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生命历程研究方法,基于深度质性访谈资料,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城市单位居民的迁居历程。通过宏观社会变迁和徽观个人特征的结合,探讨单位居民在再分配体制下的迁居特征,以及在住房市场化后自由迁居的动机和变化。研究发现,单位居民的迁居历程从高度同构性逐渐演变到异质多元化,自19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位居民的住房轨迹开始分化。在单位导向下的迁居过程中,单位掌控住房分配权,居民所隶属的单位行政级别、经济效益等因素决定个人迁居机会和住房质量的上限,居民的实际迁居能力以身份级别、个人绩效行良的住房资格为取向,受非规范性的因素影响。在市场化下的自由迁居过程中,引致单位居民迁居的需求因素包括家庭变化、居住环境、居住通达性和社区交往。另外,住房市场政策的完善,一方面加强了普通单位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多层次化的住房市场、加大了单位居民的迁居机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单位社区的残留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问卷调查的第一手数据,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与中国城市单位居民迁居相伴的残留现象,定量分析影响居民残留的各种因素.在中国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结束后,单位社区居民开始面临着多样化的住房市场选择;但在迁居日益活跃的同时,仍然存在众多"残留"在单位社区中的居民.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以进住单位社区居住时间衡量的残留水平受到性别、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和家庭规模等个体因素,以及单位相关因素如单位性质和住房产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解读转型期重塑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时,除了对迁出者及其推动郊区化的机制予以关注,也应重视残留在单位社区的居民对于内城社区转型和再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问卷调查的第一手数据,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与中国城市单位居民迁居相伴的残留现象,定量分析影响居民残留的各种因素。在中国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结束后,单位社区居民开始面,晦着多样化的住房市场选择;但在迁居日益活跃的同时,仍然存在众多“残留”在单位社区中的居民。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以进住单位社区居住时间衡量的残留水平受到性别、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和家庭规模等个体因素,以及单位相关因素如单位性质和住房产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解读转型期重塑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时,除了对迁出者及其推动郊区化的机制予以关注,也应重视残留在单位社区的居民对于内城社区转型和再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居住迁移是解析城市空间重构和空间分异的重要微观领域,对住房、教育、交通等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对2000年以来相关英文文献的梳理,对居住迁移的研究视角、动因以及结果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与评述,并对未来中国居住迁移研究提出展望。研究发现:(1)居住迁移的研究视角正经历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生命历程为主要视角;(2)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对迁居均有重要影响,但针对宏观背景对个人迁居决策的影响以及群体差异,尚未建立系统认识与机制理解;(3)迁居后果转向关注个人主观能动性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以及迁居行为对微观个体美好生活与身心健康的影响,但由于迁居行为的超前或滞后效应,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机制解释较弱。未来国内迁居研究应在我国特有政治经济背景下,结合生命历程理论核心观点,探索居住迁移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地理学视角,梳理西方城市居住迁移特征、迁居影响因素、迁居与城市空间重构等核心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国内广州、北京等城市的实证研究为重点,介绍国内城市迁居研究的主要发现,总结既有研究中的问题与困难.研究发现: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中西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不同年龄、种族、收入、家庭结构、住房属性等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在迁居频率、距离、方向和迁居原因上存在明显差异;我国“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并存时期的城市居住迁移,与西方城市在迁居特征、模式、机制和社会空间结果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在此基础上,指出进一步开展城市居住迁移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提出我国未来城市迁居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1998年发展至今的十余年间,由于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商品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市场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不仅满足了大量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居住需求,而且居民拥有的住房资产价值通过房地产市场得以真实显现,使得住房成为国家财富和居民家庭财产最为重要的积累形式.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宏观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联系日趋密切,市场周期波动性逐步凸显,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住房供给模式并存,上述新特征亟需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审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定位,关注以人为本,关注发展内涵,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居民住房选择行为微观视角研究郊区新城的人口吸引策略.运用叙述性偏好法设计虚拟住房选择行为调查,探索上海居民居住偏好特征,构建离散选择模型,基于支付意愿(WTP)解释各因素对居住偏好影响程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模型结果模拟评估人口吸引力引导策略的有效性,针对市域各圈层提出居住吸引力评价与规划建议,并具体到各个新城评估现状发展情况,并提出差异化改善策略,为引导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一种行为视角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将居住空间变化和住房轨迹上升或下降趋势相结合的住房轨迹研究,是微观层面研究个体、住房和社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文章以南京典型的保障房住区丁家庄为例,运用住房轨迹定量研究方法,了解保障房在保障房居民住房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住房轨迹类型逻辑回归,发现关键自变量,并结合住房制度转型以及保障房精细化、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基于研究成果总结潜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马航 《南方建筑》2013,(2):67-71
深圳30年的快速发展至今,面临着城市转型的严峻挑战,其中居民住房和城中村问题是城市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因此通过对深圳非正规住房市场这个特殊的视角来研究深圳城中村居住形态特征和演化机制,认识深圳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形态和住房市场的相互关系,进而作为深圳城市转型、制定方针战略的重要参考。本文首先从深圳的历史发展来划分深圳非正规住房市场在发展中的几个阶段;对非正规住房市场下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研究非正规住房市场下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特征以及演变过程,为深圳以及我国其他城市地区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