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滨河城市面对水患问题需要一种基于韧性理论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修建防洪工程来抵御。通过堤、坝和渠化的防洪工程来抵御洪水,忽略了人与自然互动时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也无法回应因气候变化而不断增加的极端灾害,因此不是解决洪水安全问题的长期有效的方法。通过运用韧性理论提升系统存续能力,笔者提出了"城市韧性承洪"理论,作为替代目前主流方式的城市洪水灾害管理体系。该理论明确了一个城市的承洪力,以及对潜在的物质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中断等情况的预警辨识力,从而防止伤亡和保持现有的社会经济特征。通过在周期性洪水中积累经验,可以应对城市的极端洪水灾害。城市韧性承洪理论挑战了"城市如不防洪即无法生存"的传统理念,实际上传统的防洪工程破坏了应对洪水的韧性。为将此理论运用于规划实践中,笔者提出了"可浸区百分比"这一指标,用以评估城市的承洪韧性。应用自然的洪泛区功能建立城市承洪韧性,提升对洪水的适应性以替代防洪工程,将减轻洪水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毛华松  张立立  罗评 《风景园林》2019,26(7):96-100
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7,(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骤增,城市雨洪灾害日益严重。通过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来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城市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成为应对城市雨洪灾害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基于韧性城市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建构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理论框架;其次,结合设计案例,围绕四个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分析设计实践中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优化、城市结构组织、多用空间塑造和城市系统整合;最后,对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做了进一步思考。雨洪韧性城市设计拓展了传统城市设计的外延,为生态城市的性能化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防灾理论与适应性防灾理论的应用,以及对城市旧住区的承灾体与承灾环境脆弱性、社区防灾体系建设等现状特征的总结分析,从保护、适应和避让等3个方面提出我国城市旧住区的适应性防灾策略,对当前我国城市旧住区的发展转型与防灾体系建设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城市的水文灾害等问题,改变传统蓄滞洪区防洪建设思路,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蓄滞洪区景观设计,是蓄滞洪区景观建设在城市防洪方面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以韧性城市蓄滞洪区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韧性城市概念与理念和蓄滞洪区概念与现有问题,并将韧性城市理念与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结合进行关联分析,提炼出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原则与景观生态韧性设计策略和景观雨洪韧性设计策略,促进城市蓄滞洪区景观生态和雨洪的韧性建设,以期为今后的蓄滞洪区建设在提升生态韧性和雨洪韧性方向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城市内涝、污染等问题频发,雨洪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居住区是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选取杭州市内的27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从渗透收集、净化输送、雨洪调蓄及相关要素等四个方面调查了杭州市居住区雨洪设施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更新雨洪处理方式、加强雨洪管理系统建设、优化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增加公众认识度等四项优化策略,为城市住区雨洪设施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叶阳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20,38(8):66-70
雨洪灾害在我国各城市屡见不鲜,通过公园设计整合雨洪管理和休闲游憩功能,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形成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公园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以武汉市紫阳湖公园改造设计为例,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设计方法,分析公园降水汇水、水文岸线条件,进行竖向和排水设计。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合到公园绿地、广场、水体、排水系统、植物设计中,创造美好的园林景观,提升公园水体质量,减轻公园及周边用地雨洪灾害,促进雨水资源利用。最后,通过指标目标预算,确定设计方案达到径流流量与污染物控制等各项要求。通过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武汉紫阳湖公园改造设计研究,旨在将传统雨洪蓄集利用从技术运用延伸至公园设计,为海绵公园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弹性"对国际范围内区域空间的发展与规划起着深远的影响。但国内对区域弹性的研究与实践尚少。在理解区域弹性和雨洪弹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作为"软性区位因子"的区域雨洪弹性是提升区域弹性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聚焦宏观区域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以增强区域雨洪弹性,并由此提出三点策略——"大海绵"规划与区域规划对接、通过情景规划实现海绵城市弹性、跨尺度海绵措施弹性组合优化,以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提升区域雨洪弹性。  相似文献   

9.
薛浩  刘骜  林挺 《华中建筑》2014,(1):137-141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城市肌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保护是街区改造工作中的新课题,在更新改造中,不但要注意旧式格局与建筑的沿承,同时也要注重新兴元素的引入。改造设计,一方面需要通过空间的梳理、古建的维护、传统生活状态的展示来重现历史街区风貌;另一方面需要有机地注入现代社会新生活力,拓展街区脉络、演变建筑风格、转变建筑功能,更新建筑结构,使文脉得以沿承。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究了传统街区改造的传与承问题,并通过湖州府庙街区改造这一具体项目设计的全程思考,从空间、建筑、景观的角度探讨了传统街区的开发策略与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雨洪管理新理念,提出提升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的相关措施。通过分析中国雨洪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雨洪管理教育的现状,剖析当前雨洪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挖掘提升教育管理的新举措。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并运用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知识,以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教育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牢固的专业知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并搭建与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并轨运行的新模式。研究显示,采用良好的教学模式,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在新的管理理念引导下必然能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低影响开发强调通过源头控制保障城市水文循环。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LID在城市雨洪管理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城市雨洪模拟技术作为城市防洪减灾关键技术之一,可以有效的模拟并预期暴雨来临时研究区域的雨洪情况。基于SWMM雨洪模型,设计了清华大学学堂路区域的LID措施,对比分析增设LID措施前后径流量及蓄水量的变化,并探讨了高密度校园环境下雨水链景观系统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丁戎  栾博  罗珈柠  祝明建 《园林》2023,(1):16-24
绿色空间有助于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提高韧性与减排增汇能力,目前缺乏增进协同增效的有效设计途径。通过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综述,探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绿色空间韧性—降碳协同范式与设计策略,提出全周期迭代演进的动态适应性范式和七项原则性策略,应用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城市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议与展望。研究结果发展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为发挥绿色空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作用、推进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有灾难性的影响。如何建设韧性城市使之具有气候适应性与降低洪水对城市的潜在威胁?基于韧性城市理论与气候适应性设计理念,讨论工程韧性与生态韧性差别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滨水绿地;案例为美国哈德逊市南湾公园,作为城市气候韧性的研究性设计,以期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及类似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发展,传统防洪设施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防洪需求,将原有防御性、人工化的防洪模式改变为生态化、具有弹性适应性的防洪模式日益得到更多人的首肯。文章希望通过弹性城市理论的研究,对城市防洪设施设计进行思考,寻找出城市防洪设施设计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现今,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极度扩张。虽然城市经济、生产水平、消费水平等都得到了提高,但城市的膨胀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交通、环境污染、城市失序等问题。本文基于"城市双修"背景,通过引入城市修补理论、生态修复理论,结合宿州市宿怀路街道更新实践,提出建筑品质适应性提升策略,希望为其他城市的街道品质提升更新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资讯     
正金华浦阳江生态廊道浙江的"五水共治"工程是从治理金华浦江县的母亲河浦阳江开始的。土人设计通过水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拯救了一条一度被抛弃的母亲河。设计运用了生态水净化、雨洪生态管理、与水为友的适应性设计及最小干预的景观策略,结合硬化河堤的生态修复、农业水利设施的改造利用,并融入安全便捷的慢行交通网络,将过去严重污染的河道彻底转变为最受市民喜爱的生态、生活廊道。设计实现了通过投入最低成本达到最大综合效益的可能,并为河道生态修复及河流重新回归城市生活的设计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波特兰城市中23个典型的雨洪管理景观基础设施案例的实地调研,阐明了波特兰城市雨洪管理景观基础设施现状主要特征,对设施在应用频率及景观特征上的差异化进行分析,发现了设计及管理维护上存在的问题,指出影响景观表现效果优劣的因素,探讨了提升雨洪管理景观基础设施品质的初步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区域雨洪最优滞蓄规模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推求城市设计洪水过程线及根据求出的设计流量过程线确定城市化区域雨洪最优滞蓄规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钱云  翟俊 《建筑师》2019,(3):107-112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作为时代新命题而被设计行业着重关注,菲利浦·拉姆作为一名专注于探索建筑设计的先驱者,提出了一种以气象学为导向的新型环境设计模式。本文通过介绍拉姆在"气象适应性"设计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温度、湿度、光照三大策略方向解释了气象适应性设计中"适应气象"和"构建气候"两大概念,并结合其中国台湾地区清翠园实例,着重阐述了气象适应性设计理念在建筑及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以此作为我国未来城市局部环境小气候设计发展趋势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雨洪灾害频发,使雨洪管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议题。2015年,中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如火如荼,但大多因质量问题无法通过审批。为找到有效提升规划质量的策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2个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定量质量评价,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评价结果。研究发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质量受经济、区位和编制经验综合影响,城市间存在梯队差距。为有效提高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质量,需在巩固规划目标和策略的同时,提高公共参与、协调、事实基础和监督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