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商业综合体作为多功能复合型建筑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以较为普遍,而入口空间作为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外部空间相连接的过度空间,既拥有建筑属性又拥有城市公共空间属性,与传统城市建筑有所差异,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商业综合体的建筑体量因素和城市外部空间的因素,而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的入口空间设计除了要考虑以上的因素外还要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全部照搬其它地区。本文通过对严寒地区的商业综合体入口空间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一些适用于严寒地区商业综合体外部入口空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是以枢纽换乘为功能载体,由多种其他城市功能组合而成的建筑,其公共空间是各种换乘人流的集散点,人流复杂,空间亟需要通过整合来实现优越的换乘秩序,从而实现高品质出行。文中以西直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为实例,从功能、交通及空间形态三个方面来对其主要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设计探讨,从而使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有序高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作为以交通功能为主导、其他功能互相配合促进的建筑,其站前广场是从城市空间过渡到建筑空间的重要节点。对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站前广场的现存问题,针对城市环境、使用者需求以及建筑功能、流线和空间,从复合化设计角度进行分析。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东直门交通枢纽综合体站前广场为例,对其进行改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短缺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催生了轨道交通综合体的产生。轨道交通综合体衔接场域公共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至关重要。文章根据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差异,将衔接场域公共空间划分为界面型空间、线型空间、节点型空间三类,并以青岛万象城为例,通过对以上三种空间类型的研究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出相应的界面型空间——特色空间意境营造、线型空间——可达性系统构建、节点型空间——人性化空间营造三种空间营造策略,试图为轨道交通综合体衔接场域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提供建设性意见,促进轨道交通综合体自身发展,同时提升城市的形象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汪思成 《安徽建筑》2012,19(4):36-38
对商业综合体入口空间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研究的热点。文章选取合肥市三个商业综合体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商业综合体入口空间进行定量研究,检验商业综合体入口空间设计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进而通过因子分析,从消费者的心理角度探寻影响此类空间主观评价的影响因子,探讨商业综合体入口空间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际轨道交通发展成熟,城市轨道交通也开始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一定地位,而城际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结合首当其冲,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是两则结合的重点。轨道交通空间的综合体设计可以将外来客流通过轨道交通综合体快速地融入到城市内部的交通中,从而减小客流到达城市时的疏散和换乘压力。文章对有关城际、城市轨道理论进行剖析,并通过实例对轨道交通综合体进行论证,为城际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的认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轨道交通枢纽内部各种城市功能增加,其步行流线逐渐复杂,步行中需要增强空间可识别性来加强人流引导,从而提高枢纽的运行效率。节点是步行中的核心,文中针对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的步行节点,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实地调研,从采光设计、导向性设计、文化地域性设计三个主要方面对步行节点进行可识别性设计探讨,来提高步行节点空间环境品质,为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步行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白热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化需求,轨道交通综合体越来越成为联系建筑本身与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并因其所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和对城市立体化开发的推动作用,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出现,作为当今地铁大兴建设、社会多元需求和土地集约利用多方运作的结果,与城市空间结构尤其是城市商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该文以上海为例,以城市商圈结构对轨道交通综合体布局的促进引导为切入点,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实地调研进行数据整理,将ARCGIS数字分析与商圈结构进行重叠比对,结合现实人流量及综合体运营现状总结出其中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胡映东 《工业建筑》2014,(6):158-162
入口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兼具功能、寓意和美学价值,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入口常常是建筑的焦点,也是客流集聚的核心。交通综合体建筑正突破相对封闭的状态而演变为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这是由于交通因素的介入,使得空间与功能间的衔接不只存在建筑的外部界面上,而是深入融合在综合体的不同部分中。从入口空间的立体形态、平面形态和建筑形态等不同角度,剖析交通综合体建筑内外界面的融合、柔化所形成的过渡空间层次性、场所特征、空间导向和暗示。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6种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系统动力学和对应协同原理研究探讨综合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区位特点、功能定位、设施配置、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与空间形态规划等问题,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及周边地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开发的地下综合体是一种能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资源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在系统分析城市地下综合体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结合地铁车站、隧道与地块开发建筑共建的上海日月光中心这一地下综合体工程的成功实践,对软土地区建造大型地下综合体所面临的岩土工程问题及工程技术对策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为软土地基中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综合工程提供工程借鉴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新建筑》2020,(1)
中国高铁网络的加速建设和与日俱增的铁路客流量,对铁路客站的开发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轨道交通综合体应运而生。文章以最新落成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典范——香港西九龙站为研究对象,解析项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设计策略分别从区域与城市维度、枢纽设计维度、科技与生态维度、开发与运营维度对项目进行逐层深入剖析,从而得到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垂直空间三方面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当下轨道交通综合体的规划与设计、开发建设与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强调公共交通站点地区一体化开发的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建设成为重要课题。当前与地铁站点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体在空间结构、物理环境、乘客体验、投资开发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文章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之后,进一步提炼出轨道交通综合体的新型"G+TOD"模式,并加以论证,继而以南京市竹山路地铁站点轨交综合体为例,对提出的模式进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主要简单介绍了建设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必要性,通过对现阶段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特征进行分析,来探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建筑设计要点,以明确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构建的重要性,加强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工作,不断地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作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从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山地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基础上,以重庆市为例,对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开发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山地城市应以半地下空间开发为主导,地下空间规划应遵循"多中心组团"结构,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有效开展原有地下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利用,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形成地下综合体。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综合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求出了各评判指标的权重。并以上海某轨道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综合体为例,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线性加权和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综合体的规划开发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安徽建筑》2019,(6):36-37
轨道交通建筑作为城市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外部空间的设计也应当引起关注,文章以深圳益田假日广场为例,探讨在轨道交通综合体建筑外部空间中人的行为需求。分析人们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以供今后相关空间设计参考,同时对如何提高外部空间的活跃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地不足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催生了轨道交通综合体的产生。这种多功能性和复杂性的复合建筑形式,对城市空间、文化、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其公共空间正是与城市对话重要节点。文章以"共生城市"视角对日本大阪站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追求人与城市、自然、文化的"共生",并在此观点下提出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和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商业综合体如今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在各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作为新兴的商业建筑模式,源于传统商业建筑,却又区别于传统商业建筑,其入口空间形态特征有着从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关系。文章通过对成都万象城的实例分析,初步明确了商业综合体入口空间的特性、作用和形态要素,并提出了反思意见。  相似文献   

20.
《时代建筑》2009,(5):1-1
轨道交通在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和城市复兴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轨道站的城市催化作用表现在其建设会带动周边区域的土地升值和建设密度的增长。于是被广泛认可的基于公共交通导向的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区域开发模式,已逐步显示出其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力,也催生出围绕轨道交通枢纽的城市土地立体开发,轨道交通综合体的规划与建设集聚了多元的商业、服务、公共空间和居住等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