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转型到精细化调整和完善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点已开始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的理念进行转变,逐步重视城市中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在当前城市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中,急需一套综合、快速的评价体系来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文章通过综述分析,利用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物质空间构成与主观空间感知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街道空间承载力、街道空间吸引力、出行安全性、环境舒适性以及社会交往性5项评价指标。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空间建设评价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街道空间即人的步行空间。本文围绕"五性三感",即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街道空间的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和安全性作为评价准则,构建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估体系,将城市街道划分为住宅区街道、学校街道、商业街道、历史街道和景观休闲街道5类。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评出各个街道类型中品质最高的街道,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人居环境大数据体检监测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 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 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 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 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 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 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 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 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 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 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 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 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 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 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对市民的身心健康与出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对影响街道空间品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基于街景、POI等多源数据,从安居、乐业、畅行、趣游四个维度构建街道空间品质指标体系,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进而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厦门火车站片区和杏林湾片区的街道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两个片区在不同指标维度上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主客观结合测算得到的街道空间品质得分情况;对比发现街道空间品质影响最显著的为“安居”系列指标,为未来打造高品质街道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沈洁  刘亦凡 《风景园林》2023,30(9):105-113
【目的】当下新城市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技术支持。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的相关性可帮助识别街道的问题与潜力,进而指导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以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采集街景、兴趣点、位置服务等数据,对品质、活力涵盖的18项因子进行测度。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结果,建立“街道空间品质”与“人群行为活力”评价矩阵,提出适用于中小街区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结果】依据“品质-活力”评价矩阵的评分,将街道分为“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并相应提出细部优化、激活潜力、品质提升和整体改造4类规划设计路径。在每类中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对应更新设计策略。【结论】通过建立街道“品质-活力”评价矩阵,贯通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中小尺度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了精细化的技术支持。该套设计研究方法能够应用于同等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16,(5)
街道空间品质对城市形象和公共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试图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估—品质变化特征识别—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框架,利用北京市2005—2013年已有建设用地上的居住类土地出让信息,获取其周边多年份的街景图片,用于评价街道品质和空间变化判读。研究发现,样本街道的总体品质偏低,改善比例在10%左右,且多为表面化的整治。微观环境的优化措施尚未体现精细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8.
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街道空间的定义,阐述了街道空间品质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街道空间品质的量化方法,对已有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 :现阶段街道空间品质的客观影响要素的测度方法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补充,未来研究方向需注重本土研究的特殊性,协调好街道建成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针对城市微更新的实际需求,结合街景数据和新分析技术提出了面向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操作框架。研究以上海杨浦区和虹口区为案例,基于街景图像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街道空间要素进行提取,进而使用神经网络算法训练评价模型,构建大规模且精细度高的街道场所品质测度。与此同时,通过叠加sDNA的空间网络可达性分析结果,建立以"品质评价"与"可达性分析"为维度的评价矩阵,找出分析区域中"具有更新潜力的街道",为城市微更新提供精细化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大环境下,街道空间品质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于街道空间,通过构建步行友好评价体系来论证影响街道活力的要素中步行友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并以南京市花园路为例,通过安全性、舒适性、吸引性、服务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步行友好程度评价打分,进一步强化此观点。最后从提高街道功能复合度,加强执法监管和明确职责分工,提升街道舒适度、注重公众参与和人文关怀四个方面提出失落街道空间的活化建议和对策,对失落街道空间焕发生机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街道公共空间品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借助街景地图可以对街道空间品质变化提供动态监测。依托百度街景地图时光机的功能,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对景山西街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品质做量化分析研究,具体对2013年和2017年夏季同一位置相同角度的街景进行取样分析,而后依据数据分析对其公共空间品质进行量化评价研究,最后对比这两年的评价结果,整理分析相关结论并给出提升景山西街公共空间品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基于街道空间的物质要素构建了一套简便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桐庐县老城区为例,对其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定量评价,揭示了街道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使用后评价(POE)关注使用者及其使用情况,并将使用阶段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设计师,形成一个良性回馈机制来改善项目体系。为使七彩云南第一城周边街道空间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提升街道空间品质,通过对街道空间设施情况的观察分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行人使用街道空间后的使用评价等,对城市街道空间中的不足提供具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时期,在由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线性要素,探索其活力的内在规律对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街道品质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偏向单条街道在微观层面的定性研究,但往往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则偏向针对城市中若干街道的大数据定量研究,却无法落实到精细尺度设计上。因此,本文以武汉市的两条人气商业街道——楚河汉街和中山大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条件、街道自身物质环境及消费者的线上线下活动体验三个方面探索商业街道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和分析。根据专家和非专家的偏好整合,筛选影响因子并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商业街道品质评价模型,并对两条人气商业街道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公共空间精细尺度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活力是评价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不同时段的活力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聚焦于街道这一重要城市公共空间,选择夜间这一特殊时段,结合实地调研与量化评价的方法,对北京二环内夜间街道活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价与相关性探究。研究发现夜间街道活力受到街道形态与街道功能的显著影响,而街道可达性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围绕"以人为本"的街道空间设计理念,通过模型的量化评估,识别出武汉现状需要重点改造提升的街道,针对增量和存量更新地区的街道空间设计提供一套完善的标准街道空间范式,实现各类街道空间品质的现状评估、规划比较和过程预警,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17.
街道空间品质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强化历史街道的空间营造活力对老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黄台路街道空间尺度适宜,行人感受良好,生活气息浓厚.从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三方面切入,通过分析青岛黄台路历史街道空间品质要素,思考历史街道与建筑保护和城市设计的关系,研究青岛历史街道的可持续更新策略,以期对青岛当代历史街道精细化设计与品质提升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街道作为城市生活重要公共空间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城市街道数量庞大,一视同仁地提升街道品质固然理想,但却并不一定是资源最佳的配置方式。因此,如何从人本主义视角挖掘高频步行街道并对其进行品质匹配度评价成为链接街道品质研究与更新实践的重要论题。然而,当前街道分级机制主要基于机动车行驶属性,而步行空间品质研究侧重客观环境设施,街道自下而上的人群使用频率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脱离人群使用频率的高品质建成环境是低效的,脱离了高品质建成环境的高频率人群使用是失能的,只有环境供给和人群使用需求双向平衡才能达到高效高质高能。因此,反思自上而下的静态道路分级体系,从城市群体行动规律、空间规律及移动规律三个维度自下而上地构建城市日常步行高频步行街道的筛选机制,并结合现有品质量化研究,提出人(使用)-事(设施)-场(环境)三位一体的PEP街道匹配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例,基于多源大数据对全域约17万街道进行实时高频步行街道筛选及PEP定量测度及匹配度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全域街道呈现出匹配度极不均衡的情况;在约17万街道中,高频步行街道约1万条,其中环境及设施较好的仅1.53%,而环境及设施水平都呈...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影响人际交往,关系城市活力。作为影响其品质的声环境应受到关注。该文首先分析街道空间声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指出"街区制"推行及"单行路"改造在解决交通拥堵外,也可能加重噪声;其次辅以实例验证,阐述"声峡谷"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指出空间尺度对其存在较大影响以及我国街道空间尺度的特殊性;最后结合参考文献,通过两大声环境量化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街道空间尺度对声环境的具体影响及规律,以期对建筑及规划设计有所帮助,使环境品质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20.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大规模量化测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2019,(6):107-114
伴随我国人居环境建设从重"量"走向提"质",城市建成环境的科学评估与定量研究亟待展开,街道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其空间品质与活力成为重要的方向之一。本文从街道空间品质的概念、大规模量化方法和空间品质测度方法三个方面切入,梳理了国内、国外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方法的进展。总体而言,街道物质空间的测度在不同的方面已有一定的方法积累,但少有多种方法的集成应用,利用可获得性高的街景图片进行街道空间测度是国际上新兴的研究方向,空间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还有待深入,已有研究少有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方法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