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品质,将气候学的相关成果引入城市规划领域成为业内众多学者研究的方向,并且相关成果已在我国诸多大城市展开实证探索。以风环境为例,选取气候特征鲜明且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分析模块"、"策略模块"和"模拟反馈模块"将适应"风环境特征"的设计方法引入小城镇规划布局的技术路径中;进而借助相关成果构建风环境评估标准和风环境模拟技术,为该设计方法的规划应用提供技术平台;最后以陕南山区某镇为例,对该方法的核心内容——"风环境模拟反馈"的具体操作方式展开论述,探讨基于气候特征的小城镇空间优化方法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
从山水空间角度分析了乐清芙蓉池旅游开发总体概念规划的设计构思,通过前期方案和深化方案的解析,总结了山水环境下城镇空间布局的基本要点,指出了组团布局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乡聚落共同作用的空间表达。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城镇空间结构演进与关系演绎的梳理,粗略展示了其城镇由明清时期漕运仓储中心单一功能演替的散点布局,发展为低水平均衡的城镇形态,到建国后围绕卫星城镇的极核式聚集,再到重点新城及副中心确立初期极核扩散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相伴经历从城郊工业节点到中心"卧城",再到生态型城市副中心的职能转变。系统掌握通州城镇空间结构演进的特殊性和客观规律,洞见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始终受到以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核心、产业准入和空间布局作牵引、综合交通建设为传导的多元驱动因素影响,旨在为通州区城镇空间布局与职能结构的合理优化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4.
张绍稳  郭凯峰  朱德宝 《规划师》2012,28(11):35-39,49
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为依据,《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提出与多元多样性的区域特征相适应的多元多维多层次的山原省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方法。通过对山原省份城镇空间布局、人口集聚、生态保育、支撑体系等方面的区域特征识别,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探索了山原省份城镇空间布局的适应性、人口集聚的适应性、生态安全屏障保育的适应性和支撑体系的适应性,并针对省域空间的山原特征,以实施为导向,提出指导性、强制性、协调性和配套性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结构管控北川新县城城镇风貌管控工作宏观层面上,以地域民族风貌特色的专题研究为技术支撑,以民族文化传承与人性尺度塑造为主线,以"山水环、生态廊、设施环、生长脊、休闲带、景观轴"的空间六要素建构新县城城镇特色空间骨架。以此骨架为基础,风貌规划对城市山水环境、城市形态、建筑高度、城市活动与空间意向结构进行了相应的细化设计。风貌指引作为风貌核心内容的城镇建筑风貌的控制以求特色、求协调、求丰富、求创新为原则,通过"风格之法"的分类分区控制策略,结合具体建筑设计工作,对原生羌风、传承羌风以及现代羌风建筑的空间分布、总体要求、建筑形态、建筑要素等进行详  相似文献   

6.
城市住宅小区内的建筑风环境状况是营造宜居居住空间的重要环境因子。以常州某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为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Airpak软件中的RNG k-ε湍流模型,对规划初期形成的方案A与基于风环境影响优化推导基础上形成的优化方案B这两个方案的建筑群进行了风环境数值模拟;通过比较分析近地面1.5m处风速、风压差、空气龄等风环境评价指标的风场效应模拟效果,归纳和验证从总体空间布局到建筑形态布局不同尺度建筑群空间组合关系产生的微气候风环境作用效应。本研究对于居住区规划风环境优化提供方法支撑,为构建健康舒适的小区风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18,(5)
CFD模拟是建筑风环境研究的重要方法。基于住宅小区空间布局及风环境特性,以寒冷地区围合式住宅小区简化模型的CFD风环境模拟为例,阐述室外风环境的模拟方法。通过比对风环境模拟结果,及时评价优化住宅小区空间布局设计,确定最优规划布局方案。同时,提炼总结了一套基于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工作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翀  梁家健 《华中建筑》2020,38(3):85-89
在国家援藏战略背景下,西藏城镇规划建设迎来了飞速发展,旅游业方兴未艾,高原河谷滨水城镇依托独特的山水风貌成为藏南城镇发展的重点。分析地方文化、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对藏南高原河谷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风貌的影响,以扎木镇为案例,分析发展现状及问题,采用"传承、顺应、修补、提亮、守护"等理念,从空间结构、河谷景观、建筑风貌、安全体系、地标体系五方面入手,营造藏南高原河谷地区城镇特色风貌。  相似文献   

9.
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是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筑群体空间布局方式与建筑外部空间风环境舒适性的相互影响关系作为研究内容,选取地处我国严寒地区的沈阳市市区某工程设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的方式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建筑室外空间的风速和风向等量化指标,运用现场观测实验法和模拟追因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建筑空间布局方案设计的不同阶段成果基础上,通过室外风环境同步计算机模拟分析,对建筑设计的目标方向进行有策略的优化调整,在建筑学意义上美学空间形成的同时提升建筑外环境使用者的体感舒适度,归纳出建筑空间营造手法和风环境舒适度的相关性,进而得出对建筑空间布局设计方法的指导原则,为严寒地区室外建筑空间布局提供可参考的设计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高强度的人工建设和城市活动影响下,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宜居的城市空间物理环境也随之成为了当今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的重要主题,因此城市物理环境研究成为当下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着力点。但从目前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情况来看,物理环境研究缺乏综合集成研究,缺乏和规划设计的交互反馈优化。在物理环境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物理环境数字地图的建构理论和方法,通过scSTREAM,Cadna/A和ENVI-met等城市物理环境模拟和分析软件,构建起城市物理环境评估模型,从风、声、热3个维度对城市设计方案进行多轮物理环境模拟及交互反馈,实现从地段、街区到建筑组团的逐级优化过程。文章通过常州火车站地区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字地图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验证物理环境评估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设计的空间舒适度,促进城市设计空间布局的人本性、科学性、合理性。据此建立基于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布局理想图式,形成对于城市空间物理环境问题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住区风环境直接影响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以及人的健康和舒适程度。通过调查分析合肥市混合住区现状,从不同规划布局、不同建筑高度、不同建筑朝向三个方面得出合肥市混合住区的典型布局形式。同时运用软件Phoenics分别模拟了在夏季主导风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影响下的三方面住区空间布局室外风环境,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南部开敞,北部紧凑式的布局、偏向与东西向的夹角控制在15°左右的住宅;西面开敞式空间布局的住区在合肥地区混合住区群体空间处理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对于汶川地震中遭受破坏的城镇,灾后复兴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合理的重建规划,对受灾城镇进行系统的修复和更新,恢复其生产生活,带动城镇经济文化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平武南坝镇的重建规划实践,提出灾后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应以城镇可持续生态发展和灾民主观能动性激发为根本,确立安全可靠的城镇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并延续城镇历史文化、突显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城乡规划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应积极发挥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科学推动城乡空间有序发展.城乡空间规划工作应遵循"空间特征分析一空间发展现状诊断一城市风貌定位一空间发展策略一保障措施制定"的技术路线,形成适合本地区的空间发展路径.本文结合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城镇规划,阐述以上技术路线的具体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 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提 出城市规划层面,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 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多纬度整合的规划 思路。立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 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 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文章通过实地 走访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土地利 用、公共空间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 研究,梳理了其中存在问题,并尝试结合案例 实践探索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 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 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 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 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 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 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该文采用需求、脉络、形式三大可变体规划设计思想,详细分析八都镇的需求要素和脉络要素,确定规划"居住为主,商住结合"的功能定位和"一心两轴两翼"的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在延续原有街巷肌理的前提下重整道路系统,重点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并对城镇开放空间系统作出安排,采用单元指标控制和后续设计引导手段进行规划实施管理,督促规划后阶段三要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古村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极富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踪迹,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模式。古村落的传统"空间观",无论是从物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建筑特征、规划布局,还是融于其中的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民俗及风水观念,与当代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和谐等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相适应。笔者认为研究和吸收借用古村落的空间布局手法,并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加以灵活应用,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延续传承,也是解决目前村庄空间乏味、建筑形式单调,千村一面等新村普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通过对我国古村落空间布局研究,对淮河之滨的涟水县韩陈村进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传统空间观的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西海固区域回族集聚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这些城镇空间布局的适宜性发展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双核型发展模式和点状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该地区制定空间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沈道义 《小城镇建设》2003,(5):I003-I003
人们常说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同样规划也是城镇资本化经营的“龙头”。国内外城镇发展的经验表明,规划就是生产力,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依据。因此,在城镇资本化经营的过程中,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合理利用城镇空间布局,确保有形资源和空间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释放城镇资源资本的潜能,使规划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  相似文献   

19.
徐东辉 《规划师》2013,29(2):72-79
佛山市迳口华侨经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外圈层,经济实力较弱,但存留了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的优越自然生态环境。迳口华侨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围绕"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下,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首先确定了规划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其次分别在生态与生产、生态与生活两方面进行融合规划,通过生境保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区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梳理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的衔接逻辑:①明晰三者在未来规划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主体功能区作为"过去"已基本形成的规划制度,未来应作为规划编制的战略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当前"最核心的空间优化手段,是未来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生空间承载百姓民众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是规划实施的空间载体和优化目标;②梳理上层战略意志的渗透与反馈路径——上层战略指导主体功能区分区定位;主体功能区作为战略背景,其战略意志由国土空间规划继承;国土空间规划通过"三区三线"分区管控意志,指导"三生空间"的数量分布与空间布局;百姓民众对"三生空间"的诉求反馈,影响上层战略的制定;③厘清三者国土空间分区的衔接逻辑——"四区"是空间战略分区、"三区三线"是空间管控分区、"三生空间"是空间活动分区。探索未来以主体功能区为战略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规划手段、三生空间为空间优化载体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期以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相衔接的国土空间优化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