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产业兴旺"和"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为战略的重要目标。不同于城市的小异大同,广大乡村由于地缘环境、空间形态与社会组织不同,兴衰历程各异,当下村落特征与发展条件都迥然相异。以宁波市为例,以乡村振兴首要考量——"发展动力"为依据,将村落整体分为外部依托型、内生潜力型以及普通乏力型三种类型,进而基于类型特征,从村落发展资本和人员组织等问题出发,提出"外援资本主导+纵向私有化组织""内生资本主导+横向集合化组织"与"内外合力驱动+立体化组织"三种针对性发展路径模式,以期为当前乡村振兴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的视角来透视乡村公共空间特 征的变化,选取近代以来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特征明显的西安 白鹿原地区乡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和深度 访谈,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乡村所衍生出的社会治理 结构,并揭示出不同社会治理结构下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 规律。经研究认为,近代以来该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经历 了“自治-扁平化-原子化-行政强干预”的发展阶段,乡村公 共空间相应呈现出“繁荣发展-异化-全面衰退-离散化”的特 征。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公共空间特征与当时乡村社会治理结 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 新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再关联。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乡村地区出现了聚落空废化、空间布局散乱、配套设施不足及闲置化等一系列"共性"问题。陕南地区地处山地,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乡村聚落呈现出特定的空间特征,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村镇发展受地质灾害影响、聚落空间演变无序、人均村庄用地面积偏大等"个性"问题。针对这些"共性"与"个性"问题,本文通过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形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空间发展模式的对比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从分布、规模、村庄内部空间演变等方面分析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并对现状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乡村聚落大组团与小组团结合的新型农村社区聚落体系及乡村聚落适宜规模。  相似文献   

4.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产阶层群体呈现出不断壮大的趋势。中产阶层作为引领未来旅游发展的生力军,表现出大众旅游的新特征,不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全域旅游所倡导的全要素、大融合、综合发展的理念,能够适应旅游中产化的需求,成为推动城乡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战略导向。基于这一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中产化带来的旅游消费特征,接着诠释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内涵,并梳理了基于中产化的全域旅游的空间发展特点,最后提出全域旅游空间规划的策略,以期为有效指导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城乡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代以来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所衍生出的社会结构,揭示其不同社会结构下公共空间响应特征规律。通过历史演变过程的追溯,总结了白鹿原地区乡村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表现为"乡村自组织—行政强干预—行政退场—行政再次干预",其公共空间相应经历了"繁荣—异化—弱化—离散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白鹿原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特征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强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新乡村社会结构的再关联。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7,(7)
大量电商由于地理上邻近或业务关联性在乡村形成集群,通过改变乡村产业发展,影响乡村聚落功能,从而导致乡村空间分异。文章以徐州市沙集镇东风村为例,以电商集群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为切入点,解析了电商集群不同发展阶段下乡村空间分异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电商发展初期,在领军企业示范和社会网络的支配下,东风村乡村空间呈现产居一体和由点带线、蛙跳增长的特征;电商发展进入集群化阶段,在市场牵引和政府引导的共同作用下,产居空间逐步走向分离并实现团块式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为例,通过对乡村"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内涵的解析,从产业发展、乡村社会组织两方面综合评价"内卷化"、"原子化"问题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并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过程与结果三个方面构建全流程问题解析框架。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产业内卷化通过人地空间关系错位分离形成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效应;其次,乡村社会原子化在多主体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愿景,以及物质空间建设与社会组织网络构建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产生差序分异影响;同时,"内卷化"、"原子化"影响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普适性的主体不清、过程低效、结果相左的错位选择悖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产阶层化过程、特征与评价——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中产阶层化现象开始在我国城市中出现。中国中产阶层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政府推动,投资者、金融机构和中产阶层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空间再造过程。为了解我国现阶段中产阶层化的发育程度与演化机制,采取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等研究手段,对南京中产阶层化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南京中产阶层化过程经历了孕育、发生和快速发展三个时期;宏观上表现为中产阶层向城市中心集聚、封闭社区整体植入等空间特征;微观上中产阶层化社区文化与阶层认同正在不断发育与成熟。在中产阶层化过程中,需要警惕如空间私有化、阶层排斥加剧与公平性缺失等社会负面效应。随着大规模城市拆迁接近尾声和《物权法》等法规政策的出台,中国以城市更新为契机的第一波中产阶层化过程即将进入平稳缓行阶段。  相似文献   

9.
随着封闭社区这种居住模式在理论和政策层面被相继否定,我国的居住模式正处在从封闭向开放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新加坡的封闭公寓社区体现出明显的地方特征,其利弊得失可资借鉴。本文介绍了新加坡封闭公寓社区的概念及私人公寓、执行共管公寓、中等入息公寓三种主要类型;分初步发展阶段、波动发展阶段、多元发展阶段梳理其演变过程;从空间分布、建设方式、驱动因素三方面阐释其演变特征。最后,本文分析了新加坡封闭公寓社区在社会空间影响方面体现出的矛盾特征与积极效应,并对我国的居住区规划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进一步明确开放街区的内涵,渐进实施既有住区的"类街区化"更新,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并尽快完善、修订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包括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社会和人口的发展、空间形态和风貌的发展等多个方面。现有研究对于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职能、空间地域等方面总结乡村发展类型,从动力要素、空间体系、历史条件、地域特色等多视角提炼乡村发展模式。本文选取发展动力这一视角,结合具体的项目实践与实际建成案例,针对政府、企业、民间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动力影响下的乡村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炼出各个模式下的典型发展策略,归纳总结人口、产业、空间形象等方面的发展经验。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乡村发展模式与策略,以期为乡村发展提供指引与建议,对已有的乡村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地处大都市边缘地区的乡村由于其特 殊的区位,逐渐成为政策制度、资金等要素交织 影响作用的空间场域,空间异化明显。为引导乡 村空间合理转型,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 证法”作为理论支撑,构建大都市边缘地区乡村 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选取西安市长安区抱龙 村作为案例,实证分析其空间转型的特征及作用 机理,并基于乡村空间生产的协调、可持续提出 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在城市消费需求的 驱使下,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了空间 价值的提升、社会网络的“业缘化”和文化构成 的重塑;但同时,多元主体在空间价值关注点、 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空间“商品 化”、乡村社会“分层化”、乡土文化异质化等问 题;因此,在乡村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本的增殖行为对乡村空间功能结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并注重发挥权力主体 在要素配置、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以营造公正公平的空间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21,(8)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主体多元化、目标精准化、空间全域化及参与网络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传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和实施机制。文章通过借鉴公共管理领域众包实践的成功经验,构建一种信息共享、协同开放、高效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网络协同"模式,实现众包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为促进"网络协同"模式的运行,重点构建了需求驱动的主体协作机制、网络社区营造的激励机制和信息整合的决策机制,其中需求驱动是实施的动力保障,网络社区是实施的组织形态,信息整合是实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在其漫长的水乡聚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乡村聚落集体空间,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访谈,对其空间演变因素进行归纳,并剖析其集体空间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显示,宋至民国时期,顺德乡村聚落的发展受到农业水利、经济贸易、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其空间演变经历了从零散分布、功能集聚到跨区融合的发展阶段,分别对应均质点状、多中心网络及集体空间三种空间形态。总体来看,顺德乡村集体空间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结果,表现出基于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地域性与社会性,是其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整合与重构过程中一项重要特征。因此,在当前乡村转型面临治理主体地方化与管治模式多元化的趋势下,关于顺德集体空间中社会结构与地域认同的研究,对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及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特征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选取皖南地区9个典型村落作为考察和分析对象,采用定量化和可视化的研究方法,从村落自然环境特征、空间分类特征、聚居形态与轴线关系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形态与聚居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美丽乡村空间建设的建议。在不同自然环境背景下,团状村落的空间结构主要受到聚居向心力的影响,带状、辐射状村落受到聚居向心力及轴线的共同作用。村落聚居核心、聚居副中心、发展轴线的组合关系,体现了村落空间基本结构特征与乡村空间发展规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遵循自然环境特征,合理组织空间,丰富空间功能内涵。  相似文献   

15.
厘清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具有科学参考意义。研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剖析了1980年—2010年成都平原"林盘"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空间总体上呈现小规模、无序化、集聚化的格局特征,传统聚落空间分布对农田、河流等生产要素的依存度较高,而现代聚落空间分布对道路交通以及区位关系的依存度较高;(2)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分析,区位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演变影响最为显著,社会经济次之;(3)乡村聚落空间演变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时空序列上各影响因子作用不同。以期为乡村规划与聚落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组织型乡村绅士化现象及机制研究——以南京不老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乡村绅士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南京不老村为例,研究组织型乡村绅士化的现象和机制。与西方国家常见的自发乡村绅士化不同,组织型乡村绅士化表现出快速全面的空间更新、先出后进的人群替代和商业化业态植入等特征,其中政府以撬动者、统筹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自上而下主导着绅士化进程。这种中国特色的组织型乡村绅士化来源于我国体制环境下的路径依赖、土地制度改革下的政府实践和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罗荩  高美祥  杨瑛  陈翚 《室内设计》2022,(2):126-133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乡土文化传 承、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等功用,是乡 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随着乡村休闲 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型和新型公共文化 空间在外来和内生文化资本的叠加作用下混合共 生。借鉴文化资本的作用原理和分类方式,根据 空间生成不同阶段的干预因素和作用特征,将乡 村公共文化空间识别为由具态化、物态化和制度 化文化资本主导的生产型空间、生活型空间及组 织型空间三种类型。在乡村旅游经济资本力量的 驱动下,公共文化空间在更新过程中产生消费化、 静态化和孤岛化等发展趋势。以湖南浏阳市农业 休闲旅游型竹联村美丽屋场营建为例,分析三类 公共文化空间物理场域和文化活动的存在特征, 探究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空间复合 化更新路径,进而提出弹性转化、多元化发展、整体式营建等更新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外来要素驱动,自下而上的渐进式乡村建设模式在北沟村发展实现实质上突破的作用过程和作用结果。探讨北沟村在外来要素激发下乡村产业、村庄空间、社会组织的重构效应。同时论述了北沟村乡村建设发展模式的借鉴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包括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迁、社会和居民的发展等。已有研究侧重对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进行探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职能、空间地域等多方面来总结乡村发展类型,从动力要素、空间体系、历史条件、地域特色等多视角提炼乡村发展模式。本文对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发展模式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明确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丁杰  王如明 《室内设计》2023,38(5):103-109
传统聚落包括城镇与乡村,是中国历史 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多种独特的 空间特征。由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的空 间形态上,且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导致人们对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理解不足。研究提 出一种新的方法理解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特 征,基于句法原理分析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模 式的差异,并选取三组(9个)地域特征明显的 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星形模型和分类 空间测度的方法解读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 特征。结果发现,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模式 主要分为轴线导向型与河流导向型,前者体现了 《考工记》中“理想城镇”的空间模式,后者则 反映了风水理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研 究运用一系列数学测度方法来探索中国传统乡 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可以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拓展解读,结果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 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