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5,(7)
本文从课程背景,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特色三大方面探索成人办公自动化课程的建设。通过规范课程教学要求,创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评估和管理,充实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等方面,达到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0):28-3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课程发展呈现出从"缺位"到"回归"再到"繁荣"的脉络。其间,课程观历经了由"小"课程到"大"课程再到"微"课程的嬗变。"小"课程注重文本形态的学科课程计划和教材编写。"大"课程认为课程内含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多种类型,主张课程包含教学,强调在"设计—实施—评价"一体化框架之下开展课程改革。"微"课程则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致力于从"微"角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资源、教师课程素养和学校课程体系,作为复数的"微"课程包括微课、微课堂和校本微型课程,强调课程的"细"微、"精"微和"缩"微等特点。课程观的嬗变,积淀起整体主义方法论,即重视对课程的"具观"与"通观"以及二者的相继相融。整体主义方法论推动着学习为本课程的建构,强调以"学习为本"作为课程系统各要素、课程开发各环节的统整基础和价值引领,以"学习"视角观照课程的理念走向、主体发展、环境建设、目标研制、内容开发、实施改进和评估革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1,(3):10-17
课程史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传承课程思想的根基、创新课程理论的依托、课程改革的借镜和构建教育学中国学派的源头。我国课程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史研究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史研究相对沉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课程论学科的发展和课程实践的推进,我国课程史研究逐步深入。当前课程史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理论研究中不重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研究方法论亟须完善,研究队伍有待加强。课程史研究处于相对"冷门"的状况,既不利于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不利于课程理论创新的需要。课程史研究应构建适切主题,加强史实挖掘,重视理论构建,关注现实发展,使其在课程理论完善和课程实践探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5)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根本指向是提升课程的内涵,拓展课程对儿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提高课程的成效。要形成支持和促进儿童获得新经验的教育质量观,以此引导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要从拓展思想空间、关系空间和生长空间三个方面来拓展幼儿园课程空间,以推进幼儿园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性功能。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1):11-13
三类课程边界困扰、校本课程话语演进、课程实施关键问题反思,构成了本校课程提出的实践逻辑。本校课程具有全面性、统整性、具体性和扎根性,这四方面彼此关联。基于本校课程的基本特性,坚守学生立场,注重学习本位,拟从学习时间、学本课程和学习空间三维角度,进行课程校本转化和重构。本校课程建构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地方区域推进和学校积极营造。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9)
在现代课程评价发展中,各个国家实施的课程评价标准,采取的课程评价方法及制定的课程评价管理制度都不相一致。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及历史背景等,采用不同的课程评价。文章通过对英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课程评价进行概述和对比分析,归纳出三国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我国课程评价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进一步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及课程改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0)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是一个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范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和亮点。文章以地方建筑为研究对象,试图开发校本课程,以实际案例为导向论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困惑和解决的方法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UC Berkeley能源与环境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看,类似于中国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建筑环境学课程。基于课程的网站信息和笔者30余学时的课程旁听记录,介绍该课程的定位、课程结构、课堂教学状况以及笔者的感悟和体会,旨在让国内同行对国际一流大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为中国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师即课程"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教师不再被课程排斥在外,而是作为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并且对课程进行创造、开发、生成。本文阐述了"教师即课程"理论的概念及构成,探讨教师课程能量的蓄积,如何成为一门好的课程,并研究教师课程能量如何释放。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2)
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都至关重要。在"一流专业"建设规划下,做好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推进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带来支持。文章将建设《国际贸易单证》"一流课程"作为目标,先后分析了"一流课程"建设下课程目前的基本情况,与"一流课程"目标存在的差距,最后提出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设计思考,以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一流课程"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大优势学科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力度。在对优势学科领域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建设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专业素养,深化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实时更新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遴选和组建高水平的授课团队,创新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重构专业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三位一体的全新课程教学模式,形成多元的学习评价机制,提升中国优势学科中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优势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2.
“金课”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是教育全过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当务之急应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金课”全方位建设。通识类课程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根据不同学科类别的通识课程特点,结合“金课”建设,提高工程专业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由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以建设“双一流”大学和“金课”建设为契机,专注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及学生关注的热点,充分利用工程类专业实体模型、工程实践、移动网络、社交平台、网络视频、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等教学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工程类通识课程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课堂的教学模式。以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识课程桥梁美学为例,探索工程类专业通识“金课”的教学方法,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课程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实施手段完善两方面,进行了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基础课混凝土结构学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团队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应对策略,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期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与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教育信息化2. 0”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参考“互联网+”课程建设模式,以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为支撑,构建基于“SPOC+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资源建设、互动式教学活动设计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环节,并以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较好地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建筑设备与安装工程定额与概预算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授建筑设备安装与工程造价方面的内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较差,导致考试成绩与实际操作能力均不理想。针对以上问题,文章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和研究,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引入研讨与案例教学法、采用"一章一练"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及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学生实践与考试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暖通学科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室内空气环境为例,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重构,智慧教学平台的交流互动设计,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资源,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CFD模拟案例教学中,重塑教学内容。课程论文过程管理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国际建筑教育发展趋势和应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创新驱动国家战略,针对彼时建筑学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知识割裂、知行脱节和平台建设的局限等问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结合建筑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学做融创、通合一体”为理念,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育人平台三个方面的改革,系统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横向融通、纵向进阶的专业课程矩阵是教学体系改革的基础核心;由多维协同育人平台支撑的内外联通、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拓展;以设计课程为核心的集成化教学模式是达成教学理念的实施保障。十余年来学院教学改革实践已取得富有影响力的成效,坚定了学院继续探索建筑学高端人才培养路径的决心,以期为国际建筑教育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典例。  相似文献   

18.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教学特色、毕业主要去向四个方面,对台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当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本着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在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其他辅助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课堂授课及听课效果,有利于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BIM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实验教学是教学发展的趋势。笔者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及研究生实验教学所面临的困难,结合BIM技术在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尝试,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文章针对课程改革提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