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宁波市规划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决定联合主办“2002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定于2002年7月29日至8月1日在宁波召开,自即日起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论文。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近代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应征论文可结合如下主要论题:①近代建筑对城市风貌的影响;②近代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③近代建筑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④现代城市发展中近代建筑保护再利…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期问题是确立中国近代建筑史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问题。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置于近代中国剧烈变化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中,把中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背景发展变化的结果来考察,是分期的主要依据。中国近代城市与城市中新建筑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综上述,作者提出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9个方面对近15年来中国大陆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回顾和评述:1.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即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6.关于近代市政与城市规划;7.关于近代重要城市建筑;8.关于近代重要建筑作品;9.关于近代建筑思想。限于篇幅,仅刊载其中四节。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分期问题其实是如何建构近代建筑史的写作框架的问题。在50年代,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近代建筑史写作必须与官方政治史…  相似文献   

4.
马银龙  姚远 《华中建筑》1998,16(2):62-65
作为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与当代建筑的过渡环节,近代中国建筑史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现代意义。文章有选择地比较近代建筑与当代建筑发展的异同,对近代建筑史进行客观地评价,并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尝试性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文清 《华中建筑》1989,(3):33-34,30
不久前,在由汪坦教授主持召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上,不少代表的发言涉及到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内涵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可分纵横两方面来论述。纵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的断限;横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或内容。这两方面即构成了近代建筑史的时空框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与断限,一方面应该考虑中国史学界对中国社会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建筑史不同于政治史的某些特点。在前一方面,建筑史学界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上下断限定为1940年到1949年,这是正确的。至于近代建筑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在研究地方史时取不同的断限,但从整体上看,从全国看,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译名问题──兼评《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张复合拙文《中国第一代大会堂建筑──清末资政院大厦和民国国会议场》在《建筑学报》1995年第5期发表后,收到一些读者来信,或对其中史实质询,或对译名提出疑义。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在处...  相似文献   

7.
《华中建筑》2005,23(B07):70-70
2006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第二十个年头;2006年,将要召开的“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是1986年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十次全国性会议,对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比较学的方法,考察作为西方现代建筑发端的新艺术运动在哈尔滨出现的时间、代表建筑、特征,及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方法 近代建筑的保存与再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这是第一次到北京,今天能够同大家见面,在一起讨论有关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问题,感到很荣幸。去年,以汪坦教授为首的中国同行们举行了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学术讨论会,这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建筑史研究已经正式起步,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希望,从整个亚洲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角度上,今后能够同中国的学者们合作,让我们一起把近代建筑史研究推向前进。我今天想讲一讲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以及近代建筑的保存和再利用的问题。我要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建筑史"题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本学科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析"中国"、"近代"、"建筑史"等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变迁,指出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科成立于19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逐渐发展壮大,体现在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扩张,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上.  相似文献   

12.
董黎  杨文滢 《华中建筑》2005,23(4):160-162
该文概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形态生成的社会背景,并进而提出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是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建筑风格趋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尝试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端,因此,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这一建筑形式具有特殊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建筑话语或思想的形成无疑是近代建筑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代建筑的文化观所导致的对建筑民族性的认识,是民族形式新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而对科学性的追求则是建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作为建筑的民族主义基础的文化观和作为建筑现代化基础的科学观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由政府投资的官方建筑经历了从清末至民初的全盘西化到20-30年代走向中国民族建筑形式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广州近代官方建筑活动为例,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及广州的具体社会环境分析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影响官方建筑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以期深入理解近代中国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之路,指出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已经开创的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的外延层面,如历史建筑保护、旧城保护、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考察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86年以来发表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的会议论文的统计及数据分析,从研究对象及研究者两方面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现状存在的地域性差别及不平衡性做出解读,认为研究的地域性差别和不平衡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现阶段的必然状况,同时也是在今后的继续研究中需要加以调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建国后1952年开始的建筑界院系调整至1966年建筑界发展停滞,这一我国建筑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分析当时的国内外背景及同济大学自身的历史及建筑教育特殊背景。在当时全国建筑院校学习苏联的氛围下,学院派建筑思想占主导,而同济大学仍然出现了大量对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等多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校园建筑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同济出现的典型现代建筑进行研究,探究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喻汝青  钱锋 《南方建筑》2020,(2):97-103
中国近代体育场在近代中国建筑史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体育场是近代中国的重要体育建筑类型之一。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近代体育场建筑的主要类型和三个主要的历史演进阶段。从空间分布、建筑风格等特征解析了体育场的现代转型过程,探究了中国近代体育场建筑研究凸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超  王梓 《山西建筑》2012,38(15):222-223
阐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点,并针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传统园林是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刘源  姜省 《南方建筑》2014,(6):4-11
建筑图书是传播建筑知识的媒介,近代建筑图书的出版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建筑专书甚少的状况,影响了近代建筑学的发展。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研究近代建筑图书的必要性,梳理了近代出版的建筑图书的书目、编著者、出版时间和出版者等信息,将之整理成表,并进一步讨论了近代建筑图书出版的整体特征。论文最后通过考察图书的印次来探讨近代建筑图书的影响,分析了再版次数最多的三种图书《房屋》、《建筑构造学》和《房屋建筑学·住宅编》的作者、内容、编辑意图和读者对象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