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人”规划理论是“人”在自存共存的平衡原则下创造的最优空间,而民族村寨作为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类聚居形式,具有典型“城市人”匹配典型人居的空间属性。因此,基于“城市人”规划理论,结合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族村寨典型案例,归纳民族村寨的空间特征,从传统的传承与现代性调整,塑造典型“城市人”匹配的典型人居、民族文化的还原与功能再造,促进典型“城市人”与文化活态关系的建立、关注多方利益主体,实现典型“城市人”自存-共存需求的最优平衡三个维度探讨“城市人”视角下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为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时期背景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少数民族村寨继承性发展概念,以侗族村寨滚正村为例,探讨适应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技术方法。通过典型形态要素识别、空间单元分类导控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类型演化的方式,达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与当代发展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民族村寨以其鲜明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特 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赏和体验。分析游客在民族村寨的空 间选择偏好,了解其行为规律及特征,有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 理民族村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传统景观文化价值,促进 当地旅游发展。以能够提供较高精度空间定位信息的GPS数据 作为基础数据,利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游客在桃坪羌寨游览 时的空间选择偏好与传统建筑风貌、民俗宗教文化、场地空间 类型、空间可达程度(穿越、直达、高差)及空间可视程度等景 观空间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游客偏好于选择具有羌族 民俗文化特色、易于到达且游览线路明确的空间;景观可视度 对游客选择偏好影响程度不高,这与桃坪羌寨的建筑布局、街 巷结构和景观特征密切相关。基于对游客村寨空间选择偏好的 认知,提出了民族村寨空间与居民生活一体化保护、标识系统 和解说设计提升,以及游线设计立体多元化等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呈日益繁荣的趋势,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民族文化的异化与消失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使得很多地区的民族村寨旅游产业活力正在渐渐消逝。本文将以笔者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文脉保护的民族村寨规划方法与设计策略,具体阐述民族村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方法与建筑及整体村寨环境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村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文明程度及历史面貌的物质文化载体,该文立足西南地区,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羌族村寨实例的调查入手,剖析其整体格局及建筑形态,并与其他地区传统羌寨进行对比,揭示漆树坪羌寨的生成发展内涵及典型特征,指出其发展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物质文化产物,为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发展提供研究依据及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坚  张帅  杨平  叶海涵 《华中建筑》2020,38(1):106-109
高原山地民族村落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在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构成历史文化价值丰富的村落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村落受自然、社会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民族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在良好的文化保护引导下,发展特色产业,保护具有地域特点的村落文化、产业及形态,是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该文以迪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迪姑村文态、业态及形态所体现的地域特征,采用三态融合的方式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民族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民族村寨景观空间的视角,以广西三江高定侗寨为例,首先分析了其景观空间特征,并在新农村建设及旅游发展背景下探讨了村寨传统生活和景观空间的变迁,最后在探讨民族村寨景观空间保护意义的基础之上,对桂北高定侗寨传统景观空间提出了一些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8.
贵州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开发贵州省文化厅吴正光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在大力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系统工程中,十分重视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开发。经过多方努力,已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典型的苗、布依、侗等少数民族村寨,并用以作为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向中外游人开放,取得了...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及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及"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如何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前提下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区域的活力、创造与时代背景相融合的新文化,仍然是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基于文化生态理念,从物质文化形态层面、文化与社会经济层面及文化价值与社会民生层面提出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旅游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对处于旅游城镇化背景下郎德上寨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将郎德模式即社区主导、全民参与,以工分制作为管理和分配机制、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具体手段的文化保护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评价以及问卷调查验证。郎德模式是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良好互动的必然结果,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旅游城镇化的系列现实矛盾,为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婧磊  黄燕 《城市建筑》2014,(11):81-81
城市规划的设计体系不完全适用于农村地区,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需要等同于城市设计的“乡村设计”介入。本文基于对黄土平原区的村落空间调查研究,总结归纳村落的空间组织,寻找能够实现村落的地域文化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村庄聚落的建设,源于农耕社会的人群结构和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家族式聚居与小农式生产方式为农耕社会中典型村庄建设的基础特征。当前在全国范围内,传统村庄正以每年近9万个的速度消失,标示出农耕社会村庄建设基础依托的失效。随着当代社会逐渐由工业向后工业和信息社会的转变,人群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相较传统农耕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并导致当代的村庄建设突破原有的格局而发生整合更新。社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作为村庄建设的两类依托基础,当代协作化的社会组织结构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传统的"农耕型"村庄向当代的"农产型"村庄更新整合。  相似文献   

13.
住房是农民的核心财产,是人居环境理论中的五大要素之一。为更好地实现居住与环境的融合,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发现,新一轮住房建设在巩固以往建房成果的同时,亦存在诸如需求量大、"两违"、忽视节能和地域文化保护不力等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长远发展。原因与缺乏科学规划以及审批制度、住房权利、建设标准不完善相关。农村住房建设应该脱离纯粹的建筑行为,融入人居环境建设的理念,在居住规划、居住流转、地域文化以及社区管理等领域相互协调,提升居住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仕元  马晓 《华中建筑》2014,(5):178-182
伴随着城市化热潮,地域特色与文化韵味在城市建设中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情景下,客家文化和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关于客家建筑的研究成果中理论论述居多,而传统住宅的成型是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地域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该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建筑内外空间入手构建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上杭具体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把客家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家族制度、社会文化与住宅的空间联系起来,研究上杭客家民居合院式住宅的空间组织,解析在上杭特定地域中客家民居的特色和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居住文化。  相似文献   

15.
边缘区乡村是一类介于城市与外围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边缘区乡村规划的特殊性,其发展规律无法遵循传统城镇建设发展规律。因此,城乡统筹的初衷应该从整体考虑、从宏观调控,按照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去寻找边缘区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思路,通过不同村域经济类型和不同区域地理类型两方面入手研究边缘区乡村居住空间形态,构建出乡村组合类型下的苏州市边缘区乡村居住空间导则,为塑造良好的边缘区乡村人居环境提供指导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洪水泉村庄规划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针对拥有典型历史文化遗存的传统村落的一次规划理念、规划技术、建筑设计和乡土景观的全面探索。本文总结了规划和示范建筑设计的新理念和核心内容,并提出规划技术实践为传统村落发展的应对。  相似文献   

17.
面对传统老社区如何构建公共中心的新问题,以浦东新区白莲泾两侧地区城市设计为例,对老社区公共中心构建进行了一次“立足本土居民、注重本土文化、依托本土空间”的探索性实践。规划秉承“适地而生”的设计思路,利用后世博旧区改造的契机,以唤回老浦东记忆为手段,重塑滨水空间为重点,创造性的融合了“莲溪岸、南码头、东堂屋”等3个体现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交融的城市意象,将白莲泾两侧地区打造成为后世博时代的“水岸会客新空间”,实现了区域文化的复兴,提升了地区公共服务品质,为上海其他滨水地区和老社区公共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姚沛霈 《城市建筑》2014,(11):114-114
近年来,大量城中村回迁住区投入使用,暴露出城中村改造以及回迁住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使用者与使用需求为切入点,从城市、社会层面与改造、建设层面探讨城中村回迁住区建筑空间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赵一凡 《城市建筑》2014,(26):210-210
近年来,我国民众社会文化的追求也渐成趋势,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进行了探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尝试推进文化保护产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