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 0 0 4 5 - 95中对消防用水量的要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 0 0 4 5 - 95 (以下简称“高规”)中的“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用水量”(表7.2 .2 ) ,实际上是以消火栓系统为主要灭火系统而制定的。它是把高层民用建筑分为三大部分 :a)普通住宅 :当建筑高度 H≤ 5 0 m时 ,室内、外消火栓用水量分别为 10 L/ s、15 L/ s;当 H>5 0 m时 ,室内、外消火栓用水量分别为 2 0 L/ s、15 L/ s。b)高级住宅、医院等 5种高层民用建筑 :当建筑高度H≤ 5 0 m时 ,室内、外消火栓用水量均为 2 0 L / s;当 H >5 0 m…  相似文献   

2.
IHI2× 4 5 0 0m3 混凝土搅拌楼是三峡公司通过国际招标引进的一台采用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的拌和设备 ,由日本石川岛公司生产 ,其搅拌机有效容积为 4 5m3 ,生产能力 32 0m3 /h (夏季低温混凝土生产能力 2 5 0m3 /h) ,功率90× 2kW ,搅拌轴转速 35r/min ,最大骨料粒径 15 0mm ,机内工作温度小于 7℃ ,生产周期 6 0~ 90s。衬板、叶片是搅拌机主要易损件 ,磨损快、消耗大 ,且价格昂贵 ,使成品混凝土成本也随之大大提高。针对这一问题 ,试验用高强抗磨合金来生产机内抗磨配件 ,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1 工况及磨损机理分析当水泥、砂石料等…  相似文献   

3.
在水利防渗工程中,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TRD)作为防渗墙,其设计方法、施工控制要点和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依托江西赣江某综合整治工程,根据项目工程地质特点,比较不同防渗墙的施工优势,设计了联合双轮铣深层搅拌技术(CSM)的TRD施工方案,通过试成墙试验,确定了TRD的施工参数,并对成墙质量进行了钻孔取芯和地质雷达检测。试验结果表明:TRD防渗墙在富水圆砾地层中施工效果较好,成墙速度8~10m/d。钻孔取芯检测结果表明:芯样率较高,完整性好,防渗墙连续均匀;芯样无侧限抗压强度为1.4~1.9MPa,渗透系数小于1×10-6cm/s,强度、渗透性等满足防渗性能要求。地质雷达检测结果显示:TRD防渗墙成墙完整性好,墙体均匀连续且达到设计深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工业废渣研制渗水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利用某大型工矿企业的尾矿废渣试制了渗水砖。采用现代测试技术分析了废渣的化学组成、渗水砖的相组成及渗水砖的理化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 ,该渗水砖强度达 2 4 .2 0MPa。渗水率为 3.4 9× 10 2 L/m2 ·s,抗热震性好。  相似文献   

5.
史迅 《工程质量》2002,(7):31-33
三峡二阶段工程控制混凝土用水泥MgO含量 3.5 %~ 5 .0 % ,使混凝土具有自生体积微膨胀变形性质 ,以补偿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收缩产生的应力 ,提高混凝土自身抗裂能力。施工中抽样水泥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试验和工程原型观测结果表明 ,使用MgO含量 3.5 %~ 5 .0 %的中热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具有微膨胀变形性质 ,最大膨胀量约 5 5 με,一般半年至一年变形趋于稳定。 2 0 0 0年底大坝混凝土裂缝调查统计 ,无贯穿性裂缝 (Ⅳ ) ,Ⅱ类裂缝为 0 .171条 /万m3 ,Ⅲ类裂缝为 0 .0 4 8条 /万m3 ,低于三峡工程混凝土控制Ⅱ、Ⅲ类裂缝小于 0 .5条 /万m3 的要求 ,为确保三峡工程混凝土耐久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混凝土底板的浇筑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建民 《建筑施工》1995,17(3):34-35
1 工程概况及特点 深圳经协大厦地下室底板呈“L”型,面积为12800m~2,厚度为1m,(塔楼部分为2m),整个底板由6条后浇带分成9块,其中最大块的2号板面积为1880m~2,体积为3300m~3;最小块的4号板面积为930m~2,体积为1060m~3,整个底板混凝土浇筑量共15000m~3,钢筋总量2050t,平均含钢量136.4kg/m~3,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45/s8。  相似文献   

7.
某商场建于1994年,开业后一年半左右发现地下室外纵培与横墙转角处开裂,裂缝长2.5m,最大裂缝宽度0.37mm,渗水面约0.8m2,均在地下水位以下。每天渗水约0.8m2。根据使用方要求,先对渗水缝、渗水面进行灌浆堵漏,保证正常营业,然后进行3个月监测,观察裂缝是否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8.
某城市居民小区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为 1 0 0m3/d ,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在进水BOD为 86mg/L、COD为 2 1 5mg/L、SS为 1 1 6mg/L、NH3-N为 2 8mg/L的条件下 ,处理后出水BOD <2 0mg/L、COD <60mg/L、SS<2 0mg/L、NH3-N <1 5mg/L ,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 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于1995年5月开工,1999年8月竣工,历时51个月。至2004年底,工程效果监测已超过5a,且经受了2003年6月以来三峡水库139m蓄水位的检验。危岩体变形监测、地压监测和整体稳定性计算三方面结合可以作为评价工程治理效果的依据。地表和地下监测点总体变形速率由治理前水平速率接近2.0mm/a、垂直速率约1.5mm/a转为治理后水平速率小于1.0mm/a、垂直速率小于0.75mm/a,证明危岩体逐步稳定。施工过程中主要监测点水平速率为8.0~18.8mm/a,垂直速率为8.0~21.0mm/a,说明危岩体对施工扰动是敏感的。危岩体底部煤层采空区混凝土承重阻滑键体顶面的地压数据在2002年以后基本稳定,地压记录多数为2.0~10.0MPa,最大地压值为18.08MPa,最小地压值为-0.8MPa,证明危岩体以煤层采空区为底界的悬板偏压作用机制导致的应力集中区和负压区确实存在。2003年6月以后三峡水库蓄水至139m,淹没了煤层采空区治理工程,但整个危岩体变形速率无明显变化,地压监测记录的最大变化量小于0.01MPa。根据煤层采空区顶板与混凝土承重阻滑键体接触带现场原位大尺度(1m×1m)岩体力学试验求取的强度参数进行危岩体稳定性校核计算,得出链子崖防治工程达到正常荷载下稳定系数大于1.30(治理前为1.062),特殊荷载下大于1.15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横岗污水处理厂于2 0 0 3年初建成并开始试运行,总规模为10×10 4 m3/d ,服务范围约35km2 。设计进水水质:BOD5为12 0mg/L、SS为5 0mg/L、TN为2 4mg/L、TP为5mg/L ;设计出水水质:BOD5≤2 0mg/L、SS≤2 0mg/L、TN≤6mg/L、TP≤0 .9mg/L。为了强化脱氮除磷效果,该厂在SBR工艺的基础上作了两点改进:① 在SBR反应池的进水区设置宽4 .5m的选择池(占反应池容积的9% )和宽3.0m的接触池(占反应池容积的6 % )。在每座选择池中安装1台潜水搅拌器(N =4kW ) ,4套带移动拖绳的可移动大气泡曝气器(每套供气量为10 0m3/h)。在接触池中…  相似文献   

11.
围堰防渗墙与复合土工膜联接型式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程永辉  程展林 《岩土工程学报》2012,34(11):2081-2086
防渗墙上接复合土工膜是围堰常用的防渗体系,联接部位的有效性是决定防渗成败的关键.以某围堰工程为原型开展离心模型试验,通过监测复合土工膜在堰体与防渗墙变形过程中的应变,揭示复合土工膜的受力性状和联接部位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一定上覆荷载作用下,复合土工膜与堰体之间的摩阻力超过其所承受的拉伸力,导致预留伸缩节不能发挥作用;复合土工膜下部风化砂的固结变形使之与刚性防渗墙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以及防渗墙与上游堰体的水平脱离,此两种变形不协调均可导致与防渗墙联接的复合土工膜因受拉而破坏.基于此,提出了防渗墙与复合土工膜联接型式的改进方法,使联接部位的复合土工膜不承受拉应力,通过离心模型试验验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指导围堰防渗体系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非稳定渗流用截止负压法求解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稳定渗流截止负压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将其推广应用到三维非稳定渗流分析中,建立了与之相应的非稳定渗流求解方法。实际工程算题表明,该方法具有理论严谨、收敛速度快、计算精度高的特点,是稳定渗流和非稳定渗流分析中的有效方法。至于截止负压法对于非饱和渗流分析的适应性,尚有待于作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最大负压的取值问题。  相似文献   

13.
防渗墙钻孔压水试验渗流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钻孔压水试验所得到透水率及渗透系数仅限于半无限域岩体,若条形域防渗墙钻孔压水试验仍沿用半无限域公式计算其渗流参数显然不合适。针对防渗墙几何形状和钻孔压水试验原理,在基于稳定流承压完整井的渗流场条件下,采用复变函数方法将条形域中井流问题变换到半无限域中,再代入直线补给边界稳定流承压完整井流公式求解,从而导出条形域防渗墙上钻孔压水试验渗流参数求解表达式。提出对条形域与半无限域流量比Q?/Q和渗透系数比k?/k进行分析,讨论防渗墙与钻孔几何尺寸L/r0,r0对其影响;当取L/r0<104.7,r0<75 mm,k?= k或Q? = Q时,得出条形域流量Q?和透水率q?均大于半无限域,即Q?>Q,q?>q,而渗透系数k?<k。根据条形域与防渗墙两侧的补给边界情况,给出防渗墙钻孔压水试验渗流流量表达式使用条件。经工程实例验证,在土体与墙体渗透系数比k1/k2>100时按提出的计算方法与芯样室内渗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方法还可将钻孔压水试验推广到其他形状有限域渗流参数求解中。  相似文献   

14.
碱矿渣水泥—赤泥基轻质隔墙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碱矿渣水泥-赤泥基轻质隔墙板的组成和性能。使用碱矿渣水泥激发剂A和B,采用正交法确定了各组分材料的最佳配比。在最佳配比条件下,试制出了性能优良的轻质墙板,其抗折力达到1600N,面密度小于60kg/m2,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安全壳截锥体为原型,设计了核电自密实混凝土模拟试验的截锥体墙模型块,进行自密实混凝土模拟浇筑,对自密实混凝土模拟试验截锥体墙内部温度与应变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越接近试验模型中心的测点,其测试的最高温度越高,最大压应变越大,最高升温约45℃,最大变形为360με,自密实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变化主导着截锥体墙内部各应变发展的大致趋势。  相似文献   

16.
詹良通  刘伟  曾兴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2013,35(11):1988-1996
为了解中国第一代垃圾填埋场中防渗帷幕的服役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以苏州七子山填埋场地质条件为例,以COD作为代表性污染物,在前期现场勘查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差分计算模型,对防渗帷幕被污染物击穿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Ogata解析解给出了防渗帷幕击穿时间和设计厚度的简化计算公式。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地质条件对嵌入式防渗帷幕击穿时间影响不十分显著;帷幕上下游水头差、帷幕渗透系数、阻滞因子和厚度对嵌入式防渗帷幕的击穿时间有显著影响,击穿时间与上下游水头差、帷幕渗透系数、阻滞因子、以及帷幕厚度的平方近似呈线性关系;扩散系数对嵌入式防渗帷幕击穿时间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7.
叶伟  马福恒  胡江  李子阳 《岩土工程学报》2018,40(10):1923-1929
对斜墙坝渗流安全,关注点多在于是否形成稳定渗流场,浸润线高低以及渗流量多少等,渗流分析基本为饱和渗流,而在旱涝急转情况下,受旱土体处于非饱和状态,土体表面分布着裂缝,渗流情况复杂,常规渗流分析难以进行。基于室内坝坡模型,模拟旱涝急转工况,研究斜墙坝渗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受旱后裂缝发育程度低的黏土防渗体防渗性能良好,其渗透系数要小于饱和渗透系数,而对于裂缝较发育区域,由于其良好的透水性,渗透性远大于土体饱和时的渗透性;降雨及水位上涨时,裂缝会自行愈合,但愈合仅限于表面,土体完整性无法再回到产生裂缝前的状态,此时坝坡土压力值相对试验初期要小许多,裂缝的产生增大了土体的孔隙率,改变了土体渗透性,永久削弱了黏土防渗体防渗性能。试验得出了旱涝急转下斜墙坝渗流演变规律,可据此对实际工程中的渗流薄弱部位进行重点监测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冶勒水电站100m深防渗墙是当今世界上在建工程中最深的混凝土防渗墙。施工中成功地应用了高流态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通过加大粉煤灰的掺量来有效降低抗压弹性模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为刚性混凝土防渗墙的研究发展开拓了一个良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北地区的深厚覆盖层坝基中常存在厚度不均和不连续的弱透水层,弱透水层的厚度、不连续形式及开口大小对坝基渗流场有一定的影响,其规律需要深入研究。基于非饱和土渗流理论,借助Seep/w进行渗流求解,探讨中间位置处弱透水层的厚度及连续性对单宽渗流量和出逸坡降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单宽渗流量和出逸坡降都随着中间位置处弱透水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弱透水层厚度对采用半封闭式防渗墙控渗时的渗流场影响最大,悬挂式防渗墙次之,全封闭式防渗墙最小。开口在上游的弱透水层与防渗墙形成的半封闭式联合防渗体系的控渗效果最好,开口在下游的弱透水层次之,防渗墙上下游都存在开口时效果最差。单宽渗流量和出逸坡降随弱透水层上游开口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开口长度对渗流场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在于各防渗体系下上游弱透水层仅起到微弱的隔水作用。建议防渗墙和下游弱透水层形成半封闭式联合防渗体系,避免防渗墙上下游弱透水层均存在缺口的不利情况。基于监测值和模拟值得出的误差满足规范要求,表明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皆可靠。  相似文献   

20.
上海10号线同济大学站至国权路站双线盾构长距离平行穿越下立交深基坑底部,穿越距离为630 m,隧道与下立交基坑地下连续墙净距约2.0 m,盾构施工导致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产生沉降。通过比较现场监测结果和Plaxis 3D Tunnel三维有限元软件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地下连续墙底与隧道底部的夹角Φ不断变大,地下连续墙沉降量逐渐增大,当Φ≤0°时,地下连续墙沉降量基本为零;0°<Φ≤32°时,最大沉降量为5 mm; 32°<Φ≤51°,最大沉降量为40 mm;Φ>51°时,沉降量大于40 mm。以此三维模型为基础,分析在基坑底板浇筑后,盾构引起的地下连续墙的沉降。研究结果表明,底板对控制沉降效果显著,工程上应用良好。在实际施工中,通过在下立交底板施工上设置注浆孔能有效地控制盾构推进后基坑底板的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