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老龄化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城市湿地公园具体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及实地观察法记录老年群体活动规律,运用城市微气候环境模拟软件ENVI-met对微气候实测数据进行验证,梳理冬季哈尔滨城市公园微气候与适老性服务能力的理论研究,得出不同空间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存在差异,老年群体冬季空间的选择与微气候环境相关的研究结论,提出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城市公园适老性能力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寒地城市公园作为承载太极拳、毽球等休闲体力活动的主要场所,常受不利气候影响导致公园日利用率下降。休闲体力活动强度作为衡量有效体力活动的重要指标,是否与植被群落微气候调节效应存在适应性关系成为研究的首要问题。在寒地城市早春时节(4—5月)对哈尔滨兆麟公园6个高聚集活动场地进行观测。利用行为注记图揭示休闲体力活动强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而,以微气候环境为媒介,通过线性回归及单因素方差ANOVA数理统计方法,由表及里探寻植被群落微气候调节效应与休闲体力活动强度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强度休闲体力活动随微气候变化具有迁移性、聚集性。其中,低温、通风微气候特征利于激发低及中低强度活动;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具有低风、低湿、高日照的微气候偏好。植被群落结构及形态特征具有显著微气候调节效应。以期建立寒地城市公园植被群落物质环境、微气候物理环境及休闲体力活动强度三者联动机制,推动"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载体,更是城市小气候环境的生态调节系统。公园内部的热舒适环境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公园内部的每一个组成要素都关乎着独特的微气候特征。通过对城市公园的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对比地形营造关系、水体排列形式、植物配比模式、铺装材料选取几大方面,确定出城市公园设计最优配比,对城市提质、发展绿化城市及城市公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如何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激发市民休闲体力活动意愿,成为提高寒地城市公园公共健康效能的重要课题。在探讨休闲体力活动水平与微气候热舒适关联性、关联特征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揭示各因子关联机理,并结合散点图划定微气候因子适宜值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体力活动时长、代谢量与热舒适呈线性关联,活动人次及强度类型与热舒适呈时段性、滞后性和非线性关联;2)非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下,主观意愿及社交需求提高活动主体7.5℃的对抗强度;3)太阳辐射、风速与休闲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关联机理;4)低温、通风的微气候特征可有效增加低、中等强度活动人次,延长活动时长,低风、低湿、高日照有利于诱发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发生,旨在为营造微气候适宜性的休闲体力活动空间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低温建筑技术》2016,(10):33-35
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原有的雨水排水系统设施陈旧落后,导致许多城市发生严重的内涝问题,因此我国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来组织排水,这些措施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公园。但因城市并没有大面积的公园绿地,口袋公园成了城市微小气候调节的重要节点。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影响区域的微气候变化,利用这些措施调节微气候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品质,而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微气候研究尤其是寒地地区尚属空白,因此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祎  孙梅霞  郭苏明 《园林》2023,(8):92-98
城市户外微气候研究在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生态节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基于文献计量统计与内容分析,结合Cite SpaceⅢ软件对中国城市户外环境领域的微气候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可知城市微气候研究的主题聚集在数值模拟、气候适应性、舒适度等方面,梳理文献来源概况、研究历程、空间概况、研究热点等内容进一步评析。基于文献综述,按照研究对象在城市中的空间类型分为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步行街道、居住区空间、高校校园以及古典园林6种进行分析研究内容的异同与趋势。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以人为核心提升公众认知与行为研究、以多尺度视角拓展研究的时空范围、以乡村振兴理念推动乡村微气候发展的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郑州市绿荫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设 计试验方案,借助ENVI-met进行多因素量变模拟,探究乔 木覆盖率及形态特征对公园夏季微气候舒适性的调节作用。 得出以下结论。1)乔木覆盖率与热湿环境关联度大,树干高 与风环境关联度大。2)各因素对公园微气候影响有时段性差 异。3个乔木形态特征参数中,冠幅贡献率始终最大,中午时 段高达22.5%;树干高在早上时段贡献率相对较高;叶面积 指数的贡献率时段差异最小,中午时段略高;乔木覆盖率的 贡献率各时段均大于3个乔木形态特征参数之和。3)乔木覆 盖率85%、树干高4m、叶面积指数3.9、冠幅7m的组合方 式夏季热舒适度最佳。建议城市公园在保证乔木覆盖面积的 基础上,结合空间功能的时段性需求,合理选择乔木树种, 有效发挥乔木对公园微气候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成都市杜甫草堂为例,从游客的角度探讨湿热地区景区中的休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的关系,得到游憩活动的微气候舒适度阈值。结果表明:微气候舒适度WBGT值30℃时,微气候舒适宜人,游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相关性不高,景区应注重改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增加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当30℃≤WBGT值31℃时,微气候不舒适而对游憩行为有负面影响,景区需要改善微气候舒适度为游客提供适宜的游憩环境;当WBGT值31℃时,没有游憩行为,景区急需改善微气候舒适度,适宜的微气候也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湿热地区景区夏季微气候舒适度阈值是31℃,达到这个值即不再有游憩活动。研究结果为景区改善场地微气候舒适度的实践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量化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9.
陈睿智 《风景园林》2020,27(7):94-99
在园林微气候设计中,需要根据环境要素量化分析影响微气候的关键气候参数和改善微气候的适宜景观要素。以成都市百花潭公园为例,选取7个观测点,实测其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照度等微气候参数,利用实测数据客观评估观测点的热舒适度。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观测点微气候参数与热舒适度的相关性、微气候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湿热气候区影响园林微气候舒适性的关键气候参数是风速和太阳辐射照度;水体和植物是改善高温、高湿气候相对更适宜的景观要素,水体的微气候效应优于植物。研究内容和结果为湿热气候区优化园林气候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促进园林健康气候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城市空间微气候的概念与内涵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微气候两种经济属性的深入剖析,探讨空间微气候与城市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而详细阐述城市空间微气候的经济效能,并以来此论证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 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城市绿地空间微气候环 境的热舒适性是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因 素,而综合公园是市民在城市绿色空间中进行不 同活动的集中选择。为了深入探讨综合公园不 同空间类型对居民热舒适性的调节作用,研究 以沈阳市万柳塘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 查、现场实测和微气候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评估 公园不同活动类型空间的热舒适度,校准居民 对热环境感知的中性温度和不同热等级的感知 范围。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活动空间的热舒适感知存在差异;研究基于MATLAB对微气候实测数据和模拟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各类活动空间更 为准确的热舒适评价结果;通过研究确定了四类空间的生理等效温度(PET)等级及中性温度范 围,并基于此对各类空间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可 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景观设计师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科学地改善城市室外热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地下空间、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微气候相关研究的梳理,将地下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归纳为地上因素与地下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地下空间及其要素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机理。地下因素指地下空间进行内部环境控制而直接对地面微气候造成的影响;地上因素指由于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形成新的城市形态,进而对城市微气候形成影响。首先,理清影响城市微气候的地下空间的要素,并界定地下空间与城市形态研究的切入点,梳理和明确各项外部空间环境的指标;其次,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待解决的两方面关键问题以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框架与路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指导成都市养老院庭园的微气候营造,对成都市内有代表性的8个养老院的庭园植物景观进行了实地踏查。文章从养老院庭园微气候营造现状、绿地覆盖率与微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成都市养老院庭园植物景观对四季微气候营造的影响,结果显示:目前成都市养老院庭春季微气候调节能力强;人行道与中庭较为适宜老人休憩;庭院微气候与庭院基地、庭院布局以及绿化率都有一定的联系。最后,结合问卷结果,分析总结出能满足老人微气候需求的成都市养老院庭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手法。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前微气候变化引起的城市街区外部空间环境质量的恶化,本文有针对性地将胶东滨海城市街区形态的和谐循环发展与微气候的制约因素结合在一起,总结胶东滨海城市街区的微气候环境特征,挖掘和提炼胶东滨海城市街区的地形特征、空间结构、建筑布局及开放空间等空间形态要素与微气候风环境的关联因子,并加以分类、梳理、分析、归纳。在尊重、顺应、改善、优化微气候的前提下研究城市滨海街区空间形态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耀 《山西建筑》2014,(33):200-202
以苏州艺圃为例,运用气候因素分析方法对传统园林中的微气候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对中国传统园林在营造微气候中的因素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对改善城市微气候与城市环境建设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通过改变寒冷地区不同开敞空间过渡季的景观要素,提高住区微气候及舒适度,文章以郑州市工程技术学院金河校区家属院为典型案例,进行六处不同节点景观空间的风、湿、热微气候环境测试,探究住区开敞空间景观要素、微气候及使用舒适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荐增加水体和绿化作为住区室外景观空间微气候与人体舒适度改善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植物群落是改善微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微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它对微气候的形成、变化等进程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半干旱区城市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广场中4种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样地和1块空地为试验地,进行风速、温度、湿度实测和ENVI-met软件模拟分析,以评估各样地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调节微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且与树木胸径、高度、郁闭度、叶面积指数有明显相关性;乔木高度、形状、胸径可直接影响微气候环境,25 m高、心形、中等胸径的落叶乔木在夏季的降温、增湿、通风作用最明显;5m高、圆柱形、小胸径的落叶乔木在春、秋、冬3季增温、增湿、降风效果最优。揭示了广场植物群落数量属性与微气候变量之间的联系,确定了关键微气候变量在各植物群落中的变化规律,此结果可为半干旱地区广场绿色空间的植物种植设计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微气候的形成除了受到宏观的气候因素影响外,也受到城市空间中热传递之差异的影响,二者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街区形态要素对城市空间中的热传递产生直接影响,因而成为城市微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微气候状况,有效调节城市微气候,需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的置入可改善铁路客站广场微气候,但可能会影响广场的疏散能力,造成安全隐患。辨析了当前站前微气候优化与安全疏散的关系,基于人群疏散密度对微气候优化范围进行界定,提出兼顾疏散安全性和热舒适性的站前广场微气候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高峰时段人群疏散模拟可用于划定适宜进行微气候优化的区域,在微气候优化域内进行微气候适应性设计改造不会降低广场整体疏散能力;2)绿化面积比例低,模拟高密度拥堵区面积少的Ⅰ类广场更适宜进行微气候优化以改善热舒适性;3)微气候优化设计应综合考虑降温景观要素、绿地布局、人群活动特征等多方面因素,以有效热舒适改善面积而非整体降温面积为改善目标,从而提升站前广场活动体验,促进站前广场向兼休闲、景观、防灾功能的城市广场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严寒地区城市冬季活力低下,基于微气候的视角,研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可以为提升公共空间冬季活力寻找途径。选取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场微气候和人群行为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探究微气候对空间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条件是限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的重要因素。(1)不同活动主题的广场中,微气候对广场活动参与人次的影响不同;(2)微气候对不同类型活动人群的影响不同;(3)太阳辐射是人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此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城市广场冬季活力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