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乡村建设实践中,不仅要优化物质环境品质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社区,同时又要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对策和解决方案。从乡村聚落和建筑的内生逻辑,即环境关联性、系统关联性与文化关联性出发,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乡村地域文化。以鲤鱼溪新乡村建设为例阐述建设一个生态宜居的新乡村应该创造一个得到群体认同和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间体系;并且因地制宜地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条件做出有效的环境关联性响应;同时采用混合聚居系统以激发"自下而上"的体现系统关联性的社区生活体系和活力空间体系,提供一种和迁出地相关并具有文化关联性的可识别特征,全方位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思思  余磊 《住宅科技》2013,(10):16-18
客家围屋是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将中原建筑带到东南沿海并历经千百年演化而锤炼出来的我国南方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围屋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建筑文化,还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化成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围合式群居建筑,客家围屋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形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支瑰宝。通过对客家围屋的建筑文脉研究,分析了它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研究了客家围屋中蕴含的宝贵文化价值,为保护客家围屋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乡土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生产与生活功能城市化、内涵与形态回归本土的景观。文章围绕本土性传承和现代性适应展开对于新乡土景观营造的探讨。在本土性传承中,应尊重山水人居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传承乡土材料工艺。在现代性适应中,应统一乡村整体风貌、完善聚落建筑空间、重建乡村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曹阳 《重庆建筑》2021,20(12):8-10
乡村风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不仅在物质空间层面对乡村环境具有提质升级的作用,更是构建乡村文化基底与内涵特色的关键.做好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城乡规划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该文以福建省浦城县枫溪乡岱后村建筑风貌整治为例,通过对村庄建筑的屋顶、门窗、外墙饰面、色彩等要素进行控制,使传统建筑的质感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对具有代表性的农宅进行示范改造设计,尽量遵循原有建筑的外观类型和材质,内部空间则根据村民现有的生活方式或房屋用途进行布局和改造,力求建筑风貌的保护不影响村民居住品质的提高,实现外部的乡土性与内部的现代化.此次建筑风貌整治,可为岱后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及旅游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为优美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谢子涵 《住宅科技》2023,(6):33-37+62
客家传统建筑承载着客家传统文化,是当地观念习俗的最真实反映,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赣南石城桂花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实地测绘、工匠访谈等方式,梳理桂花屋所属谱系、历史沿革、空间特征等,探讨桂花屋这一客家传统建筑在建筑空间形态上的普遍性特征与特殊性,推导空间背后的营造机制,为客家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实物例证,也为客家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要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处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模式及审美概念的矛盾,是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该文针对粤东客家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通过对佗城镇灵江村迁建社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过程的剖析,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当代客家村镇人居环境设计与建设策略。通过科学分配和管控宅基地、强化公共空间和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基因,试图寻求同时解决建筑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的路径,为乡村建设与风貌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万涛 《城市规划》2016,(11):21-29
借用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视角,结合H省G村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和解释新乡贤返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社会背景影响及新乡贤返乡引发的乡村文化网络中,旧象征符号的弱化及异化,新象征符号的产生及扩张,造成了权力失衡的状况,即:乡村文化网络权威多元化、权力博弈以及原子化乡村受权威影响的不确定性。文章借用G村的乡村建设实验提出了文化、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对策:"再解释"文化象征符号、"合法化"新乡贤身份、培养集体经济主体。以期为新乡贤融入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文化网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筑形态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城市建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论文集中论述了建筑形态传承和创新中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联性机制与形态表征,并结合对当代南京典型建筑实例的剖析解读,总结现代建筑形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策略与手法.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我国乡村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乡村热""田园热""民宿热"等现象。乡村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各方面的学者、专家和社会人士也都投身到乡村建设当中,在取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一些乱象也随之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程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科研课题项目,希望发掘我国田园乡村特色风貌的营造策略。笔者在博士攻读期间,有幸参与其中,并深入广大乡村,实地调研走访了两百多个乡村,发现很多乱象最终都指向并归结于文化之症结,于是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关理论和经验进行研究,并通过一些乡村项目的具体实践,尝试提出通过文化引导乡村特色风貌的策略。本文研究基于历史资料、调研情况、理论研究、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的方法,指出我国乡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断裂,造成不同类型的乡村风貌和各种问题,尝试通过优秀乡村文化传承、社区文化营造、乡土文化的现代发展来指导乡村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并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乡村文化的地缘、血缘、业缘和情缘的四缘构建方法,来树立正确的乡村建设价值观,在尊重地缘,重视血缘,发展业缘,营造情缘的基本原则下重新塑造中国的新乡村文化。2)反思过去的乡村规划方法,采取基于推演和容错的"微介入规划"设计策略,不再通过总图和鸟瞰来进行乡村设计,而是通过"介入点"的干预,基于实际的推演,适当的容错,来激发乡村的自我更新与发展。3)结合社区营造的理念,提出对于乡村景观风貌的"景观微治理"策略,这种方法与用力较重的"环境整治"不同,同样强调文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激发乡村风貌保持活力的持久性。4)建立基于乡土文化现代传承的新乡土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四缘传承、改造更新、环境应对、材料创新、持久相伴等基本原则立场,进行新乡土建筑的创作,或作为微介入规划的介入点,亦或作为乡村风貌的直接呈现,形成有特色的乡村风貌。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尝试建立完整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体系:树立四缘文化价值观-基于文化传承的微介入规划-基于社区文化的景观微治理-基于乡土文化的新乡土建筑设计-基于长久陪伴的推演与容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故乡沦陷"热一度备受关注。在快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过于注重经济的急速发展而忽视了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许多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形成"千村一面"的现代化新乡村景观。笔者以广西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研究对象,解析该景区将漓江流域传统村落进行1∶1比例的建筑活态移植与复建的景观营建手法,探讨村落景观营建与旅游开发模式下,乡村文化传承方面有效的保护与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本色随着基层农村人口的迁徙而衰退.乡村人员结构单一、乡村环境保护的片面性、乡村村落的"空心化"发展是当前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贵州山区原始乡土村落.在规划整体上适当保留乡土村落的原始价值,这种价值包含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乡土村落有许多原始环境对生态多样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可因为保证乡土村落建筑的统一而去破坏,应适当地保持原生态.在文化价值方面,传统村落中存在一定数量具有历史沉淀的古旧建筑,应当进行评估与梳理,选择性的拆除和保留,以传承乡土文化,保证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并合理设计形成乡土村落的特色与名片.  相似文献   

12.
2017年,江苏省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为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很荣幸受托于当地政府,为苏州吴中黄墅村的发展贡献菲薄之力。黄墅村是历史上著名的工匠之村,现在村里仍有很多人以装修行业为工作,于是笔者希望为村子建造一座匠心工坊,用以发扬当地传统文化。工坊选址于村口的一些废弃生产建筑。结合工坊设计,探讨乡村中废弃的生产建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再利用方法。在农村经济搞活的时期,乡村中建设了大量的生产建筑,用以提高村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当下这些房子虽然已经失去原本的功能,但是已经融入乡村生活,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特色乡村的印记。如何更好地实现乡村废旧生产建筑的更新与发展,是当代进行乡村建设工作时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村落中的乡土文化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传统建筑环境,传统建筑环境也从空间构成、建筑形态、细部装饰等各方面反映着乡土文化的特征.以陕北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中文化特征的研究为例,主要包括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特征的影响因素与表现方式、文化特征的变迁等研究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环境整体性保护方法,对于乡上文化和传统建筑环境的有效传承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15,(1)
伴随快速融合的城乡经济、统一的商品与文化市场、人员跨区域的频繁流动,强势的城市文明对稳定的乡村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建筑领域表现为传统乡村风貌的迅速消失和建设环境的杂乱无章。从乡村建设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出发,以建筑学专业视角,剖析乡村发展建设中的认识缺陷以及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并根据乡村建筑的本质、特性和实际需求,结合实验性工程探讨"环境·建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尝试建构适宜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为充实和完善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一方面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同时还需结合自身地域特征,在振兴乡村中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日前,山东省出台了相关政策,希望通过推行"美丽村居"规划,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文化.该文以鲁中山区部分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单体为例,选取建筑的屋顶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总结鲁中山区乡村民居屋顶面的特征,并对这些特征的成因和利弊进行分析,考察鲁中山区传统民居屋顶的现实价值,提出"美丽村居"背景下乡村民居建筑设计的原则,为"美丽村居"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以更好地推动地域建筑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6.
嵊州华堂村九曲水圳,其蕴涵的羲之文化基因、自然形态元素、乡野生活情趣,具有较大的文化、生态和实用价值。当下美丽乡村建设,仍需要向传统乡村学习,在传承和创新中展现出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乡土建筑传承和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问题作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由传统和当代的重塑而成的"新乡土建筑",强调不同地域所特有的乡土文化、物质环境、建筑空间和场所精神于现代建筑的重要意义。又浅析了国内新乡土建筑的发展及代表性人物的建筑创作思想及其作品中体现出来关于传统植入现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客家建筑文化核心区,与客家建筑文化亚区 [1]的客家民居已得到深入充分的研究。对同一民系不同区域间的建筑进行比较,已逐渐成为推进民居研究的主题之一,促使受客家文化辐射的区域,如粤东的惠州、河源,四川成都、广西贺州、柳州、博白等地 [2]渐次开展地域比较下的客家民居研究。客家民居因具有强烈的防御性,使其民系能较好地融入迁居地的生活,有效推进了地方聚落形态的演进与发展。其中,清柳州客家民居隆胜庄,在建设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流变中,积极改变原有的防御空间布局与装饰题材,适应当地营建技术,传承兴梅客家民居传统的同时,显示了其与核心客家聚居区民居不同的文化特征与强烈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复兴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大趋势下,传统建筑的更新再利用,连接着建筑遗产与乡村文脉、记忆、新需求等的关系。本文以丁屋岭客家传统民居更新为高校-乡村共建实践基地为例,探索基于最大化适应原有环境、空间、结构等的适度、适宜的更新设计;在高校-乡村共建目标下,促进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提供与乡村建设结合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乡村复兴活化的可推广策略经验。  相似文献   

20.
客家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多元的建筑文化内涵,本文基于对闽西客家传统建筑地域性研究,根据闽西地区客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当地环境与历史文脉中提炼出可以表达其传统文化的抽象形式,以适用于现代建筑设计。本案以宁化县中小学实践基地设计为例,寓教山水人文体验,贯彻了本案在红色研学活动中将客属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