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回顾了城市街道小气候参数及其特点,从影响街道小气候气流、湿度、温度、遮阳和污染物5个因子,分析了迄今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各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释了4种街道空间形态类型与城市街道小气候间的影响与作用,讨论了城市街道空间中景观要素对小气候因子的影响及其有效性。旨在为风景园林城市街道空间小气候研究与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街道既包含公共活动空间也包括交通空间,城市中人们对街道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街道有活力,城市也应该是有活力的。文章对街道的活力进行研究找出其影响因素,为重新打造人性化街道空间做出建议。选取成都市东、西御街,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使用者的感知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活力度等级及其特点;再通过分析街道物质环境构成现状,提取影响其活力的各项因子,对各类活力因子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针对现状调研街道的特色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改造对策;对未来街道的活力营造,提出普适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街道步行指数的大规模评价——方法改进及其成都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行交通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已经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接受和肯定,可步行性评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国际上流行的WalkScore的评价思路,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简化,并加入街道环境影响因子,对成都市一、二圈层区县内的街道可步行性展开综合评价。根据可步行性的评价结果,与人口空间分布展开相关分析,评价临街设施分布的合理性;并对比分析住宅类街道(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类街道(A)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类街道(B)的可步行性的差异及不同类型街道的圈层分布差异。研究表明,住宅类街道可步行性最高,其次为公共服务类街道,商业类街道可步行性相对较低;然后分析了市中心、区县中心、地铁口、商业综合体等区位因素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其中原市中心(天府广场)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区县中心,地铁口和商业综合体能一定程度提升周边街道可步行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析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道的空间因子对小气候与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对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中典型的风景园林空间按顶面遮蔽方式分为4种空间类型下的12个测点进行冬夏两季小气候实测及热舒适问卷调查,分析不同顶面遮蔽对风景园林小气候风湿热的影响差异,并结合热舒适评价指标的计算和使用者热舒适问卷,评价不同顶面遮蔽空间下人体热舒适感受。结果显示:1)根据热舒适问卷,建筑遮蔽区位于街道北侧的悬挑区在冬季最舒适,夏季最舒适的是树荫全遮蔽区;2)通过改善空间遮蔽程度与类型,根据风向与距街道十字交叉口的距离合理进行街道设计可以对街道中的太阳辐射与风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从而改善街道热舒适;3)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计算的热中性范围冬季是16.90~28.95℃,夏季是9.05~22.57℃;4)PET评价在高温季节低估了风速对热舒适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问卷的热舒适预测方程。可为未来城市街道的舒适性规划建设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筑》2016,(1)
街道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交通的主要载体,也是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在龙瀛和沈尧提出的街道城市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成都全市街道活力展开定量探索,明确了"街道""活力"和"街道城市主义"的概念,构建了街道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探索了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B类(商业服务业设施)和R类(居住)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和街道活力构成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街道的活力影响因子差异较大:A类街道活力受天府广场距离制约明显,B类街道活力则与地铁口紧密关联,R类街道活力更多受功能混合度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使用者对城市公园生态服务的感知,对实现公园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的高效整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上海黄兴公园为例,采用Q方法,通过使用者对Q命题的排序对生态服务进行主观评价,分析了使用者的感知类型及其特征、生态服务的评价及其类型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者的感知类型主要有4类:安静氛围享受型、亲子游乐与团体活动型、亲友聚会型,以及环境美学欣赏型;不同感知类型的使用者的生态服务评价存在明显差异;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学欣赏和舒缓康复的实效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观是一种具有多感官价值的社会公共资源,但因其视觉等维度的公平性难以量化,景观公平性研究多集中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居民可达性等方向。尝试通过街道景观对路权冲突的补偿作用,来衡量其视觉公平性。研究将街道环境使用者在遭遇路权冲突时引发的情绪反应作为表征,量化街景补偿作用,从而建立街景元素、视觉补偿以及路权冲突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与情景模拟的方法识别上海市研究范围内的街景,呈现出两类明显不同的补偿作用:正向补偿与负向补偿。其中,在正向补偿型街景中,天空、绿植等街景元素与开阔度、一致性等景观特性对于缓解因路权冲突引起的愤怒情绪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还发现上海市不同区域低等级街道的街景补偿作用在不同使用者群体之间具有偏向性。因此,提出从街景补偿角度对城市低等级街道进行分类,以街景补偿对使用者情绪的影响,缓解使用者之间固有的不公平性,减少冲突,改善街道使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街道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8.
基于已有“街道城市主义”研究中以 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 框架体系,论文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以贵 阳市老城区核心区域街道为样本,运用街道 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探索公共服 务性街道、商业性街道、居住性街道、交通 性街道和混合性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研究 各类街道活力构成因素的量化关系。研究数 据表明,与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学校、公园 等高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关联距离和街 道功能密度是影响街道活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与商业中心的关联度及距离是对各类街道 活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此外,研究发现一个 有悖于直观判断的结果,南明河对于研究范 围内的街道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城市绿化评价主要以绿化率、绿地率等二维指标为主,忽视了居民对绿化的三维空间感知。结合实地调研提炼出六类街道环境感知因子,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试验对街道"阔叶树比例"等3个街道空间环境变量进行研究,发现"舒适性感知"最能影响行人对街道环境的感受,而街道环境变量中,"墙面绿化"对于提高街道整体环境感知起到最重要的作用,针对京津冀商业型街道增加"墙面绿化"提出了实施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21,(4)
以人为本理念下,适宜的街道设计能否为使用者提供疗愈性体验已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类型街道的疗愈效能因其承载的功能和特征而异,街道疗愈性的提升也应综合考虑其他功能的实现,也以此回应业界所倡导的实现场所多维度融合营造的理念。研究基于注意力恢复理论(ART),以疗愈因子量表(RCS)结合移动眼动技术,比较两种具有明显功能特征差异的街道中人们的疗愈感知差异。通过比较两类街道中街景元素对疗愈性的影响机制差异,进一步深化在街道环境中实现功能价值和社会价值平衡的理念,并在这一融合平衡的视角下探索提升不同类型街道疗愈效能的差异化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1.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疗愈空间的概念引入以城市更新为背景的街道空间设计中,通过文献归纳出疗愈街道的定义并建立疗愈街道模型,分析其与健康街道的关联。研究选取上海市的五条不同类型的街道作为调研样本,从人们对于街道的疗愈感受出发,采用现场勘测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得到街道的疗愈感知数据和客观仪器测值,完成对案例街段的疗愈性评价。最后通过结构方程验算对疗愈街道模型进行拟合优化,得到街道疗愈性各因子的权重。研究首次完成了街道疗愈模型的构建和论证,并对社区街道更新走向疗愈性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3.
使用后评价(POE)关注使用者及其使用情况,并将使用阶段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设计师,形成一个良性回馈机制来改善项目体系。为使七彩云南第一城周边街道空间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提升街道空间品质,通过对街道空间设施情况的观察分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行人使用街道空间后的使用评价等,对城市街道空间中的不足提供具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营造有活力的街道空间需要对建成环境进行精细优化。运用机器学习及其可解释性方法,基于街道活力的复杂性内涵,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市为例,探究建成环境与街道活力的非线性关系和建成环境要素间的交互效应,并对不同街道活力类型进行解读。研究发现:街道可达性是促进街道活力的主导建成环境特征;建成环境的非线性效应可分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其他不规律影响;不同维度街道环境要素间存在交互作用,且街道接近度与建筑密度在交互中处主导地位;街道类型按活力预测值大小排序依次为:高活力—密度驱动型、高活力—交通便捷型、低活力—设计欠佳型和低活力—综合不足型,且每种类型的街道活力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规划建议,以期为以活力提升为导向的街道更新设计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7,(2)
街道空间品质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公共健康水平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为了进一步深化已有的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升特大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文章引入街道空间品质量化评价方法,利用街道微观尺度的图像数据,通过要素客观构成分析和使用者主观评价,对北京和上海的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测度,发现两地的街道空间品质整体一般,尚需改善。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
本文以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既达效果作为评估的对象,通过实地的调研甄选合理的评价体系影响因子,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型传统村落组合不同的影响因素以及调整体系中影响因子的权重,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新建筑》2021,(4)
基于国内外场所理论,总结城市街道空间的适用性,分析城市街道中需要营造场所感的街道类型,提出场所水平与场所公平两个街道评价维度;在归纳街道存在的场所性不足、需求供给错位等各类问题,研究国内外街道设计实践中对于提升街道场所感行之有效的改造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的一般性设计方法与评价思路,并将其应用于正在编制的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中。期待通过《指南》的编制、发布与实施,唤起全社会对于场所感街道的重视,推进街道场所营造的各种实施改造、城市政策与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18.
使用者满意度反映了空间品质的高低,度量使用者满意度对于提高综合体休闲体育空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上海3处城市综合体为例,通过网络数据爬取、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体育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对使用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确定影响满意度的因子。对影响因子进行图示化归纳,并形成满意度提升的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活力是评价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不同时段的活力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聚焦于街道这一重要城市公共空间,选择夜间这一特殊时段,结合实地调研与量化评价的方法,对北京二环内夜间街道活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价与相关性探究。研究发现夜间街道活力受到街道形态与街道功能的显著影响,而街道可达性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完整街道理念,将以往街道设计的重点由以车辆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完整街道设计可以实现所有类型的街道使用者例如行人、骑车人、机动车驾驶员以及所有车辆乘客的安全出行和使用.在完整街道理念下,面向自行车出行的街道设计对于减少居民对于汽车的依赖,提高街道的活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迈阿密海滩街面向自行车的街道设计进行分析来指导国内的完整街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