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既往对城中村的研究强调宏观层面的认知把控,导致对微观层面的改造实践既缺乏具体指导,又少有系统性认识。文章基于复杂适应性理论,提出了对城中村内微观建筑形态的认知框架,并总结了"涌现层级"对理解城中村内建筑现象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合肥市陈老岗城中村进行实例分析,对城中村系统的内在空间形成与发展演变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系统性认识城中村现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马航 《南方建筑》2013,(2):67-71
深圳30年的快速发展至今,面临着城市转型的严峻挑战,其中居民住房和城中村问题是城市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因此通过对深圳非正规住房市场这个特殊的视角来研究深圳城中村居住形态特征和演化机制,认识深圳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形态和住房市场的相互关系,进而作为深圳城市转型、制定方针战略的重要参考。本文首先从深圳的历史发展来划分深圳非正规住房市场在发展中的几个阶段;对非正规住房市场下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研究非正规住房市场下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特征以及演变过程,为深圳以及我国其他城市地区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同时,引入社会民营资本,尤其是城中村的原住民团体,共同支持规范改造城中村住房建设,通过平面取样寻求暗含相似构成模式的原有建筑构成压缩单元,为"城中村"各类居民提供比较优化的廉租建筑居住模式。通过这种居住模式的引导调动包括原住民团体在内的"城中村"居民共同"自助式"的参与改造建设。在保持廉价租房供给的同时,提供一种适合各群体的良好的居住空间、交往空间及安全环境。以此廉租建筑居住模式来适应性的、分解式的解决"城中村"问题。对此,我们以武汉市吴家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姚沛霈 《城市建筑》2014,(11):114-114
近年来,大量城中村回迁住区投入使用,暴露出城中村改造以及回迁住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使用者与使用需求为切入点,从城市、社会层面与改造、建设层面探讨城中村回迁住区建筑空间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翠  孙晓峰 《华中建筑》2007,25(10):38-40
城市化的发展,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聚焦于物质形态空间,在对低收入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的居住类型、聚居形态、居住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相关经验,从建筑、社区、城市三个层面探讨适合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的相关策略,从而使社会问题空间化,探寻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关注城市边缘区的失地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或者是"城中村"改造,或者是拆迁后的集中安置,在城市的边缘区域,建设了新的居民小区,居住着一大批失地农民.从物质形态上看,这些人已经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但是在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上,他们依然是农民,正处于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之中.一定意义上,这些人是城镇化进程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农村城市化转变带来的消防问题及其对策措施.对广东省近年来241起城中村火灾事故案例统计分析发现,引发城中村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用火不慎与电气故障,造成人员伤亡损失最为严重,但放火造成的财产损失最大;城中村内经营场所、"多合一"场所、娱乐场所发生火灾事故占城中村内火灾事故的63%,是城中村居住类建筑火灾事故发生率的2倍多.在调查广东省典型城中村的基础上,将城中村火灾隐患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和管理的缺陷等方面进行客观、系统分析,并介绍了广东省城中村消防改造策略和实践经验,为城中村消防安全规划、隐患整改与防火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却同时带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的问题,城中村用地该去该留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通过对西安市城中村的总量概况、区位分布、周边环境、公共交通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城中村具有区位良好、租金低廉两大优势,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进一步分析城中村用地的利弊关系,其消极影响在于对内降低了生活质量,对外阻碍了城市建设;而其积极意义在于满足了低收入住房困难人群的居住需求,也为城市提供了底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城中村改造应重点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保障,最后从政策、规划、建设三个层面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典型空间形态之一。该文调查对象为武汉市洪山区红旗村。在基本分析(道路、公服、人口、产业、建筑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公共空间特征——通过对红旗村九组整体公共空间描述;公共空间具体刻画(涉及人的行为和日常生活)以及公共空间改造三个方面的把握,得出结论:虽然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差、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成为必然,但是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城中村的存在价值,在城市空间设计及城市更新过程中学习城中村对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保留城中村肌理,或者借用城中村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指向下的城中村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骏 《山西建筑》2010,36(18):17-18
针对市场化的改造方式容易忽略城中村的存在所承担着的良性社会功能,不利于延续城中村原有和谐的混合居住形态,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城中村改造思路,旨在重视城中村社会功能的可持续性,为城市发展过渡期提供与之适应的复合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武汉市洪山区4个城中村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调研和测试.对当地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状况和室内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刘彬 《城市建筑》2022,(2):8-11,56
邻校城中村是城中村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高校周边范围内的居民从事生产的据点,是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城中村.当下,邻校城中村在为原住居民提供庇护,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其矛盾和问题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一直被诟病的居住环境较差、商住结构杂乱、建筑密度过大、消防隐患严重等问题,对城市与周边高校的景观风貌与居民生活都有严...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居住形态分析——GIS在城市问题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典型的中国城中村案例,通过对GIS技术应用方法的详细介绍,从外部空间可见度和内部道路可及度,对其居住区块内的居住形态加以分析.以图示方式将其中存在的问题直现地显现出来,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改造和规划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课题,根据城市发展的布局,将城中村改造建成新居民区的规划和建设是有其必要性的.本文结合兰州首批试点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一个,分析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存在的特点,有别于传统的农村和现代化城市形态和本质;同时探讨如何在城中村整体规划以及单体建筑平面布置上考虑城中村规划和建设的特点,以合理安置人们的居住问题,为同类城中村改造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关于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析框架运用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分层研究。而本文则从城中村改造视角下分析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具体包括对城中村是西安市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场所、西安市现行的城中村改造方式对流动人口居住的影响及从城中村改造视角下解决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三部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以杭州市为例对城中村居住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杭州市城中村的概况,以杭州市的五联西苑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了城中村这个"村社共同体"特有的居住文化,对城中村的居住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可为城中村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对国内城中村改造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合理分类与筛选的基础上,整理城中村改造研究中建筑空间领域的研究框架,分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针对建筑空间与使用人群的研究现状,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四类研究倾向:提倡各类人群平等居住的空间权利、关注城市区域更新复兴、重视空间营建的技术方法、保证灵活多样及人性化的空间营建方式。最后对建筑空间领域开展城中村改造研究的必要性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城市社会一生活空间质量观理论体系为依据,从居民生活空间行为角度阐述了城中村发展演进的机制.指出:1.城中村的本质问题是城市社会空间问题;2.城中村的居住流动性与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对城市低收入阶层,外来流动人口具有适居性并构成其社会生活空间;3.城中村的发展演进步入了社区发展的轨道,并逐步纳入了城市社区体系与居民日常生活场所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德宏 《山西建筑》2005,31(21):13-15
从建筑所构成结构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传统居住形态的虚空的中心、线性结构、树型结构、丛林结构四大典型特征,分析了典型特征的形成,表明了传统居住形态的空间结构体系对住宅建筑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17)
本文通过对天津石家大院的建筑空间布局分析,建筑装饰的探索研究,从建筑物理层面、居住人的心理和审美层面来阐述中国古代健康的居住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及生态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