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青岛为例,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轨迹,认为导致影响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所形成的特定基础;二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国家历史进程的大背景对学科产生影响的普遍因素.前者包括特殊的"移植"背景导致的对城市规划认识的偏差以及后天的成长环境未能触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本质:后者具体表现为社会的历史进程突显城市规划的理想化倾向、国家主义影响城市规划政府干预思想强化、政治基础的缺陷使城市规划缺乏制度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个方面分析了风景园林学的机遇和挑战:人类文明生态转向、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和本土化、快速城市化、物欲膨胀下的精神需求;探讨应对挑战和危机的5项策略:明确风景园林学的"时代性"和"中国性"、建立以"山水思想"-"环境伦理学"-"社会伦理学"为基础的学科价值观、理论争鸣和学科范式、保护性实践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公众环境教育途径的风景园林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6)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238-239
理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三个层次之一,心理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其科学地位受到了学界的肯定。但是长期以来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体现在涉及理论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上仍有诸多不统一意见,具体表现在理论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上。本文认为理论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心理规律和心理原理为对象,立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有元理论和实体理论。理论心理学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都历经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过程。在当前发展背景下,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统一的研究势力。  相似文献   

5.
袁奇峰  陈世栋 《规划师》2012,28(9):5-10
自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以来,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2010年前依托于建筑学的发展阶段和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后的独立发展阶段。当前,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着在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急需重构的局面。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评述了相关学者对城乡规划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内涵、内容及重点等的研究,指出城乡规划学科的内涵已远远超出建筑学科的范围,多学科融合成为城乡规划学科重构其内涵和核心理论体系的趋势。研究还对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实践的主要方向等提出了意见,即学科建设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与实践,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向社会学科倾斜,研究重点要关注城镇化的质量、公共政策的运用、人居环境的建设、乡村地区规划的研究等,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实际的城乡规划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从西方城市规划学科和行业面临的严重困境出发,讨论了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在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背景象下潜伏的危机.指出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理论的空心化,理论创新的惰性化以及理论研究阵地的孤立化问题,提出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与国际城市规划学界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但同样面临着从一个相关学科引入"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进入一个以人居空间研究为中心核心研究对象,建构新一代的"规划本位理论(Theory of Planning)"为主线的理论体系创新的新的历史性时期.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城市规划理论界未来进行理论突破的重点方向,进而指出中国规划理论学界必须结合1)资源和能源供应极限的环境特征;2)高强度城镇化的区域特征;3)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性的动力特征;4)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型的人群特征;以及5)信息网络新科技引起的空间聚散特征,回归城乡空间规划对应时代特征的空间复合意义的扎实研究,在提供对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实践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完成对国际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新一轮构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为平衡城市化进程与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正面临从"增量发展"向"存量规划"的转型,城市建成区存量空间优化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在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存量背景下,提升其空间使用效率及环境品质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将城市公园研究置于存量发展的背景,在归纳了其所面临的需求变化、价值认知更新及管理模式调整等方面带来挑战的基础上,以重庆金州公园为例,从城市公园活力激发、潜力发掘及价值重构等方面的研究入手,探讨了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公园多样活动挖掘、空间集约利用、共管共治等设计策略,以期实现存量背景下城市公园增效提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是建设在密歇根湖沿岸的线性公园系统,是芝加哥成为"花园城市"的重要基石,也是城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典范。对芝加哥湖滨公园系统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研究,能够为中国城市公园及滨水绿地系统的建设提供较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将湖滨公园系统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萌芽时期、建设初期、全面发展时期以及更新优化4个阶段,并对比分析了各历史时期的建设思想、相关法规、主要特点及核心公园的建设情况,进而总结对中国城市滨水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建设的一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学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化"和"中国化"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成熟与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基于"科学化"和"中国化"的线索,试图从现代科学发展与转型的元视角出发,梳理研究对象、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学科发展既有认知,整理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为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思考。认为城乡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人-空间"关系系统,一个围绕"人-空间"关系的多尺度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本土化知识形态,它的知识体系必定是多学科的高度综合集成,包含哲学、科学和技术三个层次;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一种有结构的多学科方法,需要进行跨学科的交流、整合。  相似文献   

10.
在建成环境研究中,"游荡者"被看作平民化的研究载体及回应大数据特征的人性化方法;它在以人为本背景下对理解人之空间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以环境行为学为入手点,探索"游荡者"理论在产生及发展过程中与环境行为学科的关联,旨在说明"游荡者"结合相关研究发展成为建筑学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其一梳理本雅明时代"游荡者"理论的产生背景、导向问题、研究视角及与环境行为学根源之缘;其二分析后本雅明时代对"游荡者"理论的发展应用,及其与环境行为学在研究目标、价值取向、理论方法等层面的关联互补。  相似文献   

11.
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策略与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景观感知作为自然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景观感知角度,综合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提出了针对性原则及策略,并着重探讨影响景观感知的设计要素。首次从景观感知角度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对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浩  郝文辉  张文雨  毕宝华 《矿产勘查》2019,10(12):3033-3038
以河北盐山、孟村地区为例,从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两个角度构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单因素评价和指标权重法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盐山、孟村县地质环境承载本底高—中等,承载状态盈余、均衡,承载潜力较大。该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好。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和土壤盐渍化。  相似文献   

13.
袁敏 《中外建筑》2006,(3):51-53
本文以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行为观察法和抽样调查法,从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步行街外部环境,通过评估使用者对公园的满意程度和主要行为特点,从而探索城市商业步行街设计的外部环境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全球化商业业态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从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出发,结合建筑空间理论,对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注意的一些原则和理念进行了研究,以便在消费者和建筑师的互动下营造出一种商业氛围.  相似文献   

15.
郭海明  田洋 《华中建筑》2004,22(5):32-33
试图从精神分析和宗教心理的角度,对安藤忠雄所作“光的教堂”所体现出的精神关照进行重新解读,并着重分析“光的教堂”室内环境构成要素和人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关联。希望能从心理体验的角度找到“光的教堂”艺术魅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绿色住居"地域基因"理论研究概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莹  王竹 《新建筑》2003,(2):21-23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把住居看做大自然中的有机生命体,创造性地将生物基因理论引人地区绿色住居的研究中。运用其科学原理,把住居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视为住居的调控机制,把人们对各个环境因素的应对称为住居的“地域基园”,试图从深层次把握绿色住居的生成与发展机理,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君 《山西建筑》2014,(34):20-21
以秦皇岛市昌黎县施各庄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为例,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从景观生态格局、产业转型发展和人居环境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施各庄村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朱海鹏  孔宇航   《风景园林》2021,28(12):77-84
运动视知觉是观察者认知建成环境的重要方式。全景视觉技术的发展为多视角、定量地研究园林游观体验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以生态学知觉为理论基础,借助全景影像技术重新解析园林游观体验的视知觉线索,并提出动态环境视觉信息的测度和分析方法。以苏州留园中的游园路径与景观构成为对象,定量化、可视化解析游观过程中的视觉信息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为园林游观体验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冯浩  刘朔坦 《华中建筑》2007,25(8):156-158,165
上海开埠后,和浦西社会彻底变革不同,浦东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近代浦东民居演变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同于浦西的特征.这种特点正是由于社会结构、人们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共同决定的.建筑类型学的方法是研究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3)
Taking Yutou Dong Minority Village in Tongdao County for example, this study carried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surv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 element perceptibility and culture psychology recognizability, on the basis of identifying 9 landscape genes, namely drum tower, wind-rain bridge, the village gate, Sa altar, overall layout, totem sig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1 Sa altar has the highest perceptibility, and drum tower has the lowest perceptibility; 2 Sa altar and drum tower have the highest recognizability, overall layout, totem signs and environment have the lowest; 3 Location has the highest perceptibility and size has the poorest; 4 Sentiment has the highest perceptibility, function the lowest; 5 Men have higher perception and sense of recognition than women; 6 Education background has greater impact on perception, but no obvious impact on sense of recognition; 7 Length of residence in the villag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ption and sense of recognition; 8 Distance from the villag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ption and sense of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