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要阿摩斯·拉普卜特曾将乡土民居的生成过程总结为“模式”经过“调适”或变异的过程,我国乡土民居的生成与演化同样建立于“模式”与“调适”之上。村落系统作为复杂的系统,借助复杂科学理论对乡土民居进行客观分析则尤为重要。该文以自组织理论作为视角,从系统的“记忆”与“遗忘”机制对云南昆明周边乡土民居的“模式”与“调适”进行重新解读,意在更为客观地分析乡土民居的生成与演化的系统性规律。  相似文献   

2.
甘青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与整合设计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青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样,乡 土民居极具高原特色。文章基于当地乡土民 居建设现状,分析乡土风貌保护困境,指出 本土适宜技术的缺位、居民主体地位的丧 失以及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淡化是造成困境 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乡土民居传统文化 应与现代绿色节能技术相融合,以便满足当 前民居生产、生活、生态的多重需要,文章 从空间、技术、文化3个方面提出乡土民居 风貌保护与传承的整合设计策略,并结合 设计实践,探讨单一设计要素的新旧衔接以 及各要素协同整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川北传统乡土民居,因其适合当地百姓生产生活需要,这种建筑形式曾广大流传于川北农村地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川北传统乡土民居这种修建年代比较久远的居住建筑成为了政府部门重点改造的对象,川北传统乡土民居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在川北传统乡土民居还没有绝迹于川北农村地区之前,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研、测量、摄影等方法总结出了川北传统乡土民居有别于其他民居的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4.
乡土民居和“野性思维”──关于《中国民居》学术研究的思考单德启(一)中国传统乡土民居,其发生。发展、更替,其选址、布局、构成和营建,走的差不多都是“野路子”。试看:——徽州民居集落为了“负阴抱阳”,傍山庄则依山势,沿河溪则顺河道;有平地则聚之、无平地...  相似文献   

5.
陈方 《城市建筑》2014,(11):69-69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色。豫南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与乡土民居聚落。对该地区民居聚落空间及民居单体形式的研究,将为我们翻开久远的乡土记忆,也将铺开一条乡土的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土民居处于自发、盲目地演进状态中,探求自发演进中的根本问题是引导其良性发展的基础。该文以商州市商州区乡土居民为例,通过抽样调查,首先归纳了秦岭乡土民居变化趋势;其次从使用者意愿角度分析秦岭乡土民居历史演进的直接影响因素,并预测其发展方向;再次,揭示当今秦岭民居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困境;最后,提出秦岭演进方向,并寻求建立引导民居演进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7.
广西桂北地区文化内涵深厚、自然景观充足、交通便利,民宿产业发达,将乡土民居改造为乡土民宿,是乡土民居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本文在了解桂北地区乡土民居现状和民宿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桂北地区乡土民居进行民宿化更新设计实践。运用设计的方法,从历史沿革、基址区位与周边环境、基址现状、消费者需求的转变等角度进行梳理总结,确立桂北地区乡土民宿设计的目标,进而对方案进行深化,最终得出乡土民宿的设计方案、空间效果和设计反思,为桂北地区乡土民宿的设计实践提供设计思路和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滇西地区的背景梳理和对其乡土民居的调研分析,试图总结该地区乡土民居建造形式的基本特征;通过与云南大理剑川地区的建造做法进行对比,进而分析滇西地区的乡土民居在特定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时空背景下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9.
魏文莉  杨璠 《砖瓦》2024,(1):50-54
自我国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许多人逐渐意识到乡土作为人与自然联系最真实的纽带,是人们稳态的物质基础和宁静的精神力量来源。乡土民居作为农村人生活城市人体验的重要载体,成为建筑师的重要研究和设计对象。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者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更是为传统乡土民居元素在当代建筑的运用提供了国际视野和世界潮流的引导。基于此,采取转译设计理论这一从符号学中提取出来的最为基础的方法论,用格物致知的态度,从传统川西林盘中的林盘文化和川西民居,分析其与现代乡土民居建筑有关的建筑材料、色彩、结构、装饰、基本功能及空间组合,理解并尝试总结与传统民居元素有关的代表性建筑设计的乡土民居元素再生设计手法与表现意境。  相似文献   

10.
桂东南地区传统乡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窗》2016,(10)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城镇一体化及社会经济转型的双重作用下,传统乡土民居慢慢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中。本文试图结合历史地理学及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通过桂东南地区传统乡土民居建筑文化特征和现状分析,为探讨该地区传统乡土民居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In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way we view and depict a natural site is defined by the way we observe and express i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rspective and approach of traditional painting types (the realistic sketch, design sketch, and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os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ll of them involve observation (viewing) and expression (drawing) of natural beings and phenomena, where traditional paintings are in the pursuit of honest depiction of the forms or shapes. Whil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t emphasizes understand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evolutions and the complicated intrinsic relations of the authentic sites — in other words, to represent the nature of reality. To be on-site, the use of body movement, and the evolutions and correlations of natural beings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s to the obser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mbining with two cases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to develop abstract forms and design concepts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authentic sites and how the trans-scaled reflection on the correlations about the sites can inspire a site-scaled design,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Landscape Dynamic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ange in economy and society is directly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landscapes, both in terms of their form and function and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which they present. The phenomenon of landscape dynamics with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s consider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rivers of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management response is sought. Two key drivers of landscape change are proposed - 'obsolescence' and 'dysfunction' - and these in turn are related to a management matrix bounded by axes of condition and character of landscap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these relationships helps to substantiate and more clearly define the tasks of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相似文献   

13.
宋波  刘晶  史新华 《暖通空调》2012,42(6):69-72
介绍了标准的编制背景、思路和创新点。该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管理,风管与配件、风阀与部件及支吊架等的现场制作与安装,水管道和设置安装以及试验与调试方面的规定。该标准的规定解决了施工安装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微  高旭 《建筑机械》2001,(3):51-53
以可靠性和数理统计理论为依据,结合工程实践推导出简单、实用的斜拉结构拉索头锚固长度与强度的计算公式。所得公式均经过实际工程验证。对中、小型斜拉结构工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眼中的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庭风  万婷婷 《中国园林》2006,22(11):81-85
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之一,它源于周朝礼制,被孔子和孟子加以阐述和发展,在汉以后影响中国文化各个领域,在园林方面亦有深刻影响。其精义如入世、治世、仁政、德行、同乐、娱人、孝义、礼乐、中庸、重农等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园林的创作主题,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比比皆是。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主景创作、环境营造、文联匾对、绘画雕刻,有时是综合多种表现方式,从而达到名符其实,情、景、名相得益彰,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交流更为便捷,生动而不失高雅。  相似文献   

16.
对建筑自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晓莉 《建筑师》2008,(2):31-36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正当学科陷入特别的危机之时,建筑自治的论点重新出现,引起建筑理论家、建筑师的激烈争论。学科内在自身的观念体系、学术逻辑的演变和外在的社会学、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学科的边界和领域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从“自治”概念的起源切入,在回顾历史的前提下对建筑自治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对自治的原因进行了总结。着重论述建筑“内”与“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对自治的可能、自治的度及学科的边界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陈静 《中国园林》2012,28(6):122-124
校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影响、教育、服务作用。结合安亭中学的景观改造工程实例,从校园的区位环境因素、历史文化积淀、园内景观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改造的必要性,改造工作的原则及人文理念的改造方法,重点阐释了对原有历史和景观的发现、挖掘、保护、改造和再利用。通过简洁、现代的手法,把新景观融入校园的建筑环境、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重建具有视觉、生态和文化三重效益的校园景观,把校园环境变成凝固的诗、流动的画、无言的歌,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探求历史建筑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海燕 《建筑师》2008,(3):95-98
目前在历史建筑保护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的做法。本文辨析了重建、复原、维护等不同保护观念的本质区别,提出了在实际操作中决定历史建筑保护方式应该遵循”可维护不修缮,可修缮不修复,可修复不复原,小心审慎地对待任何重建”的方针:强调保护维修实施的规范化操作管理.特别提出了培养建立一批保护和维修的科学规范、专业化队伍的急迫性。  相似文献   

19.
徐洁 《时代建筑》2010,(3):44-49
文章以营销传播的立场,探讨研究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目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馆其展示主题与场馆设计,完整了解国家的营销表达与价值取向,从而发现各个国家与地区和谐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采用偏高岭土、粉煤灰和矿渣等量取代水泥,并将偏高岭土与粉煤灰、矿渣分别复掺配制混凝土,对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偏高岭土用作混凝土掺合料且掺量合理时,其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优于粉煤灰和矿渣,配制的混凝土抗腐蚀性和抗冻融性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