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基于街道空间的物质要素构建了一套简便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桐庐县老城区为例,对其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定量评价,揭示了街道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街道既包含公共活动空间也包括交通空间,城市中人们对街道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街道有活力,城市也应该是有活力的。文章对街道的活力进行研究找出其影响因素,为重新打造人性化街道空间做出建议。选取成都市东、西御街,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使用者的感知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活力度等级及其特点;再通过分析街道物质环境构成现状,提取影响其活力的各项因子,对各类活力因子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针对现状调研街道的特色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改造对策;对未来街道的活力营造,提出普适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思想引导了以机动车为核心的道路模式主导城市建设,街道作为社会公共场所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被逐渐抛弃。从1960年代起,在城市设计领域掀起了回归街道理念的革命,要求重视街道的人性化、街道混合使用以及重塑街道活力等问题。随后伦敦、洛杉矶和上海等城市都颁布了指导和管理街道的设计导则,其出发点都是为推动以人为本的街道建设。本文将从街道使用者的角度,将使用者分为行人、自行车骑行者、公共交通使用者、机动车驾驶员、货运经营者和服务提供商、商贩6种人群,比较不同使用者出行工具所占面积和平均速度,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模式的发展。并根据街道使用者提出适合不同出行方式的街道空间分区及街道设计方针。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2)
街道空间品质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公共健康水平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为了进一步深化已有的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升特大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文章引入街道空间品质量化评价方法,利用街道微观尺度的图像数据,通过要素客观构成分析和使用者主观评价,对北京和上海的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测度,发现两地的街道空间品质整体一般,尚需改善。  相似文献   

5.
城市层面,出行在街道的聚集程度能够体现不同街段对城市公共生活的意义。既往街道网络量化研究存在局限性。基于空间句法线段模型改进,将对街段的研究置于城市街道网络中,从城市层面评价出行在不同街段中的聚集度:首先,收集研究区域基础数据,选取适宜拓扑半径,运用空间句法线段模型计算各出行方式的街道网络可达性;其次,依据不同出行方式在当地占比,进行附加权重的叠合计算,对街道网络聚集度进行分级与评价;最后,探讨街道网络出行聚集度评价对沿街空间功能的调整与容量的框定,以及关键性节点与街段的选取及再设计方面的意义。街道网络出行聚集度评价为全局性认识各街段的城市公共生活价值提供参考,有助于面向城市公共生活回归的街道设计。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转型到精细化调整和完善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点已开始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的理念进行转变,逐步重视城市中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在当前城市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中,急需一套综合、快速的评价体系来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文章通过综述分析,利用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物质空间构成与主观空间感知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街道空间承载力、街道空间吸引力、出行安全性、环境舒适性以及社会交往性5项评价指标。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空间建设评价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街道研究中,使用者与街道 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往往被忽略,利用行为心 理学中使用者对于街道交往的可读的感知, 从而得出街道可读性的传递媒介。本研究选 取位于古都洛阳老城区的重要景区之一—— 东西南隅片区四种类型街道,借助非语言符号 系统,构建了以使用者心理主观评价和认知 地图客观评价的街道可读性评价体系,通过 实地调研获取使用者对街道可读性的空间感 知,评价不同类型街道可读性的影响因素。结 果发现:对于商业型街道,视动符号因子、目 光接触因子与街区可读性呈正相关;对于生 活型街道,时空组织性因子与街道可读性联 系密切。老城十字街可读性评价最高,色彩 符号和空间氛围感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20,(1)
针对人口、交通及公众健康等问题,近年来伦敦提出了健康街道规划策略,促进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减少空气及噪音污染,营造良好的街道空间环境。其提出健康街道营造方法,建立基于设计者视角的指标评价体系,开展使用者体验调查,通过街道空间评估衡量街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探寻改善策略并付诸于实践。在公众健康促进、慢行交通复兴等后城市化时代新兴议题出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全球化城市通过打造高品质街道空间来实现城市价值。伦敦健康街道的建设对世界其他城市有着深远意义,能够为我国街道空间的环境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自2009年前门大街改造后投入使用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以改造后前门大街的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环境行为心理学角度,采取文献收集、实地测量、行为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和总结前门大街街道空间设计的不足,并提出了改善建议。重点调查了前门大街街道空间尺度、街道空间变化、街道小品设计和街道场所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绿色空间正义是城市空间正义的典型代表,意为在人群中公平分配维护绿色空间的责任和享有绿色空间的权益。根据其定义,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从责任和权益2个角度着眼,一方面基于百度街景地图数据提炼街道空间绿视率的空间分布特点,表征街道绿色空间的客观可感知水平;另一方面将街道绿视率和实时人口热力叠加,探讨街道绿色空间的实际被感知程度,从而完成对北京市东城区街道绿色空间维护和享有情况的评估。发现邻近使用者维护街道绿色空间的责任对绿化客观可感知水平的重要性,以及合理的道路断面设计对同时提升街道空间活力和绿视率即绿化实际被感知程度的有效性。由此总结出2点街道绿色空间规划设计建议,即明晰权责边界并保证公共权益优先级,以及加强落地性设计导则中对绿色空间正义问题的关注,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城市街道空间即人的步行空间。本文围绕"五性三感",即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街道空间的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和安全性作为评价准则,构建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估体系,将城市街道划分为住宅区街道、学校街道、商业街道、历史街道和景观休闲街道5类。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评出各个街道类型中品质最高的街道,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人居环境大数据体检监测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SD法的街道空间活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苟爱萍  王江波 《规划师》2011,27(10):102-106
在交通功能至上的思想影响下,街道建设过于强调交通功能,而忽视社会功能,导致街道逐渐丧失了其作为公共空间本该具有的活力.运用SD法,选取南京市区的9条街道,从人的感知情况出发对街道空间活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功能多样性、环境舒适度和交通可达性是街道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在进行街道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设置不同...  相似文献   

14.
南昌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大量的城中村已变为城市发展的极大阻碍.文章选取具有典型性街道空间的南昌市长春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其街道的空间特征,而后使用空间句法对长春村的街道空间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城中村的改造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董贺轩  高翔 《风景园林》2023,30(1):54-62
【目的】在建设城市健康街道的背景下,街道植物空间环境及其对步行质量的影响规律问题值得关注。【方法】选取武汉市9个街道植物空间样本,通过构建街道植物空间形态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评价体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法等探索两者之间的影响规律。【结果】研究发现:1)街道植物空间形态评价体系分为尺度特征(面积、高宽比)、形状特征(形状系数)、界面特征(侧面Ⅰ通视率、侧面Ⅱ通视率、顶面通视率、绿视率);2)步行愉悦度评价体系包括满意度(0.253 7)、放松度(0.237 9)、舒适度(0.214 4)、安全感(0.162 9)、吸引力(0.131 1);3)街道植物空间形态特征对步行愉悦度的影响因子包括绿视率、顶面通视率、面积、形状系数、高宽比、侧面Ⅰ通视率,影响权重分别为0.288 5、0.238 8、0.184 1、0.164 2、0.099 5、0.024 9。【结论】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调查分析结果等,提出以人性化理念为主导的基于步行愉悦度的大城市街道植物空间评价体系。同时,提出了4点街道植物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1)选用植物要素构建或分隔街道空间,并控制乔木株距;2)控制街道植物空间的绿视率;3)重视街道植物空间边界形状的复杂度与丰富度;4)控制街道植物空间的高宽比。  相似文献   

16.
街道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其治理水平历年来一直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当前我国街道公共空间治理包括规划、建设、管理、社会共治等阶段,并受市区级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多个行动主体的共同影响.在此背景下,人民对街道生活的获得感成为地方政府执政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现实中不同行动主体对同一政策目标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巨大差异.针对近年来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不断遭受质疑等具体问题,本研究以街道公共生活为载体,关注街道不同行动主体在公共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主体间如何达成治理共识.文章以纽约街道公共空间的行动策划治理为例,探讨不同行动主体如何在行动试验过程中构建对公共性的共通并进行互识反馈,以及最终达成共识.本文结论指出,行动策划在纠正不同使用者的空间权益、认同感、参与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真实有效地促进本地利益的保护以及地方文化和理念的传播.在弥补我国街道公共空间治理与公众互动板块的结构性缺失上,研究建议将行动策划凝练为稳定的空间治理技术环节,将末端的社会共治提前至设计规范和修订审批的前端,使街道公共空间的价值能够被重新认知、创造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相比地面建筑,地下街道存在改造困难、界面压抑等问题,需要更加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和评价。通过对多个城市地下街道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地下街道界面形态的相关数据和类型,建立模型场景并通过VR展开空间认知试验获取相关评价数据,利用Logistics函数模型回归分析地下街道界面形态与空间评价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地下街道视域面积、视觉聚类系数等形态要素与人在地下空间中的体验有着较强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交通量的剧增,人与车存在空间相互挤压现象,街道与道路权属之争日益严重。文章基于以人为本的前提,从用户的角度构建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评价体系,量化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指标;通过对量化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获得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分布规律和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对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7,(9)
本文结合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以济南市文化东路街道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街头访谈、观察、行为地图获得公众对文化东路的使用评价,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亲切宜人的文化东路街道公共空间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对市民的身心健康与出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对影响街道空间品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基于街景、POI等多源数据,从安居、乐业、畅行、趣游四个维度构建街道空间品质指标体系,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进而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厦门火车站片区和杏林湾片区的街道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两个片区在不同指标维度上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主客观结合测算得到的街道空间品质得分情况;对比发现街道空间品质影响最显著的为“安居”系列指标,为未来打造高品质街道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