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邵迎 《西南给排水》2002,24(2):23-24
介绍了水厂在试运行期间针对滤前水余氯过低,出厂水余氯不稳定而对加氨、加氯工艺所做的改进-滤前水采用氯氨消毒及加药工艺的一些调整。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管网低氯点,自来水厂氯胺消毒中游离氨控制不稳定,乡镇小水厂余氯波动,消毒剂投药装置较好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控制目标值与反馈值差值自动控制加药量,设置游离氨限值,控制加氯和加氨量的最小化,确保饮用水水质标准,改善自来水口感和嗅味,降低消毒副产物风险。  相似文献   

3.
消毒是自来水生产的重要环节,作用是灭活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防止传染病危害。消毒是保证水质的最后一关。水的消毒方法很多,包括氯及氯化物消毒,臭氧消毒灯。氯消毒经济有效,使用方便,应用历史最久也最为广泛。对于不受有机物污染的水源或在消毒欠通过前处理把形成氯消毒副产物的前期物(如腐殖酸和富里酸等)预先去除,氯消毒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当原水中有机物主要是氨和氮化合物时,采用普通的混凝、沉淀、过滤加上中间水仪表反馈控制加氯量的常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但采用折点加氯的效果却很显著。下面,我们针对折点加氯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强 《城镇供水》2021,(6):28-34
21世纪初,许多大型城市开始全面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以对水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但由于部分配水管网过长易造成管网末梢总氯衰减幅度过大的问题.氯胺消毒因可有效减缓总氯的衰减,同时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从而逐渐成为代替氯进行二次消毒的选择,但氯胺消毒易导致管网硝化和含氮类消毒副产物生成的风险增加,从而影响管网水水质.本研究通过模拟计算配水管网中总氯衰减动力学对奉贤区增压泵站补氯补氨量进行优化,同时监测出水亚硝酸盐和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确定该地区增压泵站补氯方式优化方案,实现对氯的精准补加.  相似文献   

5.
以某市第二水源工程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余氯和茵落总数,考察了氨、氯质量比和出厂水余氯浓度对长距离给水管网氯胺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氯质量比为1:4.5时,通过适当提高出厂水余氯浓度,可以有效改善长距离输水管网中的水质,避免增加中途加氯设备,以及便于水厂管理。  相似文献   

6.
再生水紫外-氯组合消毒与单一氯消毒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准平行光束仪对再生水进行了紫外灭活大肠杆茵试验,并考察了紫外-氯组合消毒与单一氯消毒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与单一氯消毒相比,紫外-氯组合消毒可有效降低氯的投加量.在组合消毒试验条件下,大肠杆菌完全灭活,紫外剂量从3mJ/cm2提高到5mJ/cm2,加氯量可降低1mg/L;灭活率相同条件下,紫外剂量与加氯量的关系符合...  相似文献   

7.
以高温高藻期原水为处理对象,在天津某净水厂选择预臭氧—紫外线加单点加氯消毒、预臭氧—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预加氯—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3种不同预氧化消毒方式进行生产性试验,考察3种工况下滤后水、出厂水及管网水中三卤甲烷(THMs)生成量、余氯、浊度等相关水质指标。结果表明,控制出厂水和管网水THMs最低的最佳预氧化消毒方式为预臭氧—紫外线加两点加氯消毒,在每年7月—9月采用预臭氧—紫外线加两点加氯的预氧化消毒方式,预加氯—紫外线加单点加氯的预氧化消毒方式可用于7月—9月之外的时段,当7月—9月之间在应急情况下必须启动预加氯时,必须采取两点加氯的消毒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供水存在多点加氯时,为在各节点余氯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达到总投加量最低或较低,同时实现水力优化调度,建立了氯投加优化控制模型。该模型以各泵站总耗费最低与氯总投加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各泵站出水水量与水压、各投加点氯浓度为变量;水力与水质仿真模拟均采用EPANET软件;该模型采用改进非控制排序遗传算法(NSGA-II)求解。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S市供水管网,模型所得解使得平均氯投加量浓度得到降低。  相似文献   

9.
液氯作为水厂最常用的消毒剂,消毒副产物等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对不同的氯消毒方式对管网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不同的加氯消毒方式对管网水消毒副产物和生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种氯消毒方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由于第七水厂地下水氨氮含量较高,造成加氯量不稳定,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运行,对七厂有可能运行的组合井进行了加氯试验,摸索各水源井组合出水的氯消毒变化规律,掌握各个组合井的最佳加氯量,保证出厂水的水质。  相似文献   

11.
三卤甲烷是饮用水中加氯消毒的主要副产物,长期饮用含三卤甲烷的水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三卤甲烷生成势是指某一水质在一定的加氯量和反应时间下,能生成三卤甲烷的最大量。针对原有三卤甲烷生成势测定方法步骤复杂,培养周期长,加氯量公式不够通用的问题,建立了简便的测定方法。该方法缩短培养周期为72小时,取消4小时培养的步骤,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加氯量及补氯时间,完善了测定方法,经过多次实验尝试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对比了次氯酸钠、氯胺和二氧化氯对剑水蚤的杀灭效果,并确定了最佳投加比例、投加顺序和投加量。结果表明:有效氯浓度为3. 0 mg/L,接触时间为1. 5 h时,在先氯后氨、氯氨比4∶1、投加间隔时间30 s的试验条件下投加氯胺,以及单独投加二氧化氯可完全去除剑水蚤,灭活效果优于单独投加次氯酸钠、其他氯氨比和先氨后氯的投加方式。  相似文献   

13.
城镇供水末端普遍存在水质变差、余氯不达标等问题。在二次供水处进行加氯消毒是改善末端水质、为用户龙头水提供安全保障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开发了智能二次供水加氯消毒系统,以银川市某小区二次供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用水特性,并采用相应的投加模式,检测系统运行的投加和用户龙头水余氯控制效果。基于增量式PID控制算法,采用开环控制前馈投加与闭环控制反馈调节相结合的复合环控制,将整个系统离散化控制以便达到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实现动态调整投加,从而精准控制水中余氯浓度。  相似文献   

14.
一氯胺消毒剂检测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立  方闻  谭斌  李翠颖 《供水技术》2008,2(5):43-45
讨论了传统一氯胺测定方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介绍了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使水厂饮用水消毒中产生尽可能多的一氯胺,还可以使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中一氯胺的检测精确,而不受有机氯胺、亚硝酸盐和锰的干扰;帮助水厂控制过量投加氯和氨,从而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5.
林建敏 《城镇供水》2004,(6):17-18,54
在氯氨消毒法中,氯气溶于水,在消毒过程中起着杀菌、杀病毒、杀微生物等作用,而投氨是为了能稳定在水中的氯离子。在氯氨消毒法中投氨量的掌握影响着氯消毒的效果,氨投少了,所投加的氯将大部分转化为HCIO,会产生难闻的氯味,HCIO不稳定,以至出厂水余氯会降低较快;氨投过量了,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太湖流域,部分区域水源依然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季节性暴发的水质问题。梳理了太湖流域高藻水源水质特征以及净水工艺面临的挑战,从消毒副产物控制角度介绍了水厂多点加氯技术原理,从取水口预加氯、混凝池前加氯、砂滤池前加氯、炭滤池后加氯、出厂水补加氯各环节阐释了多点加氯技术在水厂各工艺环节的净水技术内涵。通过近10年长尺度的连续监测评估,验证了多点加氯技术对含碳和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协同控制效果,为采用太湖等湖库型水源的水厂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的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7.
铸铁管广泛用于不同水质的输配,但是现存管道的设计并未考虑用于输送加氯消毒后的二级出水.通过现场试验,在一个长为68 m、内径为67 mm的模拟管路内,研究了加氯后管内壁生物膜的生长和脱落情况、消毒副产物THMs和HAA<,5>的生成潜力以及对铸铁管的腐蚀程度.结果表明,管内壁生物膜的生长主要受控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当投氯量增加到5.0 mg/L时,生物膜的生长和脱落不受影响;在投氯量相同的情况下,对污泥龄为5~12 d的二级出水进行加氯消毒,不会产生过多的消毒副产物,其中THMs和HAA<,5>的最大生成量分别为40和10μg/L;加氯消毒对输水铸铁管的腐蚀主要受控于DO值而不是水中余氯的含量;腐蚀速率随氧化剂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但随余氯提高的速率要比随DO提高的速率小得多.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以液氯作为单一消毒剂时,在原水氨氮浓度突升条件下,运用出厂水补充加氯保证出厂余氯及降低总氯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出厂水补充加氯时,不仅可以保证出厂水余氯合格、稳定,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氯的投加量,降低氯耗,进而降低消毒副产物产生的浓度。  相似文献   

19.
陈锋 《城镇供水》2015,(4):27-29
原水氨氮含量升高是净水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原水氨氮含量升高会造成耗氯量增加,消毒效果下降,氨氮还会硝解生成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本文通过分析氨氮对净水处理工艺不良影响,提出了调整预加氯和臭氧投加量以及强化混凝等措施,降低氨氮的不良影响,确保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监测了丰水期和枯水期供水管网中余氯和加氯消毒副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氯甲烷和加氯消毒副产物的总体和分段变化趋势相似,经过管网输送后三氯甲烷相对出厂水有所增加;管材、使用时间、输送距离会不同程度影响管网中三氯乙醛的浓度;枯水期加氯消毒副产物在出厂水的基础上也会增加。所建立的关系模型显示,监测点加氯消毒副产物与出厂水加氯消毒副产物、管材和输送距离、监测点余氯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