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政 《华中建筑》2014,(3):7-13
将环境主观评价的认知意象方法与空间句法相结合,该文系统解读了构成环境意象五要素的空间构形途径,重点从空间结构可视性而非意义的角度,对心智层面的意象要素作了可视化表达和分析:轴线除了代表路径外,其集成度指标还与街巷认知地图的认知强弱存在正相关关系;节点除了用轴线交叉点描述外,句法视域分析能更精确地描述真实环境中面状节点的多重感知特征;可理解度部分作为区域意象范围的参考;边界可意象性可分别从轴线和边界可视化分析中得到印证;标志物意象性可比照所有线或视域分析加以判断。上述一系列由意象要素到句法符示的转译探索,可为研究建成环境的可意象性提供更为整体和精细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凯文·林奇开创的城市空间意象分析体系应用广泛,但乡镇层面的空间意象研究尚需拓展。本文采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以烟台市7个镇为例,采集了105份认知地图,尝试探析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研究表明:(1)小城镇空间的认知构成要素以道路和地标为主,区域、边界、节点不显著,道路、地标的频次差异与路网密度、地标功能相关;(2)城镇居民认知范围在村庄—镇区—镇域内混合,且受到镇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3)认知类型中"以路径为主导的序列型感知"的比例高,同时低等级认知类型占比更高;(4)居民认知"正向"以南北向为主,与方格路网和主街朝向有关。集体认知的分析显示,开发项目、新区建设等对小城镇居民的空间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并归纳得到小城镇空间意象的三种类型:镇村融合型、镇村独立型和飞地开发型。希冀本文对小城镇空间意象的阐释,能为我国的小城镇风貌建设、空间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量化及可视化表达使用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某些 稳定联系为目的,运用认知地图法、语义差异评价分析法等方 法构建城市公园认知地图,以“四图”为呈现形式:一是针对 物质要素认知,运用认知地图法分别以“景点认知频次”绘 制“公共意象图”,以“景点认知准确度”绘制“标准差椭 圆分布图”,以“景点总体认知程度”绘制“物质要素认知 程度得分图”;二是针对非物质要素认知,依据SD问卷数据 绘制“非物质要素评价曲线图”。再以“物质要素认知得分 图”“非物质要素评价曲线图”“公共意象图”和“标准差椭 圆分布图”为主要依据,提出城市公园更新“关注区”的划分 方法及若干关注点,为城市公园市民文化、集体记忆培育与沉 淀提供具有学理性的空间认知与关注区域。  相似文献   

4.
旅游意象是旅游者基于个人的感知系统对城市的主观认知,手绘认知地图是把这种主观感知付诸具体形象的传达手段。文章通过收集整理来自于现场游客的问卷调查及认知地图等资料,以期了解游客心目中现有的绍兴城市意象;并且对旅游意象的要素、维度及整体清晰度进行测评研究,为绍兴全域旅游概念查漏补缺,为绍兴建设更靓丽更有辨识度的风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意象与空间句法在空间认知上通过可达性和可理解性建立联系。通过城市意象的访谈、图片辨认、绘制草图分析方法,得出云南大学东陆园的"公共意象图",通过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方法得出云南大学东陆园的全局、局部整合度图和可理解度图,之后分别利用校园意象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与空间句法的分析结果图进行比较、利用空间句法的分析结果与校园意象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在相似分析结果基础上推出两者存在着相互证明的关系,且两者的相互补充可以更准确地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6.
针对聚集低收入人群的工人社区的改造是城市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如何突破传统自上而下的政策主导,片面重视物质空间改造的局限,体现改造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和价值重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认知地图的方式,研究工人社区微观空间意象,有利于深入研究居民的诉求和认知,针对性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改造策略。以徐州市贾汪区传统矿业工人社区为对象,对其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问卷调查和意象草图收集,通过对居民微观社区意象的研究,对改造规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公共空间活力的角度出发,引入生活网络的"四网地图"概念,对小城镇购物网、活动网、社交网、认知网的组成要素、要素载体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活力要素的载体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片区及要素单体两个层面提出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城市设计策略,期许对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手法有所借鉴。最后以合肥市小庙镇为例,予以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琰  李志民 《华中建筑》2009,27(5):110-113
认知地图调研是城市环境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纳入城市设计的前期调研工作之中。该文采用认知地图、问卷调查、SD法、访谈等方法,对西安市总体城市环境的识别特征、意象要素、认知程度、总体环境评价等方面进行调研,并分析影响城市环境认知的各种因素,对城市环境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彤彤 《山西建筑》2010,36(35):36-37
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意象采用图片辨认和认知地图的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总体可意象性高;整体意象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区域为主要的空间划分方式又与校园环路联系起来的整体,其中区域起主导作用,主要标志物和节点清晰,而道路和次要标志物相对模糊。  相似文献   

10.
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生泉  郑丽蓉 《园林》2004,(5):22-23
植物配置的环境意象分析环境心理学家指出,当园林不同空间类型作为某种环境类型被人们感知之后,就会以环境意象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环境意象是指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的可被回忆的形象。凯文·林奇(K.Lynch)在《城市的意象》中把它称作“认知地图”。提出“环境意象”、”认知地图”的概念的目的主  相似文献   

11.
认知地图法是探求人们如何把握空间和空间要素的方法.从林奇使用它研究城市意象以来,该方法存规划设计研究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首先阐述了认知地图的发展历程、概念、范围界定等内容.其次,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地图的研究目的和调查方法.接下来,主要分析了从该方法基础上发展而成,在规划设计研究领域早常用的4种类型.自由描画法、限定描画法、圈域图示法和空间要素图示法.最后,案例部分演示了这4种类型具体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发展能力是评判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因此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当前城市规划学科亟待解决的课题。采用文献研究与综合分析方法,以儿童友好城市(CFC)理论为支撑,在总结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导向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儿童行为心理学出发,就儿童的认知发展、行为特征、社会关系等问题探讨儿童的公共空间需求,构建儿童友好的空间增效机制与生态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要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儿童友好导向公共空间的设计为例,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技术体系,从"生态性—适用性—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总结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模式,探索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认知地图的大明寺空间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空间认知实验,采用经典的认知地图法,通过对26名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大明寺手绘认知地图的整理,以及153名游客的问卷分析,从认知结构、空间意象元素和空间意象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扬州大明寺的空间意象特征,并对大明寺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于地下空间的消极认知已经严重影响到空间利用与活动展开。以重庆市商圈地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地下空间认知过程发生的规律与机制,探析导致商圈地下公共空间出现消极认知的现实问题、原因,归纳出“从意象到意愿”的认知环境优化原则、策略、方法。旨在为城市商圈地下空间环境更新提供系统性思路与方法,促进城市商圈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湖南工业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出现的问题,提出校园环境活力提升策略。采用认知地图法、文献资料调查法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校园各意象要素的现状、意象要素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校园环境活力提升策略,使校园环境空间适宜性和多样性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更有效地激发出校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王蓓 《安徽建筑》2006,13(5):36-37,39
文章以宁波2所新兴大学的校园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角度出发,对校园的整体环境、认知意象、交往空间及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建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值得关注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7.
快速的城市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成长,理想的儿童公共空间对儿童的语言、智力、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成作用。儿童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塑造的目的是为儿童提供相对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但目前我国的儿童活动空间与环境整体水平偏低,其受重视程度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儿童成长与儿童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全文旨在突出儿童公共空间是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载体,良好、适合的环境将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指导儿童公共空间的设计,总结出儿童公共空间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设计要点,同时对儿童公共空间的总体规划、设施设计及娱乐设施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期待为儿童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1)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国民休闲时代开展休闲活动的空间载体。探究游憩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需求是游憩公共空间建设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真正提高游憩者幸福感。本文以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为例,研究上海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意象,揭示其意象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意象空间的内在感知与印象。研究表明:(1)黄浦江两岸的结构性意象总体呈现多中心、不连续的空间分布特征;(2)评价性意象中,游憩者对环境空间总体持积极情感倾向。从细分的4个维度来看,感知强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偏好吸引物、基础配套设施意象、人文特色意象以及环境氛围意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实证区域,首先基于受访师生的认知草图,采用地物提及率来解析群体的整体意象空间结构特征,进而建立行为主体综合认知指标体系及综合认知指数,基于结构式和非结构式问卷,提取指标体系所需数据,并利用熵值法进行指数测算。最后,针对行为主体校园空间认知水平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师生校园整体认知水平由东向西逐渐递减;个人属性对综合认知产生影响。该研究可为校园环境优化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并可推进区域综合认知水平测度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汉阳历史城区为例,通过认知地图法、访谈法获取居民记忆信息,生成"城市记忆认知地图",并利用"众规武汉"平台数据得到"历史认知地图",两者叠加生成城市记忆空间,最后从整体塑造、要素提示、场所延续角度思考城市记忆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