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孟潮 《中国园林》2012,28(12):30-32
回顾与评述了中国当代《园冶》理论研究与实践30年的基本情况,将其划分为解读模仿、建构园林学理论、山水城市的构想和多角度探索《园冶》内涵共4个阶段;评析《园冶》研究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当代理论著作和实例;以及《园冶》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建筑学报》1963年第12期刊登了张家骥同志的《读<园冶>》一文。《园冶》一书,素称难读。张家骥同志把《园冶》的主要内容,分为“构园无格,体宜因借”;“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基立无凭,先乎取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几个部分,阐述了计成对于造园的心得,可以帮助《园冶》的研究者更好地领会计成此书的精神实质,是很有益的。读了张文之后,还有几点补充,不揣浅陋,聊以续貂。  相似文献   

3.
考察计成及同时期相关观念中,造园理水的重要 性。辨析“理水”及《园冶》语境下“掇山”概念后,梳 理相关论述,明确《园冶》理水内容并不完全涵括于《掇 山》。在计成的实践构思中,山、水具有贯穿造园流程的环 境背景、设计前提及造园要素3层意义。反映在《园冶》文 本中,理山、理水的内容与造园流程和要素的论述结合分布 于全书,而《掇山》主要论述要素化的山、水,形成独特的 山、水论述框架。为《园冶》理论研究及园林创作实践的 山、水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然式山水人文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园林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代表,是人文情怀的自然造化,是尊重自然、模拟自然的典范;它对现代造园手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园冶》则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名著,对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学习的范本。文章以对《园冶》这部经典理论著述的再认知为脉络,以笔者主持的市政大型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实践为实例佐证,总结了在时代背景下,传统自然式山水人文园林造景手法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园林设计“以人为本”的社会宗旨,表达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意境诉求。  相似文献   

5.
李桓 《中国园林》2013,29(1):65-69
考察了《园冶》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并再考了《园冶》对现代造园学的启示。考察范围具体为:1)《园冶》在日本的传播;2)《园冶》的现代版和诸版本的比较;3)日本造园学最近的趋势;4)再探《园冶》之精华。结论为:《园冶》在历史上对日本的造园学、文学和美术等领域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营造学社的版本面世之后又对日本有过新的影响,但在与原版的对照与校正方面尚存疑点;传统的造园学在向现代接轨中尚存的问题,但《园冶》中的基本概念在现代仍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梁洁 《建筑学报》2024,(2):112-116
针对理水这一中国古典园林重要技法,首先使用《园冶》多个版本考订文字,取得计成意欲表达的原文及以曹汛为代表的20世纪研究者赋予的理解;其次从地形学的角度剖析《园冶》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西汉至今的若干造园案例,深入阐释何为“凿渠”“理涧”“古法”“深意”等;最后,剖析这种分歧所反映的理水技法及审美变迁,并由此反思今天的古典园林水景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陈动 《上海建设科技》2014,(2):52-54,69
从规划、设计和施工三方面探讨了《园冶》对上海园林绿化建设的影响,以及上海园林绿化建设实践对《园冶》的继承。认为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部分指导思想和原则与《园冶》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上海的园林绿化建设在设计思路、植物和园林小品应用上借鉴了《园冶》表现手法;在园林建筑和小品、假山施工方面,仍有《园冶》影响的痕迹[1]。  相似文献   

8.
顾孟潮 《重庆建筑》2012,11(5):56-57
<正>明末崇祯四年(1631年),集诗人、画家与园林设计师于一身的计成,完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园林学理论专著《园冶》。今年是《园冶》问世380年。为了加深对这部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经典著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解,我在研读《园冶》原著的同时,又先后研读了与《园冶》有关的其他专著,如《园冶注释》(陈植著)、  相似文献   

9.
法式之论,上古有之。《尚书 舜 典》记载舜之时,即以垂为共工,语及造物 之巧设与自然和谐法;宋李仲明作《营造 法式》开篇即言明“櫼栌栱柱相支,规矩 准绳先治”的根本立场,因之“斫轮之手, 巧或失真”,故而“考阅旧章,稽参众智”, 由此开启法式并举的先例。计成为《园冶》, “存式百状”,唯独于掇山,不列一式,由 此开造园掇山有法无式之端绪。本文即 以《园冶》、《识语》诸文本及明末历史语 境为依据,探讨营造之法与园林之式,兼 涉《园冶》所论之“体、宜、因、借”和“规 矩”、“国能”之说。  相似文献   

10.
宋黎欣 《山西建筑》2010,36(6):344-346
介绍了私家园林相反相成的哲学观念,详细阐述了私家园林中的相反异象,揭示出通过经营成对“相反”的关系来达到“相成”目的的造园思想,从而帮助人们对《园冶》的“因借”造园理论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知应时间是藉以与自然节律同步,创造“天人合一”理想境域的必要途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梳理《园冶》中的气象、物候、风物等时间性要素;借助当代气象、物候资料,结合古代医学、民俗、文学类文献对其进行甄别,验证其科学性;凝练古代造园活动和园居生活中的遵时智慧,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刘亚伟  吴国源 《风景园林》2022,29(7):132-138
学界对《园冶》“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3句的诠释,存在争议或误读。基于《园冶》的营造文本性质,通过综合考证分析,认为第一句的“立根”和“封顶”分别指建筑、假山等人工物的基础与顶部的施工流程;第二句的“张”是具特定意义的“看”,以传递假山道路带来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第三句的“林阴”不可译为“林荫”,“阴”应理解为“昏暗”以契合文本逻辑中的视、听体验转折。三句分别呈现特定的工程经验、吴语方言语用特征和敏感的环境体验。研究表明,要深入把握《园冶》的设计思想价值,需将严谨有效的文本语义分析工作与古典建筑思维及工程经验意识自觉结合。  相似文献   

13.
被《园冶》作者计成称为“园林之最要者的”“借景”则是最能体现中国人习惯、生活,即追求“诗意栖居”的华夏意匠。孟氏六边形借景理法是借鉴古今园林经验创制的借景理法新篇,它源于《园冶》又高于《园冶》。作者从理法由来、理法创新、设计思维、环境艺术4个角度论述孟氏借景理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指出它将促进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水平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张大鹏  张薇 《中国园林》2013,29(1):70-75
《园冶》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名著,内涵丰富,极具研究价值。通过在主要搜索网站和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发现近代以来,《园冶》研究文献包括17本著作和155篇论文。首先梳理分析研究成果,总结出《园冶》研究历经起步奠基、渐进发展和纵深发展3个阶段;继而从《园冶》注释及商榷、园林美学、造园理论、技艺和实践以及《园冶》文化等方面归纳主要学术观点,理清《园冶》研究发展脉络,洞悉研究态势;最后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以期明确《园冶》更为丰富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园冶》由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二者在我国园林史上均占有独特的地位。对《园冶》中兴造论、相地、屋宇、掇山、选石、借景等篇章中相关造园论述,结合避暑山庄的营建,分析了二者在造园思想和技法上的共通性。并对《园冶》的作者计成以及避暑山庄的缔造者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个人文化素养和造园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阐释鸿篇巨著《园冶》和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的产生渊源。  相似文献   

17.
层出不穷化境八章(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豫赣 《时代建筑》2009,(5):140-145
作为对《化境八章》的总结,《层出不穷》以昆仑山上的九重“眉城”为核心,以山水经营的“三远”以及造园里“山、水、林木、建筑”四要素为线索,旨在从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空间意象里提出时间问题——在“咫尺山林”里的空间经营,是否要以“咫尺重深”里的空间不尽,来追逐生命不死的无穷时间?顺带地,还试图厘清如今被当作与“空间”等效的“层次”一词在山水经营里的复杂含义。  相似文献   

18.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梁敦睦 《中国园林》1999,15(1):29-31
本文就“屋宇”、“列架”、“装折”、“拦杆”、“墙恒”、“铺地”之注释与《园冶全释》作者张家骥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0.
"山水城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山水”何意?“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襁褓;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温室;永远是人类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生存伴侣。①古代中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山水”作为至尊至敬的自然之“神”。秦始皇、汉武帝祭五岳(《尔雅·释山》、《周礼》有记)、敬四渎(为江、河、淮、济四水,《尔雅·释水》有记),表明“山水”为祖国壮丽山河的象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