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河 《华中建筑》2011,29(12):82-85
帽峰沁苑酒店的设计运用禅宗的美学思想,把禅宗的快意、飘逸、休闲引入“厅”、“亭”结合的建筑空间,同时又运用现代材料与工艺,把岭南建筑文化的传统符号解构、重组、再生,创造出岭南韵味的新型建筑,恰当地体现了岭南建筑新时期生态环保、顺其自然、与历史文化沟通的设计思想,以及自然、明快、畅朗轻盈的岭南园林式空间的设计手法,“设计...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岭南“天井院”民居、岭南庭园以及现代岭雨庭院建筑的论述,指出岭南建筑在立足于本土自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院落形式,创造了适应岭南人生活习性的庭院文化。很好地解决了居住中的“通风防热”问题,并且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诠释现代建筑空间,达到建筑与环境的水乳交融。在开放的基础上,把传统的庭院体系和外米的中庭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岭南现代庭院建筑。  相似文献   

3.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总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是近代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理性精神。 一、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对古代岭 南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乡村民居的梳式布局和三间两廊的平面型制。 广东地区传统村落梳式布局系统是最为普遍的,最为典型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在于其自然适应性。在  相似文献   

4.
罗素娜 《华中建筑》2006,24(7):130-132
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岭南建筑”的美在于与自然融为一体、以人为本、充分展现岭南人文品格,适应岭南地域和文化。  相似文献   

5.
"夏氏遮阳"与岭南建筑防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汤国华 《新建筑》2005,(6):17-20
50年前,夏昌世教授建立了岭南现代建筑的防热理论并付之实践,留下了新建筑窗口遮阳和屋顶遮阳的先例,这一创举被称为“夏氏遮阳”。夏氏遮阳虽有缺点,但体现了岭南建筑防热方向,所以应该发展。岭南现代建筑防热主要有隔热和散热两种途径。隔热分为遮阳隔热、结构和构造隔热、室内遮热板隔热三方面;散热又分通风散热、辐射散热、导热散热三方面。当代岭南建筑防热之路应该是:自然降温与人工空调相结合;遮阳与遮雨相结合;学习传统,大距创新。  相似文献   

6.
近代时期,西方新型建筑结构材料传入岭南,改变了传统建筑结构与面貌。本文作者在对岭南传统建筑进行大量田野调查基础上,总结了近代传统建筑中使用新型结构材料的两大主要类型,即局部尝试使用与整体使用新型结构材料,通过案例阐释其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奉传统为圭臬、拼贴式使用与创新式使用等基本规律与成因。  相似文献   

7.
李蓓 《城市开发》2004,(12):72-73
2000多年的南越文明,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戏曲,粤式美食四足鼎立,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独树一帜。岭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科学合理的布局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为探索和继承岭南建筑优秀传统,广州地产巨擘“越秀城建地产”与多位著名本土建筑、园艺专家倾心构筑——广州岭南花园。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人本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岭南地域建筑空间演进各阶段的发展现象与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岭南地域建筑空间"自然-秩序-抽象自然-艺术秩序"的发展轨迹,指出了人类发展之于空间量与质的需求平衡是建筑空间演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希冀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知岭南地域建筑空间演进的特征与规律,启发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澳门大学横琴岛新校区规划布局以展现“岭南水乡”的岛屿式生态景观环境为依托,强调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空间交融,将核心建筑组团图书馆、中央教学楼和校史厅的建筑中庭、岭南庭院、欧式水苑与以湖面、岛屿、中心景观水轴为主体的校园大环境融为一体.设计充分发挥传统岭南建筑群落组合灵活多样的特色,使建筑整体构图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感和空间变化,同时借鉴了南欧建筑源自古典美学的形体表现方式,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塑造出澳门大学新校区建筑独具一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熊志嘉  麦恒 《山西建筑》2015,(10):187-189
对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窗户的热力学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岭南地区传统建筑采用的室外、室内窗、高侧窗、中侧窗结合的方式与天井构成立体化的自然通风体系和自然采光体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多种形制的窗户加强了自然通风效果,提高了自然采光效率,同时也起到了遮阳和避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庭院空间的地域文化逐渐流失,很多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建筑庭院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人们认为传统建筑无法与高效批量生产的现代竞争,传统建筑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出来。中国传统建筑庭院孕育了两千年的华夏传统生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对于传统建筑庭院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从根本上认识和理解建筑庭院文化,从前辈们的设计中提取精髓加以分析和吸收,发展当代建筑庭院设计。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建成环境和居住空间的追求,从一种文化原型的角度对这种理想的环境和空间原型进行认识,并界定了从文化原型到建筑原型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指出了体现完美秩序的"匠人营国"和体现理想山水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文化中关于生活环境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型。而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居,则是这两个理想原型的复合。从而尝试提供了一种从"文化原型——建筑原型"的映射关系的角度对建筑形态问题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院落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核心空间,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是人们亲近自然、创造自然的场所空间,亦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筑观的物化体现;是阶级社会长幼尊卑等级观念的空间折射,亦是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与传承。文章在分析河北省蔚县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文化属性与哲学寓意,希望对院落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营造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几乎只传承着一种相似的群体组合方式——庭院或称院落。在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模式后,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庭院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回应,从而在深层意义上论述了庭院模式的起源与涵义,最后探讨了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延续和拓展传统庭院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邓夏 《城市规划》2011,35(1):68-71
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为出发点,将视角兼及具体致用与抽象运用两大方面,以上、下两篇的格局梳理出"相反相成"这一文化特质,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意匠试加探讨。上篇偏于审美意趣,分别选取了院落与园林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侧面来论述,指出二者自身皆包含着儒道互补的因子,自然与社会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曰正曰反而终能和合,其各自内在同样是一个诸性俱足的体系。下篇侧重思维方式,论述了相反相成在抽象领域的体现,即我国独特的方位文化。从"方"、"位"、"向"的不同表述所承载的不同内涵入手,通过与西方建筑中方位观的对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以人为观照对象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维仁 《新建筑》2014,(3):62-69
四合院作为传统的建筑类型,如何在当下高密度的都市里发展成为新的建筑形式?建筑地景和地景建筑如何与合院的建筑形态互动?此篇演讲稿以都市合院与建筑地景为两个主题,以一系列作者完成的设计探讨了建筑与地景,合院与园林,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尺度、形态与功能的四合院和自然地景的设计可能,讨论新合院形态空间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与人们希望把自然融入居住状态的愿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组合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洁 《山西建筑》2010,36(22):36-37
在树立功能平等、人与自然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从城、坊、院三个层次阐述了组合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指出对组合观念的认识可以使人们真正读懂中国传统建筑,并且有利于其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张险峰  杨帆  韩波 《华中建筑》2012,(10):66-68
该文通过对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文化博览中心的设计,分析了传统庭院式建筑在当代建筑文化及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重构。并基于对"庭院"的本体研究,从设计理念、场所组织以及重构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传统庭院式建筑如何进行现代转译。  相似文献   

19.
李沁忆  林吾国 《城市建筑》2014,(24):134-134
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最具代表的空间形态之一,院落一边是联系人的空间,一边是联系天的空间,虚空间和灰空间的运用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院落对外防御,对内通透,通过对意识的调节,达到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