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煦 《华中建筑》2024,(3):17-19
该文简要分析了桢文彦“奥”的建筑的建筑设计思想理论,阐述了“奥”的建筑空间的向心性、内向性和水平向度的层次性特点,说明了其所带来的空间感知上的层次感、深邃感和领域感。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简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与“奥”的空间的一致性。分析桢文彦先生“奥”的建筑的理论,借鉴其挖掘本国文化传统与内涵运用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对中国建筑师挖掘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并将其运用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彦伯 《建筑师》2009,(2):36-40
本文试图借由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考察,对人文主义的由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以及人文主义建筑师帕拉第奥在建筑中对自己宇宙理想的实践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理清帕拉第奥与哲学先贤的思想传承关系,探究其建筑作品背后潜藏的建筑哲学与宇宙理想。  相似文献   

3.
帕拉第奥已被公认为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 他创造性地继承维特鲁威的理论与古罗马建筑遗产,广泛吸收阿尔伯蒂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杰出人物的思想与实践经验,以非凡才能和不懈探索为其所处时代创造了最优美的建筑,构建了简明清晰的理论。帕拉第奥的独特性还在于,他是“建筑史上被效仿最多的建筑师”,进而形成了帕拉第奥主义或帕拉第奥式传统。他的影响不仅在西方持续数百年,直至当代,而且还扩展到西方之外,包括中国。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帕拉第奥的研究十分有限。2020 年举办的“帕拉第奥的理论与实践:时代与影响”国际工作坊会议,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以多个议题对这位建筑师的作品、理论、设计方法及其传播和影响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形成系列论文成果发表于本刊。笔者作为主要组织者,特为工作坊成果做此综述,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关联性,以及活动带来的新知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帕拉第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影响深远的建筑师。本文对帕拉第奥的建筑与图纸进行分析,试图找到一种建筑形式不朽的可能性及评价建筑的方法,以剖析建筑设计图纸入手,解读其中的设计理念,并探讨帕拉第奥的建筑思想对现代的建筑设计及教育的影响及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政  张莹莹 《建筑师》2022,(5):90-98
安德烈·帕拉第奥可能是历史上被研究最多的建筑师,也是当代建筑学的一个经典议题。如何使学生理解帕 拉第奥“不朽的当代性”,是建筑史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是回答“学习建筑史有什么用”的绝好例证。本文从卷帙 浩繁的“帕拉第奥研究”中,提取出一条与图有关的线索,包括帕拉第奥本人在《建筑四书》中的绘图、鲁道夫·维特 科尔对帕拉第奥作品的图解,以及威廉·米切尔提出的“帕拉第奥语法”等,从中不仅可以管窥帕拉第奥的设计方法, 也能看到建筑史、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围绕图学与再现的互动。在今天自学资料空前丰富的背景下,外国建筑史教 学需要从更趋建筑学自治的史观出发,而图学与再现这条线索可以成为连接建筑史与设计、技术课程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关于文艺复兴别墅的讨论都与文化历史特征、“如画”研究有关,对建筑、花园和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比较少。本文以帕拉第奥研讨会的讲稿为基础,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展现不同文献对帕拉第奥建筑和风景关系的讨论,尝试解释建筑师对整体景观与位置经营、自然与生活、建筑与理想图景的思考,在探讨建筑师与别墅的历史背景之外,希望交流一种与历史主义略不一样的、 重新认识“设计”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帕拉第奥为什么变得如此有名”为关注点,通过他的著作和建筑作品探讨安德烈亚·帕拉第奥这一完整个体。他与达尼埃莱·巴尔巴罗的紧密联系是其宏伟成就的基础,当时帕拉第奥正在为巴尔巴罗在 1556 年出版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新译本绘制插图,而此译本在 1567 年以拉丁语与意大利语对照的形式又出版了一次。巴尔巴罗夸赞帕拉第奥为非凡的天才,认为他不仅理解了建筑的原则,而且有能力将原则转变为建成作品以及相当精致的图纸。帕拉第奥的著作《建筑四书》首度出版于 1570 年,书中展现了他自己的设计作品,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从此声名大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等名人对他赞赏不已。歌德在 1786 年到访维琴察,认为帕拉第奥是一位内秀外毓的伟人。从弗兰切斯科·米利吉亚、安托万-克里索斯托姆·卡特勒梅尔·德昆西、让-尼古拉-路易·迪朗一直到鲁道夫·维特科尔,这些建筑师和历史学家都在风格及地域的局限视角之外研究并称赞过帕拉第奥。值得一提的是,后人对帕拉第奥的兴趣超越了现代性的一般边界。他成为建筑比例与美的永恒范式。“此源于帕拉第奥” 这句简明扼要的话与他的盛名永远同在。  相似文献   

8.
梳理陈志华先生的论著与实践,将他的文物建筑保护思想总结为以下四方面:一、提出“保护文物建筑的丰富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二、提出以“乡土建筑”研究代替“民居”研究,将社会学引入乡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三、提出“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思想;四、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乡土建筑遗产的世界意义”做出精辟总结和深刻论述。这些思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尤其是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塞缪尔·莫克比——美国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乡村工作室”的创建者和负责人,在其生前致力于带领学生为阿拉巴马州贫困社区筹划、设计并建造住房和社区建筑。这一结合具体工程实践的建筑教学活动,引发了我们对于建筑的复杂性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多角度介绍,进一步分析了他的主要设计思想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0.
何可人 《建筑史学刊》2021,2(4):105-115
18 世纪末期,托马斯·杰弗逊通过亲自实践设计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自宅蒙蒂切洛,推动了古典主义在美国的发扬,其建筑被称为美国式的“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或是“杰弗逊式建筑”。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致力于自我文化身份定位。这种所谓美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建筑方面的表现就是古典主义风格逐渐成为公共建筑设计的主流。与此同时, 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教育深深影响着美国的第一代以及后面几代的建筑师,当时一些主流建筑师的设计,例如麦金姆、米德和怀特事务所的古典主义建筑设计与黄金时代的美国富人阶层不谋而合,因此成就了许多帕拉第奥式的古典主义“乡村住宅”。本文重点讨论这些美国式的乡村住宅建筑对帕拉第奥的别墅以及杰弗逊式建筑的继承、发展和转译。  相似文献   

11.
展会聚焦     
《钢结构》2005,20(1):108-109
首届“智能与绿色建筑”盛会3月召开为推进我国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发展 ,建设部与有关方面拟于2005年3月28~31日在北京举办“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任大会组委会主任 ,副部长仇保兴任执行主任。为配合大会召开 ,大会期间建设部将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据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我国在建筑的技术水平、耗能、环境影响、居住的舒适度等方面一直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特别是以“绿色、科技、人文”为主体的2008年奥…  相似文献   

12.
在老城保护性更新及产业建筑再利用的背景之下,旧产业类建筑的改造与重建广泛出现.而年代稍早的产业类建筑大多为砖砌建筑.该文关注于产业类砖砌建筑改造与重建中的一种常见元素或现象——单独保留下来的老旧外墙.首先引入“壳”的概念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定、阐释与价值分析,然后对国外的四个将产业建筑改造成文化建筑的案例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种改造设计思想之下的“壳”的四种再利用形态,最后做出总结与思考.该文旨在为我国此类建筑再利用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大量失去功能的旧工业建筑处于闲置状态,“变废为宝”成为这些旧工业建筑的新出路。但是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不能用现代建筑思想进行指导和评价。因此本文以旧工业建筑转换总量最大的创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共生思想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共生领域的“圣域”“道的复权”和“中间领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总结出建筑改造中运用共生理论指导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对昆明市“胜利堂—甬道街—文明街”历史地段传统民居建筑的系统调查,选取典型个案,以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利用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及现代最新建筑技术,对该地段传统民居建筑单体进行保护改造再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有机建筑”理论与当代的绿色生态建筑、地域化建筑和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都息息相关,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并自主思考是具有发展意义的。哈林、夏隆与李承宽的理论与思想是逐步完善的,笔者吸取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的经验,并通过总结与感悟对“有机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并得出了从“两维”到“三维”再到“五维”的有机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奥姆斯特德在被誉为“美国现代景观之父”的同时,其作为社会评论家和知识分子的光辉被遮蔽了,以致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其可能引发的讨论被忽略。首先论述清教精神、新英格兰先验论等方面内容如何成为奥氏思想渊源中的重要构成,再分析他写作中高频出现的“文明”“社区”“品味”三个关键词的意涵,并分别以芝加哥南公园、芝加哥河畔城郊住区和波士顿富兰克林公园为例,阐释这些关键词的意涵与他设计实践之间的关联。以此将奥氏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接合到19世纪的美国思想史中进行分析,并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下建构设计与思想两者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刘杨  林建群 《城市建筑》2013,(4):141-144
本文通过对德勒兹平滑空间论的核心内容“空间界域性”的研究.构建体现时代特点、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界域”建筑思想。”界域”建筑思想是对建筑与环境的差异性元素之间各种力量的协调与重组,是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增值的创造性逻辑的思想体现。从界域的视角看待建筑.实际上就是将建筑放置在城市的整体大环境中.或者说是一个大的景观环境中.界域建筑通过与城市环境物质与非物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而生成。  相似文献   

18.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对于孔子的思想应放在孔子所在时代的背景及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上进行评价;对于孔子思想的评价不应与后世被异化了的儒家学说混淆;还提出了“对于建设中国的新文化来说,孔子思想可不可以有所发展”的问题。文章认为,将“中庸”之说解释为“折衷调和”,“妥协保守”,并没有触及到“中庸”说的本质。文章提出了“孔子与中国建筑文化”的肯定命题,认为儒家学说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最具根本性。文章引释了孔子有关建筑等级和节用爱民思想的言论。最后强调创造中国新型建筑文化的立点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20.
论文作者回顾中国建筑史学 70年的历史 ,对目前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同时构筑了建筑科学史学科结构内容与内在驱动力模型 ,提出 2 1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的学科发展对策 ,并强调“今为古用”和介绍两本好书《建筑的革命》与《世界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