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勤  李秀 《山西建筑》2007,33(2):19-21
回顾了桃坪羌寨的历史背景,从物境、情境、意境三方面分析了桃坪羌寨的景观体验,并从景观体验的角度探讨了对民族村落进行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认识,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村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文明程度及历史面貌的物质文化载体,该文立足西南地区,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羌族村寨实例的调查入手,剖析其整体格局及建筑形态,并与其他地区传统羌寨进行对比,揭示漆树坪羌寨的生成发展内涵及典型特征,指出其发展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物质文化产物,为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发展提供研究依据及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化空间是一种时空与人的活动相结合的文化的活态存续;民族村寨既是包含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空间,又是民族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空间形态,其文化空间属性价值更甚于历史、经济或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理论建构下,关注于民族村寨文化实践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作用,归纳民族村寨的文化空间价值特征,并提取出文化特征场所、建成空间形态、农林活动环境3个文化空间层面。依照“价值保护”的思路,民族村寨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发展建设布局和形态,都应以文化空间特征价值为依据来确定和规划。而在制度和规范层面制定从文化空间视角出发的民族村寨价值保护的规划原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保护实践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时期背景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少数民族村寨继承性发展概念,以侗族村寨滚正村为例,探讨适应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技术方法。通过典型形态要素识别、空间单元分类导控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类型演化的方式,达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与当代发展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杨宝  樊则森 《建筑创作》2009,(12):58-65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的萝卜寨作为古羌王国的遗都已历经近五千年的风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用黄泥建造而成的民族村落。由于其海拔高,因此有“云朵上的街市”之美誉。萝卜寨地处九寨沟旅游环线的羌文化核心地带,与理县桃坪羌寨、茂县黑虎羌寨形成羌文化三角核心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民族村寨景观空间的视角,以广西三江高定侗寨为例,首先分析了其景观空间特征,并在新农村建设及旅游发展背景下探讨了村寨传统生活和景观空间的变迁,最后在探讨民族村寨景观空间保护意义的基础之上,对桂北高定侗寨传统景观空间提出了一些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与民族村寨保护传承的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研究对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景观独特性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采集旅游者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图片数据,通过内容分析法解析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特征。研究表明:(1)在认知意象上,程阳八寨景观意象划分为9个景观意象元素范畴、3个景观意象维度及4种典型景观意象组合;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热点主要集中于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传统侗寨建筑,热点区域为岩寨、马鞍寨以及平寨三个村寨。(2)在情感意象上,游客以“独特、宁静、壮观”的积极情感为主。(3)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特征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空间结构的层次感、整体氛围的乡村性。研究结论对于延续标志性、认同性与区域性的聚落整体景观意象,明确民族景观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人”规划理论是“人”在自存共存的平衡原则下创造的最优空间,而民族村寨作为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类聚居形式,具有典型“城市人”匹配典型人居的空间属性。因此,基于“城市人”规划理论,结合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族村寨典型案例,归纳民族村寨的空间特征,从传统的传承与现代性调整,塑造典型“城市人”匹配的典型人居、民族文化的还原与功能再造,促进典型“城市人”与文化活态关系的建立、关注多方利益主体,实现典型“城市人”自存-共存需求的最优平衡三个维度探讨“城市人”视角下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为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邛笼与碉的辨析,阐述碉在军事文化演替下的发展轨迹,而碉寨的分布与选址则界定了聚落的基本防御属性,并以黑虎和桃坪羌寨为例,分析了线性街巷、碉房面层和点状碉楼组成的空间立体防御体系及其聚落形态特征,强调了其在聚落保护与更新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呈日益繁荣的趋势,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民族文化的异化与消失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使得很多地区的民族村寨旅游产业活力正在渐渐消逝。本文将以笔者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文脉保护的民族村寨规划方法与设计策略,具体阐述民族村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方法与建筑及整体村寨环境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域景观特征,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升温,传统村落的景观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文章基于"景观情境-行为偏好-体验质量"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安徽宏村、浙江诸葛八卦村和江西篁岭村的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情境与游客行为偏好及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物理情境和氛围情境感知会促使游客产生积极的行为偏好,进而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既要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景观、街巷等空间要素的完整性,又要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生活的真实性,以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李娜  许从宝  梁玥琳 《华中建筑》2007,25(11):129-131
旅游发展驱动的少数民族建筑景观的变迁,是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的重要表现.文章通过对九寨沟树正寨的实地问卷与深入访谈调查,分析了居民和游客对藏寨建筑景观特色变迁的感知,认为居民对藏寨建筑景观的特色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保护没有得到重视,而游客也缺乏对真实藏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研究认为,少数民族旅游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重在认清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精华,增强当地居民的自我认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培养主人意识,形成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同时还需要深化旅游地的管理,以引导为主,积极应对经济水平提高以后居民对生活环境改造的合理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游客行为偏好的传统村落景观情境感知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寻找景观情境感知与游客行为偏好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为主线,将景观感受旅游行为的主体与景观环境组织的客体相结合,基于景观感受行为理论,以安徽宏村、浙江诸葛八卦村和江西篁岭村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以游客的全游性/小空间性行为偏好、体验性/参与性行为偏好,以及重游性/推荐性行为偏好为线索,对传统村落景观情境的完整度、交互度和印象度进行了定量化的测度和评价,探讨了景观情境感知价值与游客行为偏好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宛克忠 《中外建筑》2011,(9):98-102
桃坪羌寨新村规划设计紧扣羌寨这个核心主题,吸取桃坪古堡"对外防御性,对内依赖性,文化神秘性"的特点。为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经过设计创新,赋予其综合性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并提升旅游综合质量,使古堡的神秘性和历史的厚重感与新寨的承接性和开放象征实现完美结合,把新羌寨作为承接历史的符号和标志,使之成为羌民谨慎走出古羌寨的新山寨,而使"古堡新寨"真正成为东方地标和令人神往的AAA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对丹巴嘉绒藏寨的实地调研,对该民族村寨的文化、建筑等内容的现状进行总结,并通过对我国民族村寨现有保护理论的研究,以丹巴嘉绒藏寨为例,对我国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建筑的保护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并提出丹巴甲居藏寨的具体保护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工程质量》2021,30(7)
为了调查分析西南民族村寨火灾的潜在风险,本文选取贵州省民族村寨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直接调查法对西南民族村寨建筑的固定火灾荷载、活动火灾荷载分别进行了统计归纳和数据处理。研究发现,西南民族村寨民居的活动火灾荷载密度分布较平均,总火灾荷载与建筑占据空间呈线性正相关分布;火灾荷载密度远超国内外相同类型建筑与不同类型建筑,存在较高火灾风险。  相似文献   

18.
羌族村寨作为羌族的文化遗产,除了建筑的独特外形和建造技术,其色彩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整个羌寨色彩质朴单纯,与羌族色彩丰富的服饰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文通过对桃坪羌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析,指出促使羌寨色彩面貌形成的原因,为汶川大地震后,还原和保护羌寨的文化艺术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如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 民族村落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古村落旅 游发展建设以其高效而便捷的收益方式逐渐 渗透与取代着原有的村落结构与生产生活方 式,如何平衡居民、游客之间的冲突与地域文 化感知差异,使传统村落空间从根本上建立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通 过实地调研考察,以认知地图法采集居民、 游客的地域景观节点主体感知度进行对比分 析,并选取了不同半径下的标准化角度整合度 与标准化角度选择度两个句法变量值与人群 感知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对人群感知解 释度最高的句法分析半径。在此基础上分析 羌寨空间与人群感知之间存在的偏差,最终 基于主客体偏差提出传统民族村落的可持续 发展见解。  相似文献   

20.
《园林》2021,(6)
桂北壮族传统聚落景观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秩序和逻辑,是我国西南山地少数民族景观基因内在规律的外在空间表现。基于景观基因相关理论与方法,探寻桂北山地传统壮族村寨的文化特质,并对有遗传特性的景观基因符号进行识别、提取和分类,构建景观基因谱系,进而提出景观基因的转译传承策略。结果表明:(1)桂北山地壮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细分为物质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景观基因,具体可从选址布局、建筑技艺、景观环境、社会习俗和文化艺术5个类别进行归纳,根据其外化特征,构建景观基因谱系;(2)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景观基因可从基因提纯、基因解构、基因改良和基因重组等方面进行转译传承。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对桂北壮寨景观内涵特征进行文字和图示化系统性总结,有助于为桂北山地地区传统壮族村寨保护体系的建立以及村寨未来的开发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