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有正本《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游园路线”为线索,以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为参考,对《红楼梦》大观园和圆明园之间景点的对应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两个园林在相对位置和园林要素方面的联系。结论如下:(1)相对位置方面:大观园的稻香村、蓼汀花溆、蘅芜苑、正殿、怡红院与圆明园的杏花春馆、平湖秋月、四宜书屋、方壶胜境、勤政亲贤分别对应;(2)植物方面:大观园中,潇湘馆的竹林、稻香村的杏花、蘅芜苑和怡红院的柳树、正殿的松树都可以在圆明园的对应景点中找到相同的植物对应;(3)建筑方面:大观园正门、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正殿、怡红院与圆明园的大宫门、天然图画、杏花春馆、四宜书屋、方壶胜境、勤政亲贤分别对应;(4)山石方面:大观园的稻香村、蘅芜苑和怡红院与圆明园的杏花春馆、四宜书屋以及勤政亲贤分别对应;(5)水体方面:大观园的潇湘馆与圆明园的天然图画对应。从风景园林角度为大观园和圆明园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思路,为今后两个园林深入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2.
长春园在圆明三园中建造较晚,建造这座皇家园林目的明确,是专供皇室优游而设的园林。它总结圆明园造园中的优点和缺点,仍承继中国山水园林布局以水为主体的形式;山环水抱,景中设景,园中有园,点面呼应,注意时间、空间、境界互相之间的构成关系,有所创新。在具体空间安排上,克服北海、福海、昆明湖等园林水面过大、景点分散、缺乏有机联  相似文献   

3.
在中南海沄台的东北侧,有一座秀丽的点景建筑,就是有名的中南海沄台流杯亭。流杯亭的建筑布局特殊,地面较低,但高于水面。流杯亭台基中心是汉白玉石雕,水槽深约十五厘米,水槽深约十五厘米。当年乾隆皇帝还在亭上亲题匾额“流水音”,所以流杯亭又名流水音。  相似文献   

4.
沈福煦 《园林》2007,(3):10-11
《园冶》中说:“《释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释名》中说:亭是停之意,是供人停下来的地方。唐代诗人司空图(837~908)有“休休亭”,它的取名就是引用这个意  相似文献   

5.
漫话园亭     
基口淮 《园林》2006,(9):8-8
古人说有顶无墙的建筑物谓之亭。在今天这样说已不完整了。可是真要给亭下个严谨的定义,却也并非易事。亭始于何时,尚无定论。最早见于记载的园亭,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记的兰亭,即王羲之等修葺所在的兰亭。稍后有《洛阳伽蓝记》中说的华林园景阳山的"临涧亭"。隋唐时,园林中的亭就越来越多了。亭早先的功能,一般倾向于是建于道旁供行人休息遮阳避雨的,偶尔也有在亭中宿夜的。所以早先的亭很简朴,多用竹木茅草等搭建。因与百姓行旅密切相关,亭是  相似文献   

6.
《园林》2000,(11)
“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这里的景,宋时就很有名了。宋代祝穆有《方舆胜览》,其中说“西湖十景,首平湖秋月,盖湖际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洁,合水月以观,而全湖之精神始出也。”其实这里早在唐代就为游人所赏识,故那时在此建有供赏景的望湖亭。此亭到明代改建为龙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为御书楼,即今之茶楼。楼中有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平湖秋月位于孤山路之东南侧,这里沿途有一条游览带,在绿化丛中除了东端的平湖秋月外,往西还  相似文献   

7.
刘海洋 《中州建设》2010,(13):52-55
信阳有个南湾湖,风光秀丽,湖中有一处“茶岛”,特色鲜明。 整个茶岛有神农井坊、茶之路、百壶迎客、泖源阁、龙壶戏金蟾、陆羽亭、茶字溪、茗萃苑、画眉衔籽台、茶园、放歌亭、古法茶坊,共十二个景点。  相似文献   

8.
轩·榭·廊     
轩轩与亭相似,在庭园中起点景作用。与亭不同者,轩中常陈椅桌,供人们小坐饮茶、下棋或鉴赏书画之用,有时轩亦指长廊。左思《魏都赋》:“周轩中天,丹墀临猋(音标,暴风从下而上,即回风)”。唐·李善注:“轩  相似文献   

9.
亭史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有关亭的著述为数不少,但谈到亭的发展历史,却大都含糊不清,特别是碰到汉以前亭的情况时,就更是众说纷云,依违其说了。即便是颇具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的事条,亦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再如中国的亭,到底出现在何时?也有许多种说法。如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亭》一书,说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800年前的周代”。《亭子图集》一文则讲,“秦汉时始有‘亭’一词”。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却说,“亭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故此,使人读后  相似文献   

10.
一、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布局和景观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个相对独立的园林组成。圆明位于西,长春位于东,绮春位于东南位置,圆明园为圆明三园之首,面积达200公顷,长春园次之,面积有70公顷,绮春园比长春园略小,面积约54公顷。三园总面积达320公顷。三园的布局各具特色,因时,因景,因地而异。图1圆明园三园示意图图1 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示意图1、圆明园圆明园是在雍正帝做太子时开始营建的,圆明园的形成和布局与雍正皇帝即帝位之前和在位两个时期有关。初建时胤祯(雍正帝)还是太子,圆明园只是作为“赐园”进行营造的,其规模局限在前…  相似文献   

11.
怡红快绿     
“几度潇洒入园林,品茶艺壶赏琴景。怡红快绿多绮美,一番风流畅诗情”。身居都市,难得清闲,却又不甘寂寞。生活之中,所好良多。众好之中,有一份品茶、艺壶、听琴、赏景四合一的园林情趣,自称为“盒趣”,因这盒字由四、合、一,三字构成,合四为一,岂不妙哉! 说起茶道,色味形时地,品名繁多,足可遂愿。陆  相似文献   

12.
境心相遇     
罗劲 《中外建筑》2009,(4):36-36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匠心,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白频洲五亭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提到的核心思想,我以为乃是在中国造景的根本趣味所在。西方的园林强调以建筑为中心和采用几何形整型式布局,追求的是一种符合数学规律的美。这种数学模型是一种三位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圆明园保护中的真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圆明园又成为关注的焦点,各种见解层出不穷。20年来,看不出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些许进步。更有甚者,豪言恢复景观重建部分建筑志在申遗,殊不知《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明文规定:“重建的建筑物不可能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它们失去了真实性。”不必说亡羊补牢的“后卫”现实,也不必说行政意志的盲目,单就保护中基本的真实性原则实有再认识的必要。一、圆明园保护状况历经劫难的圆明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艰难的保护,1988年划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0年制定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但长期以来,对圆明园保护的指导思想并不十分明确,学…  相似文献   

14.
武陵春色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其涵纳的造园思想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该景点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为蓝本营建,在圆明园的西北部展现出一片农桑兴旺的田园风光.圆明园历经沧桑,虽然已遭毁坏,但武陵春色基本保存了其山水格局和景观特点.通过对武陵春色的历史渊源和景观意匠的分析,解读其在立意、布局等方面的创造藻思及隐含的人文思想,从而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历史依据,并希望对当代景观设计和园林创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园林,是由学者、画家、诗人,或者是由被贬官谪居的士大夫或怀才不遇的才子设计的。本文阐明:第一,在中国文人园林中,艺术是作为园林造景布局的主角的(图1、图2、图3)。有时园林造景就像一幅有生命的,步移景异的天然图画,有时一块“太湖石”便是一座抽象雕塑,有时一处人造溪谷,正在演奏一部天籁乐章,或植花木以倾情,或设亭榭以赏景。第二,本文又指出,在文人园林艺术作品的创作进程中,必经过三个递进的美学序列境界:第一为“生境”,即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境界;第二为“画境”,即视觉与听觉形象美的境界;第三为“意境”即心灵美与理想美的境界。最后,本文又提出,中国古典文人园林,是一种艺术作品,她是一个通过光信息、声信息、符号信息,贮存了艺术家对人生对自然的“爱心”与“情感”的“宝库”作为结论。本文最后还指出,这个“宝库”中的许多信息,即使是对现代的追逐时尚的崇洋的景观大师们,也许也是很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之际,我不禁想起了上海那座充满爱国精神的“缺角亭”。那是80年代的一个仲夏,我因公去沪办事,路过上海市北郊南翔镇,见有一公园,天热正好进去歇脚乘凉。这公园是一座明代古园,叫“古漪园”。身临其景,我被园中诸景陶醉了,古楼白塔,假山荷池,林木花卉……最使我动情的是耸立在竹枝山(因明代书法家祝枝山的题词而得名)头上的那  相似文献   

17.
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基本建成(包括长春、绮春园),历时六十余年,占地五千多亩,周回十余公里。其规模之宏伟,景境的绚丽多彩,艺术成就之高,在中国造园史上是空前的,对当时欧洲的造园艺术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历代帝王无不放乎一已之私欲大量建造苑囿,而清王朝时达到如此规模,更有它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康熙两度南下,乾隆六次南巡,除政治上的原因,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是个重要的因素,他们对江南的绮丽风光和园林名胜的流连忘返,占有欲随之萌生,如王闿运在《圆明园宫词》中所说:“谁道江南风景好,移天缩地在君怀”可为清帝这种贪婪情欲和造园动机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看到三个泥瓦匠在工地忙碌,就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说:“我在垒砖块。”第二个人说:“我在砌墙头。”而第三个人说:“我在建造一座宏伟的宫殿。”同是泥瓦匠,第三个人的境界迥然高出他人,原因何在?因为他心中装着整个宫殿的规划。  相似文献   

19.
张婷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3,39(6):139-144
通过提取及分析宋词选(《乐府雅词》《绝妙好词》 《阳春白雪》)、宋代园记(笔者筛选整理得105篇)、宋代地 志(《方舆胜览》《舆地纪胜》)文献中的植物香景文本,结 合其余历史文献、图像资料等,对宋代植物香景的营造材料、 营造手法、营造特征、典型香景植物及园林、审美等方面进行 研究。得出基于宋代文人群体的植物香景偏好,发现宋人喜好 的许多香景营造范式在历史上早有渊源,从文学作品方面,包 括先秦典籍、两晋隐逸山水诗、唐诗宋文等都对宋人香景审美 产生重要影响。造景形式上宋人相互仿照或沿袭前人不在少 数,但也发展了宋代的植物香景应用实践;一些新兴的带有典 型宋代文化符号的香景植物审美内涵也为宋人所挖掘,如酴醾 之“香雪”“垂架飘香”,部分园林已具有香景营建自觉意 识。另外总结宋人的香景审美理念,即宗“理”审美为主, “娱情”审美兼具。  相似文献   

20.
亭趣     
亭,俗称亭子,是我国民族建筑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古往今来,关于亭,真是说不完的风流韵事,道不尽的神奇妙秀。古代的亭,起初是筑在驿道上代驿站,供旅客游人止宿的,故称“驿亭”、“邮亭”。《风俗通》注:“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今语有亭留、亭待,盖行旅宿食之所馆也。”可想而知,这类亭其实就是今天管吃管睡的“公路饭店”。大约在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