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建设项目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迫切需要降低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提高其生态效益。构建了全寿命周期生态足迹测算模型体系,基于建设项目提供容纳人数和活动空间两方面功能价值的考虑,提出了全寿命周期生态足迹人年均效益和空间效益指标,用于测算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生态效益,以反映实现以上两方面功能价值所消耗的生态足迹是否满足生态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并研究了武汉展馆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项目相比,该展馆项目绿色设计方案的生态效益呈现出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项目全寿命周期生态足迹模型,涵盖全寿命周期消耗的能源、资源、产出的CO2、固体垃圾4个方面的生态足迹,提出了全寿命周期生态足迹空间效益指标,用于评价建筑项目的生态可持续性。研究了严寒地区4种不同结构类型(砖混平房、多层砖混楼房、多层钢混楼房、高层钢混楼房)住宅建筑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相比于平房,体形系数和窗墙比较小的高层住宅楼的生态可持续性高;在层数、体型系数和窗墙比都相同的情况下,钢混结构比砖混结构住宅楼的生态可持续性高;4种结构类型住宅楼中,高层钢混结构的生态可持续性较高,是较适宜推广的建筑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3.
建筑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关键领域。从低碳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分为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 4 个阶段进行碳排放核算。构建了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将低碳监管融入到全寿命周期过程;根据人员消耗、化石能源、电能等 3 种主要的碳排放因子,建立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的 CO 2 排放核算模型;在政府实施碳税政策背景下,基于作业成本法建立了 CO 2 排放成本核算框架,对住宅、商业建筑、工厂厂房、办公楼、会展中心、学校等 6种不同类型低碳建筑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评价,并运用 0-1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分析了建筑投资商的项目组合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使房地产企业对绿色建筑项目成本风险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成本风险应对措施,从而提高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特研究我国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风险。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识别绿色建筑项目成本风险因素,建立符合绿色建筑特征的成本风险评价体系,构建成本风险评价模型,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给出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成本风险因素重要程度优先级排序。  相似文献   

5.
张晨辉 《砖瓦》2021,(4):54-55,57
结合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特征及全寿命周期的实施内容,将装配式建筑成本风险评估分为5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5个一级和35个二级风险指标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运用层次分析法并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得各评估指标的评价值,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到装配式建筑成本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中,建立了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借助工程实例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足迹方法可以将建设项目的资源和能源消费量转化为所必需的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用以客观反映建筑工程的环境影响,国外已有研究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建筑工程、产品或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工程物化阶段环境影响的一种定量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北京“未来之家”的示范建筑进行测算,分析了生态足迹方法评价建筑工程环境影响的适用性和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成分法原理,建立了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分析了消耗单位能源的生态足迹,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建筑工程生态环境的评价之中,为建筑行业进行"绿色建筑"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以生态足迹一般分析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以及建筑工程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以海南省某绿色建筑为例,通过测算此建筑的生态足迹以及所在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来判断该建筑对区域生态的影响,测算结果表明,该建筑的生态足迹是其生态承载力的29.36倍,说明了该建筑所在区域存在生态赤字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视角出发评价绿色建筑,设计了绿色建筑生态指标体系,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构建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削减模型。通过模型,准确定量绿色建筑的生态价值,为评价建筑物与生态环境是否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直观的判断依据。选取了8个绿色建筑星级项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理论可行、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化,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重新成为建筑业的热点。针对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特点,探讨将建筑信息模型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结合,解决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缺少将各阶段关联起来的关键性技术平台的问题,使各阶段、各参与方及时共享和交流信息,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现有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的回顾和分析,提出了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不仅是对建筑垃圾本身和再利用的研究,而是研究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最后一程,通过对最后一程的研究促进对整个建设工程的再认识。要从建筑垃圾工程全寿命周期、项目建设过程、资源化全产业链去考虑和着手。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拆除、运输、处置、再利用等各个环节开始,大力发展减量化和可循环技术,低成本、大规模应用技术,建筑垃圾专用工艺和装备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绿色建筑建设阶段、运行阶段的生态足迹减量模型,将建设阶段生态赤字与运行阶段生态足迹减量进行比较分析,量化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通过大连某绿色住宅项目的实证分析并验证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就生态足迹减量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可持续建设的测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林宇光 《门窗》2013,(3):235
目前由于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和能源方面的巨大挑战,因此建筑师要重新审视创作建筑。伴随着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绿色建筑逐渐走进人们生活,同时全寿命周期方面的理论有效地为建筑师们提供新视角。就建筑业而言,寿命周期评价不仅是评估工具,而且也是设计的思想以及设计的辅助方法。本文从全寿命周期角度上,探讨分析绿色建筑设计。首先分析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然后讲述了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程序,最后阐述了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建筑节能实施现状,总结提出了一套综合考虑建筑能耗、经济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居住建筑节能效果评价体系,并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分析该评价体系在各阶段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筑节能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建筑节能实施现状,总结提出了一套综合考虑建筑能耗、经济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居住建筑节能效果评价体系,并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分析该评价体系在各阶段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探究 PPP 项目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 PPP 项目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中,以 BOT 模式 的 PPP 项目为研究对象,将 PPP 项目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前期策划、项目融资、项目建设、项目运营和项目移交 5 个阶段, 选取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包括 5 个阶段一级指标和 16 个二级指标的 PPP 项目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了 PPP 项目质量管理评价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实际案例中。结果表明: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 评价可客观地评价质量管理效果,也为 PPP 项目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是项目全寿命周期低碳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本文采用国际先进的碳足迹评价标准对建筑施工中的碳源进行了归类整理,首次提出了基于BIM及相关软件的建筑施工碳排放测算方法,详细介绍了碳排放测算步骤,对指导低碳施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寿命周期碳模型是衡量建成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工具,并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居住建筑挑战者2.0以及其他一些机构已经开始把全寿命周期模型作为评价一个项目的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建筑用能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占1/3以上,建筑垃圾则约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本文选取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和钢结构住宅作为评价对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CMLCA分析其建材准备、施工建造、运行、拆除和废物处置五个阶段的环境排放,比较其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Cole和加拿大木材管理委员会分别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商业建筑进行了生命周期能耗和CO2排放比较,但缺少对回收阶段的测算;Angela、Arpad运用生命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借鉴相关的建筑生命周期划分方法以及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提出了包括设备管道综合生产、安装施工、运行维护以及寿命终结拆除处置4个阶段的区域建筑能源系统能耗及碳排放量的测算模型,力图为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在规划阶段的设计方案的选择以及已有系统的节能改造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