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青州偶园偶园位于山东青州城西南,原为清代大学士冯溥宅园,又名佳山园、冯家花园,其前身为明代衡王府花园奇松园。冯溥在康熙十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其任内就开始在家乡修筑宅园。十一年后,冯溥退休还乡,在此度过余生。1948年偶园被收归国有,1950年被辟为人民公园,历经改葺,变化较大,但南庭院以及部分奇石幸存至今,让我们得以窥见其独特的造园匠心。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曾作有一篇《偶园纪略》,详细描述了偶园的布局情况。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自然山水园著称,体现出“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特点。其中假山,这一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在园林设计中占有弥足轻重的地位。刘敦桢先生曾经说:“假山是中国园林中最为灵活、最为具体的造园手法。”“最为灵活”指假山在园林中复杂的功能和用途,其空间形态无定式,既是工程材料同时又有造景作用。而“最为具体”则指假山造景可实现性强,手法多样,虽然“无园不石”,但都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3.
贾珺 《建筑史学刊》2021,2(4):130-137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重臣冯溥在北京外城东部营造了一座别墅园林,名为亦园,又名万柳堂。园中种植柳树万株,形成壮观的层林景象,假山由江南造园大师张然堆叠而成,有平冈小坂、曲水回环之势。冯溥将此园完全向公众开放,并经常与同僚、朋友在此举行雅集,留下了大量诗文。本文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探析万柳堂的主题来源、营建历程、景观构成、造园意匠以及其中的雅集游乐活动,以期对这座已经消失的清代北京私家名园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吴肇钊 《风景园林》2014,(3):151-152
孟兆祯院士是风景园林学科杰出的学者,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严谨的学风、借古开今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作品均堪称学界的领军杰作。他既是我的启蒙老师,又是引领我在学术道路上步步前行的恩师,我将继续以他为楷模,继续学子之路。 1研发假山技艺填补学科空白 孟先生在园林学科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他任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期间,编写了首部园林工程的教材,鉴于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园著称,这就决定了假山与理水处于中国园林主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故有“无园不石”的记载。园林界泰斗汪菊渊先生说园林学科中最难的是假山。他迎难而上,为了“外师造化”而踏察了三山五岳等风景名胜,走遍国内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从文史古书中学习研究传统理论,又向“山子张”等山石师傅学习假山工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园林界首次发表《山石小品初探》论文,以实例论证“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继而又出成果《假山浅识》、《北海假山浅释》、《假山、园林、工程、置石》论著。  相似文献   

5.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1、中国传统园林掇山理法研究的现状与难点"掇山",出自中国明代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指的是在园林中修建假山,又称作"叠山"、"堆山"[1]。"理法"指规则、法则,即中国古典园林修建假山的制度和手法。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理水、建筑、花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它既是一项技术和工艺,又是一类专门的艺术。古代将造园师称为"山子",如与建造家"样式雷"齐名的造园家"山子张",足见掇山对于园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叠山艺术的源泉及主要流派古代叠山最初是仿效真山真水,随着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模仿构思精美的山水画,因此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对叠山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就和园林假山艺术建立了共同的美学理论基础。历代画家很多是直接参与园林叠山的,假山的设计与布置被看着是绘画的意境,典型的假山意境也必然会和同时期的绘画思想、艺术风格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香山静宜园占有清代“三山五园”中的一山一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是一座大型山地园。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其掇山景观具备清代皇家山地园林独特的一面.非常具有研究价值。香山静宜园现存勤政殿、带水屏山、璎珞岩、香山寺、雨香馆、松坞云庄、森玉笏、玉乳泉、唳霜皋、见心斋等十余处掇山景观。本文选取园内掇山景观较为突出的带水屏山、璎珞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绘、拍照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进而又在整理、总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两处掇山景观分别从历史沿革、园林布局和掇山技艺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与分析.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清代静宜园这两处掇山景观尽可能完备的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9.
沈实现 《园林》2022,(2):34-39
塘池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元素,自然式塘池又是中小尺度山水造园中最普遍的水系形态.以当代叠山大师方惠的造园作品为例,系统讨论中小尺度造园中自然式塘池与假山的关系.方惠认为中小尺度的园林可以把园看作是"山中之园",而塘池则可视作"山中之水".在此前提下,文章提出塘池理水在"以山定水""以池承山""山水互成""山之余脉"...  相似文献   

10.
乐志  夏钰颉 《风景园林》2022,29(9):121-127
学术界对园林假山营造应有真山之境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但叠山布局的既有研究,主要着重于假山的造型和对空间的分割作用,并以较大尺度造园为主,而对空间局促、较小尺度园林中的石假山,则缺少结合造园布局来营造真山境界的相关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实例分析和对叠山匠师作品的总结,探讨基于真山境界的假山相地、基地改造、叠山布局、其他造景要素的配合四方面内容,并得到4个结论:1)相地应从观赏假山主景的主观赏点出发;2)基地改造应以“渐入山中”为基准,以“物在山中”为标准,结合“游在山中”的路径规划,最终达成“山外有山”的调整目的;3)假山营造中,应注意展现真山之高、深、广三维尺度的不同布局技法;4)其他造景要素与假山的协调,不仅须符合“如在山中”的基本原则,还应有效弥补叠山的不足。围绕“真山境界”这一主题探讨造园布局相关问题,加深了对传统造园叠山技艺的系统性理解,可为假山遗产保护和造园实操应用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1.
顾凯  叶聪  戴文翼 《中国园林》2024,40(2):124-130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园林》2018,(8)
正清漪园是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位于清朝京城西北郊,与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构成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三山五园。清漪园占地面积约290 hm2,园内主要包括瓮山(后改称万寿山)和昆明湖,是一座具有北方山形湖泊特征,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兴建,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成,历经十四年。清漪园是中国封建社会顶峰时期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园  相似文献   

13.
卜复鸣 《园林》2006,(3):18-19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理水常常和叠石相结合,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言:"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水无石则岸无形,亦无态,所以在园林理水上常采用浅水露矶、深水列岛的办法加以处理。而若驳岸有级,出水流矶,或山脉奔注于池侧,略现水面,则清波拍石、水石相依,足以给人一种山水林泉之乐。由于江南园林在组织园景方面多以水池为中心,所以在叠石理水上多以叠石护坡取岸为主,辅以溪涧、水口、瀑布等,给人以一种自然之美感。假山驳岸也称叠石岸,一般用太湖石或黄石,参照叠山原理,利用石料的形状、纹理等特点,临水叠砌成层次分明、高低错落,在立面上凹凸相问,在平面上曲线流畅自然,并能与园中假山布局相协调的自然式驳岸。假山驳岸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一、假山外观效果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鲜花,而假山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无园不石",凡进园林一眼就能见到假山。假山是由湖石、黄石叠成的。山水是园林中的骨架,掇山叠石是创造这一骨架的手法之一,其关键是要有自然之理,才能得自然之趣,造型时要结合具体环境进行规划布局确定基本形式(池山、峭壁山、峰山、沿阜垒山、平山、深山、高山)、体量(大小高矮)、范围、纹理。这就要求在山石造型上强调大的山势,构图上要"疏而不散"。"展而大露"、"虚实穿插"、"相互掩映"、"大起不落",使其人于形而出于…  相似文献   

15.
个园植物配置艺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是两淮盐业商总黄应泰(字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住宅园林。建园之初,园内修篁万杆,因竹之叶形似“个”,故取国名为“个园”。个园以竹为名,又以石为胜,四季假山分峰用石,“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个园的四季假山,被誉为“国内唯一孤例”。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个园除了四季假山的艺术成就外,其植物配置也颇具艺术特色(附:“个园绿地现状图”)。  相似文献   

16.
项目背景:由38个独立私家园林别墅组成的“玉鉴园”.是纯中式风格园林别墅“中国人家”的三期项目。在前期联排别墅成功开发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品质,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在“玉鉴园”的设计过程中就明确了必须对中国建筑文化、哲学、美学和园林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使“中国人家”“玉鉴园”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高品位中式园林别墅范例。  相似文献   

17.
《园林》2017,(8)
<正>中国古代园林置石掇山始于秦汉,成熟于北宋,明清后逐渐走向高潮。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即得之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造园必有山,无山难成园。假山是中国园林所特有的景观符号,是对自然山体景观的高度浓缩与再现。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庭院空间的主景,是园林景观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假山营造常以"中国画论"为指导,强调"师法自然",造型也多采用山水画中诸如"三远"和"合皱"之类的画理准则。"扬州以名园胜,名园  相似文献   

18.
山石造景在中国的园林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环秀山庄假山是中国颇具代表性的叠山精品;而山石造景在英国常作为精品园在局部构建,如查茨沃斯庄园在帕克斯顿时期建造的岩石园和溪谷。两园皆建于19世纪中前期,在营造手法与艺术造诣上各有异同,因此本文以二者为对象,基于不同哲学背景下的园林观来研究比较中英山石造景手段及立场。  相似文献   

19.
假山史话     
邵忠 《园林》2006,(6):48-48
人们认为,在中国第一个以假山装点园圃的是西晋王道子。据说,王道子在会稽府中另辟东第,他别出心裁,以废乱石块堆砌成"山",取名"首阳山"。其实,远在西汉初期史书就有建造假山的记载。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记载,可见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人工堆山。而据史前记载,都是"聚土堆山",这是假山的雏形。汉代时,"宫内苑,聚土为山,十里九坂",已应用于建造园林。在此同期,粱孝王筑逸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这是从聚土为山,发展到叠石为山,是假山形成并发展的初期例证。秦始皇建阿房宫,"东西二百  相似文献   

20.
贾珺 《建筑史学刊》2021,2(3):107-115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重臣冯溥在北京外城东部营造了一座别墅园林,名为亦园,又名万柳堂。园中种植柳树万株,形成壮观的层林景象,假山由江南造园大师张然堆叠而成,有平冈小坂、曲水回环之势。冯溥将此园完全向公众开放,并经常与同僚、朋友在此举行雅集, 留下了大量诗文。本文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探析万柳堂的主题来源、营建历程、景观构成、造园意匠以及其中的雅集游乐活动,以期对这座已经消失的清代北京私家名园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