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相似文献   

2.
夏昌世、莫伯治是岭南庭园理论研究的开创者,其研究成果奠定了岭南园林作为我国三大园林体系的地位。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园林研究者,夏昌世、莫伯治在作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大量的建筑创作实践。工程实践使他们的研究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为分析其对我国古典园林史学研究的贡献,文章从个人经历、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等角度解读二位学者的岭南庭园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夏昌世、莫伯治两位前辈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指出了“岭南庭园”与“园林”的本质区别。由于岭南庭园占地规模很小,且多受建筑界面的限制,常见简单规整式的功能性平面布局,与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有很大的区别,必然导致其建筑立面具有异常明显的“微雕化”和“透雕化”的艺术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4.
庄少庞 《建筑师》2011,(6):24-32
岭南著名建筑师莫伯治先生的建筑创作历程.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多变”的表象之下有着”不变”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方法。文章梳理了莫伯治的成长经历和建筑创作历程,从庭园研究新用、地域建筑创作、审美构图、材料运用四条脉络剖析其建筑创作.并解读其富于个性的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5.
夏昌世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建筑师和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岭南庭园的历史研究者。文章梳理了研究夏昌世的文献,总结了夏昌世生平经历的回忆、专业成就,以及夏昌世的建筑设计、历史研究、学术思想和教育方式等。目前的研究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昌世的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最后,作者建议有关机构编辑夏昌世年表(年谱)、夏昌世文集、夏昌世建筑作品集和夏昌世研究进展论文集。  相似文献   

6.
莫伯治创作的庭园酒家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其陈设艺术丰富了庭园酒家的室内环境,同时还营造了独特的空间氛围,蕴藏着许多价值等待挖掘。通过分析莫伯治三大庭园酒家的创作背景,总结酒家中的陈设艺术设计特点,结合陈设艺术对空间营造的作用,举例分析庭园酒家中陈设艺术的形式载体,运用建筑体验相关理论方法从传统工艺、艺术氛围、广府文化、世俗情感和美好寓意等五个方面对陈设艺术的价值呈现进行深入探讨,以期阐明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赋值当下的陈设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7.
庄少庞 《华中建筑》2012,(10):10-13
结合庭园的空间环境营造是莫伯治建筑创作的重要特征。关于莫伯治早期建筑实践的评析多侧重于地方特色,而对其现代性特质讨论较少,从平面格局、比例尺度和空间组合三个方面对庭园空间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其早期建筑实践及其对后续创作的影响,对理解其创作思想与方法的现代性特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作为岭南庭园的重要组成,潮汕庭园在庭园空间与要素形态上有别于粤中庭园。潮汕庭园可分为纵深式、俯仰式、布景式与井院式等四种空间模式,其特征是要素简约,善用尺度对比,以假山作为景观主体与意境载体。园宅一体的紧凑格局与壶中池山的复合空间使潮汕庭园有着明显的实用性特征,生活性空间与景观性空间相融。通过对岭南著名建筑师莫伯治的潮汕庭园调查研究与其庭园建筑作品的关联与形态分析,潮汕庭园对现代岭南建筑庭园潜在而真实的影响可得到清晰地解读,从而有助深入认识潮汕庭园的现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庄少庞 《华中建筑》2011,(10):21-27
该文试从“人”的视角探计建筑师思想的形成,通过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专业背景中探析其创作实践的特征和内涵,比较林克明、夏昌世、莫伯治三位岭南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引进和地域化实践的思想策略的异同,进一步清晰各自在现代岭南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坐标,试求就个体视角察看现代建筑在岭南的地域化,并对建筑师的培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吴宇江 《建筑学报》2015,(3):117-118
<正>为缅怀莫伯治大师建筑创作的卓著成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莫伯治大师建筑创作实践与理念》一书,以下为有关专家结合该书出版对莫伯治大师的评价,从中可以体现其不断创新的建筑思想和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1.
回顾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主持的广州泮溪酒家继1960年首期工程后的1974年开始的扩建历程,根据其化整为零、曲直结合的空间布局与指导思想,以泮岛餐厅和画舫为主,分析当代岭南庭园艺术在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影响下的设计风格与形式特点,与同时期国际水准的作品横向比较,肯定其建筑、庭园、室内装饰三结合创作水平所达到的高度,遵循其创作路线,结合复建工程设计,探讨在现代主义美学理论的推动下进一步繁荣岭南庭园艺术形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布扎古典建筑教学中的核心设计基础练习,"分解构图"有效地将对于古典建筑要素的应用性学习与构图、渲染能力的训练整合在一起。以"分解构图"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围绕五个问题展开:"分解构图"的含义;该练习的训练机制;图面构图方法;"分解构图"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的移植、衰变及其当代启示。研究的关键在于剖析"分解构图"的本质——"设计+分解+构图+渲染"教学模式,以此作为参照辨析中国布扎建筑教育中的相关训练,并反映其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大师的启示     
一年多来,我用了一部分时间,做岭南建筑丛书之一《莫伯治集》的编辑工作,虽眼疾碍事,总算愉快完成了任务。该书印行之后,得到师友们的认可。 莫伯治是著名的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集》选录了他50至90年代建成的18项优秀设计和同一期间内写成的29篇论文(其中有一篇重要论文曾被某权威扣压不得发表)。 1993年底,中国建筑学会在它成立40周年时,对40年间全国70项建筑作品颁发了建筑创作奖。莫伯治有7个作品(其中有一个是他与佘南大师合作的)获奖,他是全国获奖最多的建筑师。这一事实说明莫伯治和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和积极影响。能为这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前辈的创作和著述做编集工作,我感到荣幸和振奋。 当前,我国建筑事业繁荣兴旺,然而,春风春雨还无心顾及建筑理论这片枯萎沉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岭南派的"现代建筑"与"地域建筑"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混成印象,通过对气候、庭园、线条和体积4个关键词的剖析,认为新中国以来岭南建筑的理念内核实际上更多源自于对现代性的追寻;分析了何镜堂的话语选择和作品引用源,揭示了其建筑理念中蕴含的将建筑作为一种修辞的理解,这一理解正好在走出岭南的过程中与各个地域和国家对主体身份认同的渴求相契合。在现代建筑与地域主义的辨析中阐释了从夏昌世到何镜堂的建筑理念的嬗递。  相似文献   

15.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中国园林》2020,36(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17,(2)
"建筑构图"理论起源于巴黎美术学院,随着美院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该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建筑教育,其建构的设计方法和美学标准延续至今。通过梳理"构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最初效仿西方模式到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从"风格"主导到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相结合,展现了这一理论在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建筑教育的适应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8.
夏珩  彭小松  彭嫱 《南方建筑》2020,(5):105-111
揭示1958年夏昌世与前苏联援华热工专家Г.А.马克西莫夫在广州见面这一线索的后续进展,以及两人在南方建筑降温研究的关联程度。通过1950-60年代中国建筑热工技术史料的文献研究与细节比较,结合口述采访,确认了1958年此两人因屋顶隔热设计课题存在深入研究交集,后者从数理角度对夏昌世一系列隔热屋顶设计实验进行定量评价、数理建模与理论研究。同时,发现马克西莫夫在1958年对于南方建筑降温问题的科研工作,主要是两次全国建筑热工会议、一次对中国南方四市的调查,以及22项课题。此新史料、细节不但填补了二者在广州见面后续历史事件的空白,完善了1958年夏昌世对建筑降温问题研究的史料,也为中国早期建筑热工理论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建筑知识,尤其是建筑设计知识在现代中国的形塑。将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视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文章以从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性的讨论向建筑构图的转变为切入点,通过辨析其时建筑构图原理构筑的三种视角和观念——实体与静态、空间与感知和景构与动观,考察这一时期在回应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命题和建筑基本问题,克服形式焦虑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学者和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方法、理念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并通过与1952年出版于美国的《二十世纪建筑的形式与功能》中序列设计的比较,对中国语境中建筑构图的发展,建筑设计的知识属性与特点,其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及对当代的意义等进行再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几位同志的座谈纪要,其中文字由莫伯治、吴威亮、蔡德道整理,插图由林兆璋绘制,赵宇、朱炳恒摄影。 一、前言 广州的气候温暖,四季如春,结合建筑布设庭园绿化最为适宜。但是在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困苦,根本谈不上有庭园绿化的享受。解放后,园林绿化从地主资产阶级手中解放出来,庭园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