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借助明人郑元勋对《园冶》的“异宜”评价为核心,展开对《园冶》相关“位置经营”部分内容的研究;借鉴叶维廉所出具的中西方语法规则的基本差异,讨论山水经营如何能在时空不定的前提下,通过“经营位置”经营出“精而合宜”的山水意境;最后,借助对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规则差异的一般描述,试图区分西方建筑学相关“精确性”与中国造园相关“精微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卜复鸣 《园林》2005,(3):22-23
叠石掇山,虽石无定形,但山有定法,所谓法者,就是指山的脉络气势,这与绘画中的画理是一样的,在凡功的叠山家无不以天然山水为蓝本,再参以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才营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假山作品,在园林中堆叠假山,由于受占地面积和空间的限制,在假山的总体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常常借鉴绘画中的“三远”原理,以在咫尺之内,表现千里之致。  相似文献   

3.
王正  刘彤 《室内设计》2023,38(4):119-126
从城市历史景观的“共时关联”视角,重 新认识“文态环境”理念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 整体建构意义与人文关联价值,结合中国古代人 文空间系统对文态环境作进一步的概念界定与 构成分析。聚焦孕育重庆山水人文精神的渝中古 城,选取张云轩所绘《重庆府治全图》(1886— 1891年)作为时空断面进行历史地图转译,综合 要素空间定位与地方志相关记载,剖析处于传统 营城末期的渝中古城文态环境整体关联模式, 总结为“大观”层次“山水关联、秩序关联”的全 局模式,以及“小观”层次“属性关联、方位关联、 形势关联、景境关联”的局部模式。最终以古代 文献语汇记载为依据,凝练“应山”“取象”“对 峙”等景观要素关联营建智慧,以期为当代重庆 高质量山水城市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发掘人文空间的营建传统为主旨,采用“空间—人间—时间”一体化的方法,在判识古代福州人文遗存丰富性的基础上,解析其人文空间的营建特征,为传统人文空间的当代传承以及现代城市精神的历史重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古代福州人文空间始终坚持空间、人间和时间的统一,呈现以“山水”为自然依据的空间秩序、以“圈层”为区域划分的功能布局和以“传承”为生长准则的动态调试的特征,促成极具文化底蕴和山水特色的城市人文空间格局。当代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应从古代福州“人文观”“空间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中汲取经验,为文化场所的塑造提供规划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西湖风景区至明代格局大体已定,本文针对当时主要知识阶层留存的相关文字周版进行研究。探究他们对西湖山水空间形态、秩序的认识。更进一步,通过对《快雪堂日记》解读分析,从以冯梦祯及其友人为代表的文人阶层在“入山”、“泛湖”的行为中解析他们在西湖山水间的心智地图,以期通过他们行为活动的记录获得当时西湖的山水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6.
董豫赣 《时代建筑》2008,(4):101-105
文章通过对“意境”的“化境”切入,阐明空间边界如何被相关生死的时间恐惧所确定,继而探讨时间如何为空间制定标准,在对中西方文化对“物我”边界的差异认识的展开里,文章试图厘清中国园林与建筑难以被西方建筑学同化的差异部分。  相似文献   

7.
董豫赣 《时代建筑》2008,(5):134-139
“浑然天成”作为”出神入化”的“化境“实现,它将诠释唐宋以后的山水文化何以都要去除人工作品里的人工痕迹。而本章重点展开的却是三对概念:自然-偶然、自成-浑成、人工-天工,以“自然-偶然”这对概念来展开相关中国山水的形态讨论-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偶然”来把握“自然”的莫测形态;以“自成-浑成”这对概念来讨论这些莫测形态的成形机制;最后.将以人工之巧的“巧工”介入“人工-天工”之间,并试图从制作层面探讨“巧夺巧工”如何能将“人工”与“天工”合化为“浑然一体”的“化境”状态。  相似文献   

8.
江南古典园林厅堂建筑的空间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凡  沙左帼 《华中建筑》2003,21(3):84-85,91
中国古典园林“咫尺山林”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园林掇山理水的山林形象设计,更体现在建筑的巧妙构思和流变空间的创造。厅堂建筑是园林中的主要景观和游憩,观景的重要空间环境,厅堂建筑在园林总体布局中的选址,以及其本身设计中室内外空间的往复交融,都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时空观念和对于创造无限自然山水意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庭园设计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 《园冶》中提到“多方胜景,咫尺山林”,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私家住宅中造园的真谛——抓住自然的“神”,来塑造雄深幽秀的自然风光,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杰出的英国诗人弥尔顿在名著《矢乐园》里,设想极乐世界伊甸园充满了新鲜的朝气、清晨的鸣禽、初阳的光华、草木上明丽的露珠等等,一派天然景色。由此可见,追求向往自然一直是人们的本能和天性。然而,当今的城市是个高  相似文献   

10.
"山水城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山水”何意?“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襁褓;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温室;永远是人类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生存伴侣。①古代中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山水”作为至尊至敬的自然之“神”。秦始皇、汉武帝祭五岳(《尔雅·释山》、《周礼》有记)、敬四渎(为江、河、淮、济四水,《尔雅·释水》有记),表明“山水”为祖国壮丽山河的象征,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建筑学专业特点人手,分析了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关系,强调了在建筑学专业开展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明确了风景园林教育在建筑学专业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展风景园林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马菁  杨菁  柯琨 《广州建筑》2013,(5):25-32
华峰寺是岭南佛教名刹、革命根据地和旅游胜地。以重建后的华峰寺为主体建筑的华圣公园规划设计中将公园定位于文化生态园,在充分解读华峰山山形的基础上,构建了“二横二纵”的景观格局;以“圣寺峰华”为主题,再现“华峰十景”,结合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对现有景观进行改造、提升。本项目将地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寻求地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景观设计中重"空间"轻"时间"的设计现象,提出了基于时间要素的景观设计概念。该文首先通过对时间的本质的解析,归纳在时间维度上景观过程的特征以及时间对于景观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对于时间轴的关注,并探索时间维度上的景观设计手法。旨在引发人们对景观"时间性"的思考,并将景观设计中的"时间性"特征充分运用到研究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园林的本质内涵?这是进行城市绿化景观规划的根本问题。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在国外园林用地都是没有围墙的,城市与公园景观融合为一体,园林绿地是公众社会福利事业,公园以绿化景观为主,所以表面看起来似乎比中国的公园设计简单。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园林建设更深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现代园林"还有一些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赵珂  夏清清 《中国园林》2024,40(2):43-49
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化构建的探讨中,针对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出发、以绿地廊道连接绿地斑块的生态网络化构建方法容易出现预期结果远离人口集聚地、不易为人所用的空间不匹配问题,靶向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与人类社会需求相互匹配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目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遵循其提供的以“服务流”链接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级联框架,运用网络科学的中心度量方法,创新性建立由“挖掘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潜能的景观美学服务供给制图-评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社会需求的景观美学服务需求制图-权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的景观美学服务流制图”三部分组成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构建景观美学服务“供需流级联”网络制图方法,促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不仅将破碎的生态环境恢复为一个连续整体自然生态系统,还具有匹配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推动人居环境绿化“从自然生态内在保护到价值外显利用”的积极生态保护转向。  相似文献   

16.
吴会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4,40(2):37-42
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在地化风景营建分析。结果表明:1)齐云山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天路历程”时代特征,但也存在“九里十三亭”这类特殊地段,同时还因山岳较武当山、泰山等海拔较低而更倾向于通过横向逶迤布置不同空间序列及山体断裂抬升等来达到“天路”意境;2)在地域习俗及山岳特色地质地貌的影响下,齐云山将范式内的具体景观空间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在地化,世俗空间以依山势连续有规律构建的名山建设孤例“九里十三亭”和居高临崖、民商融合的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天街”为主,承担世俗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山岳的神圣性;神圣空间除道教名山一般具有的从“无”到“有”营建的宫观祠庵外,主要包括自然地景神圣化后形成的3类廊道式丹霞洞穴圣所和各类峰石神物,着重利用从“自然场所”到“自然圣所”的空间转换来实现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7.
山地校园本身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艺术学校自身需要具有文化个性,两者的融合更渴求以适地性的地域技术、灵动多变的艺术空间彰显特色校园的构建。文章以重庆艺术学校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通过校园规划和地形环境的完美融合、校园规划与艺术特色的有效发挥、个性化建筑设计表达地域文化这三个设计方法,从尊重地形、规划布局、建筑布置、景观空间、生态系统、地域文化等多方面来探讨艺术个性与内涵校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旨在为山地个性院校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郑涛  刘宁波  黄帅 《华中建筑》2014,(8):154-159
山地是一种特殊的地形,广泛存在于营区之中。如何结合山地地形并利用其特点打造现代营区,是规划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现有"山水城市"构想的启发下,该文提出"山水营区,生态院落"的理念。以沿海某山地营区规划设计为例,分析其山水环境现状,并从军事性、地域性、人文性、生态性四个方面对该理念进行解读与构建:突出主轴,铸造军魂;因地制宜,山水环绕;以人为本,文化育人;院落营造,气韵推升。在该理念的指导之下,规划形成了"一轴"、"二场"、"三湖"、"四院"的总体格局,实现营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山体是山地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景观资源,具有形成城市冷岛、提供文化游憩服务等一系列生态系统服 务功能。保证城市山体生态空间生态流的完整性,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景观绩效,是改善山地城市人居环境的有 效途径。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山体生态修复的契机下,基于碎片化整理的理念,构建以“保护山体识别 - 低效城市空间 识别 - 整体性保护策略提出”为主要步骤的山体保护与绩效提升途径,并以典型山地城市——十堰市的中心城区为例进行 实践。与多数山地城市类似,十堰市主城区山体空间保护以高程控制为主,仅保护规定高程的山体空间造成生态空间在城市 中孤岛化分布,山脚和山谷等空间较多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占据,生态流被割裂,生态效益较低。因此,基于整体性保护的理 念,首先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识别出需要保护的山体,进而基于景观格局指数识别出侵蚀山体的小面积、破碎化的低效 建设用地,由此提出优化的途径,以较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景观绩效,为十堰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