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价值观的确立、城市更新模式的转变与升级,微改造作为一种新兴的更新模式逐渐受到各地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以顺德大良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华盖里片区的升级改造为例,提出了微改造应该是基于"原生,原地,原味"设计理念的改造方式,强调了在地性研究对更新方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付晓渝  丁亚兰 《华中建筑》2022,40(4):145-149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亟待适合的更新策略,引领其走向健康的发展模式.基于国内外微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总结,梳理出微更新的模式,并探讨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改造策略.提出选择小尺度的微空间、采取渐进式的微改造和形成低干预的微冲击三个阶段构建理论框架.以大儒巷改造为案例,微更新作为切入点,从微调流线、微改空间、微加文化三个方面对...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当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思考,提出"微更新"的更新改造模式。文章以"微更新"为出发点,从形态修复、功能置换、文脉传承三个维度探讨了基于"微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策略,并提炼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要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地方文脉的传承载体。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能够延续城市文脉,提升人居环境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该文以城市微更新为基础,对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苏州市盛泽银行街片区更新改造项目为例,系统阐述盛泽银行街历史街区具体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提出合适的后期改造措施。最后得出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活力再生策略:提升人居环境、保护街区文化特色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这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以及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青岛历史街区为对象,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手段,对青岛历史街区进行微更新策略研究。明确青岛历史街区海绵城市改造的目标,提出对历史街区进行雨洪管理,采用低影响开发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等创新理念,并针对历史街区的独特属性,对建筑、院落、交通空间、绿地广场空间选用了适合历史街区的海绵城市技术手段。以潍县路19号里院作为案例研究,为海绵城市理念在历史街区微更新的应用提供思路与借鉴,以期实现历史街区雨水循环利用,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
张泉 《建筑与文化》2013,(11):86-87
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的保护和改造,在保持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恢复其原有功能与活力,从而使历史街区这一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下去。文章以巢湖市柘皋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结合所处江淮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背景对其生存现状进行解读,着力于探索适合柘皋镇历史街区的发展模式,提出以保护为基础、进行适当更新和改造,从而实现历史风貌再现和街区复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历史街区改造存在困境。笔者对杭州各历史街区进行实地走访,对各街区历史更新的建筑立面、建筑内部空间、外部环境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研。并通过不同街区改造模式的比较,总结不同改造方式的优缺点,为未来的历史街区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重点分析了杭州历史街区在保护修缮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通过总结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的成功经验,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从改造模式、技术培育、资金筹措、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等多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的逐渐衰老,城市老旧街区微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本文基于深圳市旧城区环境整治和改造的实践背景下,以龙岗区龙城街道"特色街区"营造为例,在分析了特色街区内涵的基础上,了解龙城街道现状街区的特征及问题,明确了龙城街道"特色街区"微改造的目标、思路、空间结构,并从"微改造"的角度研究适用于"特色街区"微改造的内容及对策,为同类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合理保护历史肌理的前提下实现有序更新,是历史街区改造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以光山县历史街区——正大街片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光山县历史文脉与街区肌理入手,以最大程度保存城市历史文脉特征为原则,提出以"微更新"的设计方法实现城市肌理修复和功能置换.本研究为既有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案例借鉴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一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古旧街道、地段。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指对其的再度开发利用,对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改造为例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性改造策略,提出了街区改造的地域性传承、街区改造中城市定位明确及街区内居民生活适宜性三大策略,探讨老街改造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积极发展绍兴公共文化生活为大背景,从人文需求和街区实体两个方面,对绍兴历史街区内居民文化生活和街区空间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解析其空间功能和文化定位,形成重塑街区文化生活新思路,提出城市文化新生的街区微空间改造策略性建议,希望对城市更新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喻敏  罗谦 《四川建筑》2011,31(4):38-42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城市记忆的体现和留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历史街区的古老模式与现今城市的发展模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如何复兴城市历史街区对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成都市宽窄巷子片区改造为例,着重探讨在城市总体发展下历史街区改造的复兴方式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历史街区微改造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方式,在改造过程中融入城市文脉,展示城市历史与内涵,使文化扎根于城市环境中,是城市文化复兴的一个主要方面。该文以"语境编织"为手法,以广州市北京南路历史街区改造方案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以城市文脉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微改造设计策略,将"语境编织"手法的具体内容做出阐释。这一策略对于以文化为背景的城市改造具有借鉴意义,有可能成为未来历史街区更新与发展的又一方向。  相似文献   

15.
历史街区地下管线是街区内"新陈代谢"的重要通道。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是提高历史街区综合承载力的关键,是维护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延续性的需要。文章以漳州市唐宋子城(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多条道路地下管线改造设计的成功经验为依据,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管线改造设计的4个设计要点,即:管线对街区两侧建筑物基础安全影响、管线综合横断面设计、雨污分流改造设计和文化传统风格体现设计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浪潮对地方特色的消解,历史街区地方特色正在与传统地方认同相断裂,曾经独具空间魅力的历史街区面孔经历外来资本主导的形象重塑,催生了大批"千街一面"的历史街区空间。该文从地方和认同角度对历史街区空间魅力的内涵进行解析,分析当前历史街区风貌同质化现象的困境,认为历史街区活化需要挖掘和重塑其空间魅力,其中包括原真生活的保护及地方感的构建,为历史街区魅力评价提供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7.
可实施的“微改造”——历史街区的活化提升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量规划的时代,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成为城市提升内涵、释放内源动力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城市特色,展示城市风貌的主旋律。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已有较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文章在梳理总结国内历史街区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双重属性背景下历史街区活化方式与动力层面的根源与逻辑,进一步以广州市历史街区为例,剖析当前历史街区发展面临的困境。最后结合“微改造”方式,提出活化提升历史街区应该以保护为前提,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动力,以产权为工具,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期为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不少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大刀阔斧般的改造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程度严重,本土文化不断衰落,如何将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更新使地域文化融人现代化生活成为关键一环.本文以南京老门东为例,分析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所存在的问题,基于微更新视角提供相应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峻与历史街区衰败的问题,以南通西南营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以街区内老年群体需求和文脉传承为导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的方式分析街区现状与问题及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提出肌理秩序化、步行系统、功能更新,以及各类设施的点、线、面的微更新改造策略,为我国历史街区改造与公共空间适老性提升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临海古城十伞巷街区改造为实证,从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保护及传承为视角,解析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与街区空间营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文脉要素的提炼,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传承、街区空间活力复兴及可持续发展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