部用地规划框架,该框架采用系统论的动力机制与反馈机制来控制用地开发,具体对建设用地的开发总量、非建设用地的生态斑块等进行主动控制,并对建设用地的布局模式、用地功能和非建设用地的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等进行主动引导。基于主动性战略的城乡结合部用地规划模式在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中取得了成效,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早期,西方国家的大型城市周边开始出现具有城乡过渡特征的结合部地区,并逛渐引起了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大量综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受规模、性质以及规划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城乡结合部表现出的特征略有差异,但在动态变化性强、景观与经济活动等较为混杂,以及空间结构较为松散等方面共性显著。郊区化、城市功能外溢、土地市场分配机制与土地所有者行为机制等对城乡结合部的形成与演化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城乡结合部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的功能,以及在经济、生态、美学、历史等领域表现出的多功能性得到广泛认识。西方国家对城乡结合部规划与管理方面一直比较重视,但经历了不断更新与提升的过程。现阶段,综合性更强的空间规划逐渐代替了起初单纯的土地利用模式控制,而且更加突出多功能性与协调作用的影响,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到城乡结合部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工作之中,景观管理、农业多功能规划等理论与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乡结合部作为一种现象或问题具有普遍性,所有城市的边缘总有一个带状区域,处于从乡村向城市过渡的地带,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城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无论是城市化初期还是城市化中后期,均存在这一区域。苏南地区城乡结合部因经济、区域不同而显示出其特殊性,虽然城乡差别很小,但问题依然存在,若采用简单的方法强制解决问题既不理性,也不现实。文章从景观学的角度讨论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并对其规划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玉 《城市规划》2012,36(10):19-25
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实地调查,揭示了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高端经济与低端经济,扩张带动型经济、就业带动型经济与消费带动型经济等高度混和的地域。引发与加剧这种混和经济形态的要素包括复杂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等经济要素构成;城乡板块交界区域要素属性与功能变动带来的经济活动的频繁更替;以及街道、乡镇行政隶属管理交叉,人员管理交叉和人员管理与事务管理分离导向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等。解决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矛盾、加速其转型进程并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应着重解决就业安置与培训、资本重组与优化、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改造、违规经济的治理与整顿、经济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专家献策     
《北京规划建设》2015,(5):74-76
余钟夫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决策和战略研究,在区域比较和发展、城市发展战略、综合经济研究方面有深入的研究.长辛店既有独特性,也有普遍性目前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处于关键的历史阶段,对城乡结合部的改造方式应该进行评估和反思。北京前阶段进行了50多个城乡结合部改造重点的村座改造,基本通过搬迁上楼的方式完成的。我们也在逐渐反思——这种方式有多大的必要性?长辛店的改造给了我们一个反思和优化棚户区改造模式的机会。同时,  相似文献   

6.
周浩晟 《四川建材》2009,35(3):105-10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边缘地带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建筑及规划界,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将这一区域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结合多年城市设计实践,对现代城市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借鉴城市设计机制理论,提出较为前瞻性的设计方法,以期为目前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规划与建设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边缘地带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建筑及规划界,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将这一区域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结合多年城市设计实践,对现代城市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借鉴城市设计机制理论,提出较为前瞻性的设计方法,以期为目前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规划与建设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农场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附近乡村。处于城乡的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场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农场小城镇在多层次的经济区域中,形成了管理局、农场、分场多层次的集镇群体结构,发展农场小城镇,建设农场小城镇,促进农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加速农场物质文明和精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旅游功能区作为城市经济功能区的一种,在各个城市中不断涌现.旅游功能区往往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兼具城市和乡村双重形态.然而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习惯于传统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往往忽视旅游功能区与城市相依相生的特殊性和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内在需求.笔者以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为例,通过剖析其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背景下,由外围组团演变成主城区核心板块的一部分的过程中,传统的与城市发展"不相融"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价值低效利用""城乡分离""社会失衡"等问题,从"区域协同""功能复合""交通对接""城乡共建"等角度提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区域,本文在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存在特征及问题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市当前采用的开发建设模式为例,总结出了城乡结合部住区的开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城市边缘区本身也存在着过渡性的特征,从而表现为城乡经济、社会、空间演化的“连续谱系”的一部分,因此需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城镇化特征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策略。结合湖北省宜昌市龙泉镇这一典型的由城到乡连续空间断面的实证案例,分析了不同圈层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府调控、空间景观等方面演化的连续性;以经济驱动、社会发展与政府调控为动力,构建了城乡连续谱空间演化概念模型;并针对“城乡连续谱”提出了精细化的城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外城市边缘区相关概念辨析与学科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不仅是城市空间和文明扩张的承载地,也是城市与外部区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集散地。目前,城市边缘区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变化量最大、变化最迅速、最敏感的地带,城市边缘区土地、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近20年国际国内权威期刊的文献分析,梳理了中外边缘区相关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对“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郊区”等概念进行了辨析,以廓清目前学术边界的混乱;并比较了中外城市边缘区理论研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从“废品村”看城乡结合部的灰色空间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结合部往往是非正式就业的集聚地带,提供了底层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社会经济桥梁。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城乡结合部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废品村”——八家和东小口——的实地考察和对比,力图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揭示这种城市灰色空间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在描述和记录实体空间变迁过程的基础上,阐释资本运动下不同主体对“废品村”的空间表征产生的影响,以及为空间改善所做的努力,从而构建这一灰色空间的多层次空间意义以及社会一空间相互塑造的机制。结论指出,“垃圾村”是城乡二元割裂的发展方式在城市边缘的一种景观呈现,重塑空间需要重视真正的空间使用者的需要,并从公共服务市场建构八手,改变城市废物管理的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边缘区社区的分化与整合——上海真如镇个案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以位处上海市郊结合部的真如镇为例 ,研究大城市边缘区社区分化 整合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提出了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推进大城市边缘区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边村是城乡结合部中一种典型的聚居形态,尽管通常被归类为“乡”,却不同于远郊村。城边村因其区位条件特殊而具备多元化的功能,如承载城市的低收入者住宅、城郊仓储式商业、小规模无污染工业和都市农业等,这些职能对于稳定、完善和提升整体人居体系格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城乡二元制度对城边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性缺乏足够的尊重与引导,对此本文认为对于城边村,要注重从实现整体人居体系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要素自由流通的需求。城乡规划要突破土地制度的局限,多渠道满足城边村城镇基础服务升级的需求,多层次应对城边村土地资源入市的需求,从而确保城边村基本居住的权益得到不断提升,自由经营的需求得到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6.
健康城市化、和谐城市与城市规划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小培  魏立华 《规划师》2008,24(5):46-51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侧重于"短期内的经济绩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及城市安全等日趋"脆弱"、这种基于"脆弱性"的城市化模式亟待转型,走向健康城市化;和谐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制度尤其是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举措.原本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存在的城市规划长期偏重于物质工程技术,追求经济效率和工具理性,漠视社会和谐和价值理性,应通过培育市民社会、建立政府财政预算质询与监管机制,强化社区规划及实施区域规划的财政税收保障制度等新举措促进城市规划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处闽粤赣边的龙岩中心城市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并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构建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的"一小时城镇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有客观的必要性。本文从龙岩独特的区位出发,探求龙岩中心城市实现"一小时城镇圈"的方法途径,对于促进龙岩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国强 《城市规划》2007,31(10):23-29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展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各种要素功能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在城市空间扩展进程中,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发展与演化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必要一环。文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中心城区边缘区发展的界限范围,并且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天津的分析,强调城市中心城区以及边缘区的区域群体发展中的规划设计和控制引导,以此来探求中国城市化空间构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边缘区面临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问题,创造和谐共生的城市边缘区景园环境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了城市边缘区景园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边缘区景园创造的原则与方法,对整合城市边缘区聚居环境及其景园创造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