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存在农业资源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品牌缺乏等问题。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章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农村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思路,以额敏县域美丽乡村规划为例,探讨我国乡村以村为单位、以农业资源为片区,采取经济学逻辑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培育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乡村建设,以更好地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乡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乡村的搬迁、重建,并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但若无相应的产业模式嵌入,这样的新居将缺少生命力,成为新的空心村。文章试图在乡村新居的规划设计之初嵌入产业规划,以寻求生活和生产的互动发展。目前一些乡村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农业优势,如何根据其自身条件发展新型产业,并在规划设计中挖掘产业特质,是文章论述的核心。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阆坞村迁建安置项目为例,探讨产业模式嵌入下的乡村新居规划设计,以寻求一种新的乡村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转型期,大量乡村空间形态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新旧风貌的不协调使乡村陷入产业发展与空间保护的对立困境。因此文章聚焦转型期乡村产业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回溯村落旅游产业与空间关系从相互依存到不可持续趋势的观念转变,获取产业与空间的关系认知及借鉴启发,结合村落自身适应性及规划设计干预的必要性,提出生态、经济、机制、文化维度的可持续乡村目标框架,建构“适应性更新”理念,梳理产业与空间的关系。并以典型过渡型乡村遂昌上下坪村为例,提出产业联动、季节性景观、主客共享节点等针对过程、时节、主体的精准适应性空间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构建及广西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乡建实践的全面升级与超越。文章立足于共生理论与乡村振兴的互适性分析,提出了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即从乡村振兴核心体解构与再构的视角明确共生单元,建立以农业为核心的三次产业融合共生产业链与价值链、以农民为核心的三域主体整合共生利益链和竞合链、以农村为核心的三大空间耦合共生载体链和功能链,从而打造以"三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群落;从乡村振兴支撑体供给与需求的视角构建共生界面,重点推动功能性设施植入和自治性规制缔结;从乡村振兴基质体导引和管控的视角优化共生环境,实现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的时空协同进化。同时,文章将乡村振兴规划共生策略应用于广西绿留村振兴规划中,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的土地性质与使用现状往往阻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造成乡村建设成本的二次浪费。文章以杭州城郊湖埠村农业综合体规划项目为例,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角进行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营建探索。实践中首先将土地整治与产业重构对应,再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进行乡村空间规划,建设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和智慧农业相融合的艺术农业综合体。  相似文献   

6.
王蒙 《城市规划》2023,(3):105-114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需要空间保障。在城乡深度对话的新时期背景下,乡村产业存在跨界协同难、空间精准匹配难、产业落地生根难等困境。在产销一体化、高效科技化、管理园区化、服务总部化、品牌标准化的产业迭代趋势下,分析不同乡村产业形态的空间特征,提出“功能小镇-特色乡村-农业产业协作园区”的三级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以东西湖田园综合体为例,通过单元构建、单元分解、弹性管控三大策略,探讨在田园功能单元内实现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村带园的“辐射带动-腹地支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
观光休闲农业作为乡村产业兴旺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为例,客观分析了寿宁县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础、条件、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园区功能开发不充分、特色打造不明显、服务体系不健全、要素保障不到位等方面的发展短板,并提出了通过建强产业园区、打造特色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市场营销、加大人才培养等措施,为探索创新寿宁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城乡关系重新定位,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镇村产业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现代乡村社区聚落应对生产力发展出现新特征,文章首先通过对邳州市港上镇北西村的产业调研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在产业更新规划中规避劣势,利用好产业优势,借助网络科技等现代化手段,扩大乡村内部的经济优势,以北西村为例,总结出其产业发展的更新途径,为其他乡村产业发展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决定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乡村振兴中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境入手,阐述了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与乡村产业的关系,并与城市产业空间进行比较,提出乡村产业空间的特点,从中得出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要点,提出了对于乡村产业用地布局的思考,以用地去选择产业,最后形成乡村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解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基础在于发展农村产业,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的系统工程,其中水果产业的助力尤为突出。充分认识农村果业发展在乡村经济振兴中的地位与优势,据此探索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路径,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11.
乡村综合体是以百姓自治、自我实践为主导的乡村实践模式,以豫西的曲村为例,通过对乡村的需求、产业和空间三个方面进行的分析来阐述乡村综合体的核心概念、空间更新、乡村经营的发展策略,对豫西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的有机更新和乡村激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复兴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物质转变之上乡村聚落需要的是多维度的空间提升。该文以台北市城郊农业观光聚落竹子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聚落空间在两次主要产业更迭中的空间重构。通过对不同时期产业、经济形态的分析,梳理其影响下产业、生活要素及其对应空间,并以空间重构模式的对比归纳,详解生活生产方式与聚落栖居空间的关系。通过对竹子湖聚落乡村转型发展经验与问题总结,对其聚落空间演进要素及规律进行剖析,试图以其空间重构中的特征与启示,为同类型的乡村聚落规划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受区域产业重组和产业提升改造的影响,浙江省乡村地区大量腾退企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以绍兴市柯桥区大量村庄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乡村地区腾退企业用地二次开发存在的困境。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内涵和要求,提出了产业重构、配套完善、空间重塑、环境修复以及文化再生的二次开发路径,以期助力乡村的发展和振兴,实现经济、环境和人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四川省三台县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培育、壮大麦冬、生猪、藤椒等主导产业,着力构建起了“三大主导产业+两大基础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文章主要阐述了三台县发展乡村主导产业取得的成效及做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村镇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文章以广西容县黎村镇为例,论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小城镇的产业规划设计,并结合自身条件,分析村镇如何改善提高产业结构,依次提出产业目标、产业布局与规划实施措施,希望改善现状的发展困境,为我国村镇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为核心并拓展的物联网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由精耕细作向规模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并带来乡村空间的变化。文章首先对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技术拓展与方向进行概述,简要总结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区块链和电子商务等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以及其可能带来的乡村空间影响,包括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成长机遇、新乡村增长极的出现、劳动密集型农业耕作半径扩大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乡村人群结构调整等变化,并探讨对未来乡村空间需要予以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利用大农业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引导村庄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和其空间布局协调适配,文中以海伦市海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手段,选择整合度、连接度、选择度等相关变量,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根据空间句法测度分析结果与村庄发展现状,从空间重组、低效增值、特色串联三个方面提出海发村产业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大农业地区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推动乡村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本文以"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如何可能"为核心议题,在农地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下,基于农地资本化构建了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分析框架,在乡村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农业型和工业型两类最常见的村庄,提出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策略。文章认为,农用地流转、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融资,可以有序推动农业型村庄自主性空间治理;村社自我土地资本化、跨村联合异地开发,可以有序推动工业型村庄自主性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20.
空间营建是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社区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湖南乡村转型以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主,且处于初级阶段,近郊乡村社区不存在如苏南模式中的空间转型现象。以空间形态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增加与农用地规模化、内聚性秩序分散、建筑空间形态的多样化。(2)土地流转制度是空间形态变化的基础力量,乡绅企业家是重要推动力量,村民角色转变是内在动力,而农业转型升级是核心动力。(3)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主要空间问题是产业空间规划与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弱化、建筑空间品质差。最后以燎原村为例提出“延续”“整合”与“提质”的可持续空间营建策略以回应当代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