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田县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基于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文章从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概念出发,在玉田县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托于玉田县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布局以及层次,结合地震及其二次灾害发生时序、灾民避灾特征以及玉田县受灾防灾减灾特点等,初步研究规划建立城乡并重、逐级控制、多因素结合、安全选址、有序可达、平灾结合及具有玉田县城市针对性的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地在地震灾害中能起到很好甚至是其他城市设施不可替代的避震减灾功能。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其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着城市避震减灾的有效程度。文章从城市绿地避震减灾规划研究出发,总结了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概述了国内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现状和国外先进的避震减灾实践,并介绍了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见解,目的在于研究实际可操作性的规划布局方法以便作为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达性和服务面积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传统的绿地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实际的空间分布和使用情况.本文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工具,提出了空间可达性和服务面积的绿地评价指标,并希望能够基于此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公园绿地的布局上兼顾到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以广州市的四个城区为例,对现有的公园绿地进行了空间分布上的评价,以期对今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居住区及居住小区设置避震疏散场所的相关问题,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关于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紧急避险地"的概念。并针对紧急避险地的设定意义与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设置紧急避险地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明确提出了居住区及居住小区紧急避险地的设定原则与对策要求,着重分析了居住区及居住小区中心绿地、楼间绿地、公共活动场地等绿地的各种布局形态,并提出了各绿地布局形态下紧急避险地的设定结构与设定要求,以解决城市防震避难疏散的基础环节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颂 《园林》2012,(5):20-24
城市防灾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是发挥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地域安全性、绿地规模、绿地服务半径、绿地容纳避灾人口的能力以及可达性几个方面,提出评判建立防灾避险绿地的适宜性分析方法,为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公园绿地建设情况体现了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反映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指出仅用城市公园绿地的人均指标来评价城市绿地环境实效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某些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平衡现象,且由交通设施不完善亦导致了公园绿地出现了"服务盲区"。文章选择并提取多源网络数据,运用ArcGIS分析工具从宏观、中观两个层面对昆明主城范围内的主要公园绿地进行总体布局及可达性分析,以栅格叠加工具对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盲区"进行识别,提出优化公园绿地布局和可达性,消除公园绿地"服务盲区"的适宜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服务能力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实现合理的城市公园布局,充分发挥公园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公园服务能力,建立公园绿地分类,以缓冲区分析为技术手段,提出"建设用地见园比"和"社区见园比"2项指标,用以评价公园绿地布局的合理性。以广州为例,得到建设用地见园比为49.7%,社区见园比为51.9%。相关性分析表明这2项指标与传统指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且2项指标反映了传统评价指标不能描述的绿地分布情况,是对现有指标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最后对"缓冲区"评价生成的服务域进行了实地测算,以检验新指标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   总被引:107,自引:2,他引:105  
俞孔坚  段铁武 《城市规划》1999,23(8):8-11,43
由于城市绿地指标(包括绿地率和人均绿地指标)受城市边界的主观性和可变性以及城市中绿地的空间分布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异,这些指标很难或不足以衡量城市绿化和环境质量。为此,笔者提出以景观可达性作为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对市民的服务功能的一个指标。以中山为例,这一指标不但可以完善绿地(或其它服务设施)实际效用的评价体系,同时,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思想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服务于居民日常游憩的绿地与人们社会生活联系愈加紧密,然而绿地布局在数量、布局结构上出现了一些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由于绿地规模存量有限,试图探究如何利用绿地功能分级、分类、分片区来满足居民日常游憩,引导规划者更加关注规划的社会维度,关注居民的实际游憩行为活动,关注绿地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日常游憩型绿地的概念,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供居民日常游憩的绿地,包括居民使用率较高的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层面,系统分析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在日常游憩型绿地布局方面的缺陷,结合服务面积比率等空间衡量指标,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规划导向,使绿地布局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  相似文献   

10.
可达性是研究绿地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绿地可达性归纳为基于人口的绿地可达度和基于路网的绿地可达距离2种类型,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基于2种方法的广州中心城区绿地可达性存在数值大小、等级和空间分布3个方面的差异,相对来说基于人口的绿地可达度数值偏小、等级差距大、空间分布不均衡,而基于路网的绿地可达距离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据此将广州中心城区划分为3个绿地可达性类型区:人口-路网可达性一致的类型区,人口可达性高-路网可达性低的类型区,人口可达性低-路网可达性高的类型区。最后针对广州中心城区绿地可达性分析特征提出了4条对策建议:增加绿地总量,提高绿地供给;优化布局,结合绿地可达性类型区的划分,实施分区管理;分类管理,优化绿地配置;提高绿斑密度,增强绿地可进入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协同导致有序"和"支配原理"这2个协同学的重要观点,指出城市绿地系统协同规划包括系统内部的协作及与外部的协调。内部的协作是依据绿地功能机理制约的自组织机制导致的绿地系统协同布局;外部的协调指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绿地系统与外部的土地基础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由此提出了绿地系统协同规划方法,包括绿地基础构架构建、子系统到大系统功能协同布局和社会经济调控绿地布局3个步骤。最后,通过广东鹤山市绿地系统协同规划实践探讨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大理市避灾绿地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钰红 《山西建筑》2009,35(16):351-352
在大理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绿地的避灾功能和大理市作为8度抗震城市的特点,提出了点、线、面的避灾绿地规划结构,指出大理市避灾绿地规划将构建合理的城市防灾绿地网络,有利于城市的防灾和减灾。  相似文献   

13.
刘志强  非凡  洪亘伟  余慧 《园林》2024,(2):55-61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最优服务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确定各居住区居民获取服务所需时间、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1)OSD通过对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分配,能客观呈现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对于服务盲区的识别更为精准,所得可达性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2)最优供需分配结果显示,姑苏区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值集中在中南部,低值则在中部片状聚集。(3)空间可达性低值区域,可针对性通过增设社区公园、微绿地、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向山地发展,山地城市的规划建设问题成了研究的热点,绿地系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山地城市绿地自身的特征展开分析与研究,指出山地城市绿地具有残存斑块量大、斑块形状复杂、分布受制于地形以及三维立体性突出等特点,通过对现有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现状的分析,总结山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布局结构上过分强调平面形式、指标上不能准确反映绿地的真实状况以及公园绿地和其他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绿地布局结构、公园绿地体系建构、其他绿地综合利用以及绿地补充指标设置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5.
蒋理  殷振轩  刘晓 《风景园林》2019,26(8):83-88
城市公园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供给水平对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一数量指标忽略了可达性问题以及实际人均公园绿地水平的空间差异。另一方面,在城市绿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精准化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尝试通过基于互联网位置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对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评价,并从可达性的视角提出人均有效绿地面积的概念,用以分析玉林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和供给情况,提出优化策略和方案,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空间可达性是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合理性以及绿地空间与人居活动关联度的重要评价手段。该文选用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方法作为表征通化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重要依据,在GIS空间中实现对通化市公园绿地信息的提取、整合、分析,进而对通化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服务效能进行评价。为使得分析结果更为直观,采用2009年和2015年两年的公园绿地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景观可达性的对比分析,总结之前公园绿地的建设状况,发现问题并对今后的公园绿地建设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园绿地为购物娱乐设施消费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免费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武汉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研究区内低收入者基于步行、自行车、公交三种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的方法,分析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的相关性和空间匹配程度及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街道的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特征;(2)公园绿地可达性与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在公园绿地规划布局选址时没有把低收入人口的出行便捷程度考虑在内;(3)基于公交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出空间匹配的格局,而中心城区低收入人口集聚的街道基于步行方式公园可达性较差,需要在这些区域增加规划公园绿地及其之间的绿色廊道来实现区域公平。  相似文献   

18.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雨洪管理、空气净化、生态维护等自然生态功能,也在增强休闲体验、加强邻里交流、影响房地产价值等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评价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方法存在视角与指标单一性等问题。空间句法理论的应用为公园布局空间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评价的有效工具。以杭州市绕城高速内16个综合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结合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对杭州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LBS大数据研究综合公园的实际使用强度,从实践应用角度进一步核验句法测度结果。研究表明:综合公园全局和局部的可达性均较好,主观可达性具有较大差异;综合公园空间分布与路网形态存在部分"错位"现象;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公园使用效率呈现相似的"上升—平稳—下降"3个阶段,且休息日的绿地使用面积更高;LBS大数据的人口实际聚集与空间句法理论聚集的结论在局部尺度上略有差异,但整体空间趋于一致。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在未来规划建设中,可通过提高路网密度或增加公园数量来增强综合公园的整体可达性。  相似文献   

19.
方舟  刘骏 《园林》2021,(3):55-62
以重庆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为例,选取31个社区公园和临近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路径测算及可视化分析,将步行可达性程度归为高中低3类,并利用地图分类叠加法,从可达性空间分布、路网条件、用地分布3个维度,总结老城区社区公园分布特征,梳理主要现存问题,提出老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寻找可用地块以构建社区公园,如,合理改建条件优越的防护绿地;系统性规划周边零散绿地形成"口袋社区公园";构建山地景观步道串联居住区与公园等。以期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能为老城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与公园绿地公平有效配置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琛 《华中建筑》2020,(5):93-96
针对山地小城市绿地总量低且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基于社会公平理念研究绿地系统空间分布及规划方法尤为必要。在解读社会公平包含"使用公平性"和"空间集约性"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即建立绿地服务水平评价、基于GIS的绿地与居住空间耦合布局和制定绿地人均控制指标。现状服务水平评价显示绿地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空间失配",可借助GIS中的"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建立人口分布与绿地配置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适宜的绿地"设施点",通过建立三元回归分析模型,对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总量及人均指标实现量化测算,并成为控制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