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徐千里 《建筑师》2004,(3):68-75
全球化时代充满着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全球化与地域性的争论似乎不可调和,然而其中却存在着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误解。文章对全球化、地域性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化”首先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它并非与“地域性”完全对立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化是普遍现象,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不应是文化的单极化,而是多元化,是地域文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日益凸现,当代景观设计经历了西方设计理念以及审美冲击后,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探索,反思本土文化的缺失,重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传承而对传统的认知存在偏差与误区,导致感性单纯的堆砌古典园林符号与图像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将生物遗传学中的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引入景观学中,提出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传承”与“隐性传承”阐释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不断嬗变与发展的生命力价值,应当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看待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传承,并注重对传统核心精神,建构逻辑的保留,从而有利于理性全面的审视传统的识别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相似文献   

3.
云南“一颗印”民居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是云南本土文化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云南本土建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通过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乐居村的传统一颗印的调研基础上介绍了该地区的整体风貌并总结出该地区传统一颗印的形态特征。通过3个实地案例的研究,对传统一颗印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传统“一颗印”的更新与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三个维度1.器物文化层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器物文化层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说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的一种文化创新。纵观近代历史,中国的文化革新就是从器物层面的改变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学  相似文献   

5.
黄恒  郑静 《建筑师》2022,(1):43-52
在196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日本,文丘里与筱原一男从各自的背景出发,分别设计了母亲住宅与白之家这两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典建筑,挑战当时业界主流的“正统现代主义”体系。本文对比分析两个住宅在设计动机、形式表达与空间营造上的异同,指出两者的共同点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将本土传统创造性地引入现代主义的建筑知识体系。然而在具体设计手法上,母亲住宅选取了“强形式”与“分层空间”的策略,将复杂矛盾的要素结合,浑然一体;而白之家选取了“弱形式”与“分割空间”的手法,将各要素消解融合,体现出侘寂的氛围。两者都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本土传统元素,使其以当时最“前卫”的方式呈现出了各自文化的生命力,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文化的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而建筑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表征,他是历史的反照镜,是人文的记录者,涵盖着与文化相关的一切特质,这就要求建筑创作者要深刻的了解其中的要义,其一,建筑创作要立足本土,此为民族性;其二建筑创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对传统文化之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为时代性。本文以江苏丰县汉皇祖陵文化景区项目的建筑创作为切入点,谨借张岱年先生所议之“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为题,旨在阐述经验、总结方法,力图探讨在建筑创作层面中如何将文化之时代性和民族性得以昭示和彰显。  相似文献   

7.
王磊 《山西建筑》2008,34(6):87-88
阐述了建筑设计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如何创造性转化的继承和发展,从三个层面研究了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同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可为实际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台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台一。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而建筑中对空间的理解是三维的实体围合的场所。建筑的内部空间是老子所说的“当其无,有器之用”部分,它历来是建筑设计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室内设计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沟通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千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中国室内设计也正在时尚刺激的洪流中奋力地挣扎,或想要找到一条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道路—如何在当代室内设计中找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自我。  相似文献   

9.
论文聚焦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对上海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提出面向2040的“文化+”战略,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对文化及全球城市内涵的解读,认为文化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确立全球城市地位与形象的关键战略.回顾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基于文化发展的现状与转型需求,提出以“文化+”战略统筹各方资源,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战略强调文化发展的全局性、开放性、宽视野和预见性,统筹城市发展各要素、各系统,为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和平台,并以文化来引领和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功能、塑造城市风貌、优化人居环境、推进治理创新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蒋欣 《重庆建筑》2014,(1):43-44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本土建筑不断地受到西方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同时,我国本土建筑的发展应在实践中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理解及应用,体现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建筑设计在呼应时代性的同时又不切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设计出能表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建筑。  相似文献   

11.
岳红记  廖叶琳  唐赟 《中国园林》2023,39(6):127-132
“八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指某一地 域约定俗成的景观总称,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 并包含丰富的乡土地理信息和宝贵的民俗资料。以清代朱集义 “关中八景”碑刻上的图景、诗文为研究对象,在阐释“关中 八景”的概念、历史沿革、“山水形胜”的空间布局以及“天 人合一”景观构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关中八景”所蕴含 的山水文化、佛教思想、道教求仙等文化意象,以期为当今城 市建设与规划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有着多种意蕴。引发了人们的不同理解,并促成了郭华教授和郭元祥教授即“两郭”关于教学能不能回归“生活世界”之争。郭华教授偏重从“基底”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而提出教学不能回归“生活世界”;郭元祥教授则偏重从“生成性”来理解它而认为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出场语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阐述了“生活世界”的提出有两个语境,即科学或知识的危机与人性的危机。就教学而言,能回归的是旨在解决人性危机中的“生活世界”,而不能回归的是旨在为科学寻找明证性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项目背景:由38个独立私家园林别墅组成的“玉鉴园”.是纯中式风格园林别墅“中国人家”的三期项目。在前期联排别墅成功开发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品质,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在“玉鉴园”的设计过程中就明确了必须对中国建筑文化、哲学、美学和园林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使“中国人家”“玉鉴园”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高品位中式园林别墅范例。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1):82-89
从乡村聚落的形成、乡村社会的建构到乡村社会的运行等着眼来讨论乡村及其发展的根本,都离不开对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而不同地域的民族认知与利用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本土文化作用的结果。由此看来,乡村的形成、延续和发展不仅是共同地域的聚集,还是文化、行为、信仰等认同的结果;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所形成的聚落生计方式,是对"地"的一种文化凝练。乡村振兴的根本是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上的以乡村在地资源为核心的各乡村资源的有效组合,绝不能千篇一律套用同一个现代化"发展公式"。深入认识自我生存空间,将现代乡村治理理念、科技与本土文化进行对接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地制宜建构合理的资源利用机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唤醒文化自觉,才能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探讨全球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景观特色危机出发,围绕如何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强化文化的传承展开研究.全文分“探源——景观文化传承之源”、“寻道——景观文化传承之道”,“物化——景观文化载体与内涵的碰撞”三部分对景观文化的起源.传承及其在案例中的体现进行了详实地探讨.以四川安宁河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探讨文化传承与物化的途径,提出“体、面、点”三个层面的景观文化物化方式。文章通过论述和案例解析.发掘保护地域文化.探索可以设计方法.使景观规划设计逐步改善“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面貌.重塑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16.
“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是我国山海城市经自然与人工长期互动形成的多尺度、多维度视觉关系集合。文章针对当下山海城市景观文脉断裂问题,从我国城市景观营建传统方式着手,总结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在格局、脉络和肌理方面的特征,并以厦门为例,借助舆图、八景、诗词等资料研究以及“山海城图”的六步绘制,探讨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的解析与重构路径。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有利于山海城市景观特色的深挖与彰显,对根植于我国本土文化的城市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2,(1)
人类学界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在世界互联日益增强的几十年来,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对文化的识辨应该采取多视角的方式。本文首先在全球化的视野里对文化的层次作一概要性的陈述;继而将认同作为剖析对象,以理解为何民族国家在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建构上要有文化之诉求?不同的文化层次在那些方面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持续互为因果?而对现代民族国家如何整理多样性的讨论则构成本文第三部分。本文的中心议题是:民族共同体在如何在网状互联的今日世界独善其身,持续寻求其民族/国族认同(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3)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让人们逐渐了解到中国设计在当代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解构传统设计语言系统、了解转码传达独特的概念与涵义,运用独特的设计言语体现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创造性转化传统图形,是现代视觉设计领域核心的探讨命题。当前,个别设计者以西方设计评判观念和标准片面地看待中国设计,未能促进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该文作者结合全球化语境,分析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创造性转化而带来的问题,提出传统图形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创造性转化的相应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解读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感悟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对传统建筑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延续、变换和发展,提出“传统再现、传统认同、符号变换、文化隐喻、地方生态、新民族形式”等六种本土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5):151-152
全球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既面临着外来强势文化同化而消失的危险,也有着建立在本土经验上充分参与而发展的机遇。文化产业的提出作为对当下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回应,如何避免文化单向度的发展和自主地位的丧失,实现民族文化资本的转化,少数民族只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