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避难场所的设置也较为完善,很早就建立了各类避难所,包括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地震避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等等。每一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会启动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城市民众用于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文章在对国家一些典型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宿迁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和建设案例,对指导宿迁市今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其他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防震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经验与方法,并就广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灾设置,可以有效应对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避难场所的设置是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的有效领导,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统一,规划部门精心规划设计,民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通过对国内外避难场所现状设置方法的分析,探讨都市环境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方式与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于2004年2月19日通过专家审定。该《标准》现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相关应急设施、设备和周边道路指示标志,标志牌将设置在居民紧急疏散的公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绵阳地震灾区应急避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应急避难及紧急疏散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公共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在地震灾区经验教训和部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应急避难场昕的建设要求,并就厦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梳理滨海城市临港地区小型避难场地、大型避难场地、竖向避难所的救灾职能与救灾交通特征,揭示其救灾交通区位选择规律,为临港地区避难场所基于救灾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采用SPSS 统计分析,考察日本名古屋港区内三类避难场所在不同致灾危险环境下对救助服务型交通和修复重建型交通的区位选择情况。发现避难场所的空间属性和建设规模对救灾交通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避难场所所处的致灾危险环境对救灾交通区位的选择会提出特殊要求。临港地区避难场所救灾交通区位选择规律的确定,为避难场所“地震- 风暴潮- 火灾”防御体系的扩充、“救助服务-修复重建”救灾体系的完善、“危险环境- 避难场所- 救灾通道”救灾专项空间规划体系的搭建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白昕 《城市勘测》2015,(3):79-8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图集是地震系列专题地图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在城市应急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出发,探讨了应急避难场所地图集的设计和编制方法,并以福州市为例进行了实验和应用,为今后的城市应急避难专题图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镇人口财富高度集聚,灾害发生所产生的危害也更加严重,如何抵御频发的自然灾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避难场所的建设则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避难场所发展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各地避难场所数量不断增加。但在各地新增避难场所中,仍以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为主,对于室内避难场所重视程度不足。文章针对室内避难场所的规划设置方式进行一些研究,对地方室内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国内避难场所相关研究和避难场所相关规划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现阶段避难场所系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解决现状问题,满足不同避难人群和不同灾害情景下的避难需求,在城市立体化发展趋势的启示下,笔者创新性地提出立体避难场所系统的概念。立体避难场所是指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用于避难人员集中疏散避难、救助救援和避难生活,符合应急避难要求的空中、地面和地下避难空间。立体避难场所系统包括空中、地面和地下避难场所。最后提出立体避难场所系统的规划设计理念和规划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就是在地震发生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用于临时安置或长期避难的场地空间。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与减灾》2003,(6):4-5
2001年10月1日,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的试点建设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朝阳段完成。北京因此成为全国率先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在社区设置应急避难标志牌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防灾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但广大乡村地区仍是城乡防灾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将侧重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向乡村地区延伸,该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探索覆盖城乡全域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体系,以及城乡差别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城市应急避难所是指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或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之后,临时安置百姓生活的场所。5·12汶川8.0级地震、3·11东日本9.0级地震等国内外大量应急避难场所应用实例,充分证明了应急避难场所对于做好民众的疏散安置工作,稳定民心、安定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3年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以来,我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有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为使场所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编制场所疏散安置预案是将场所设施功能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该预案的编制对于规范  相似文献   

16.
应急避难场所是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本文以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实际案例为基础,展现应急避难场所的电气设计,并总结了今后避难场所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随着城市社会经济财富不断集聚,城市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带来的沉痛教训,使城市公共安全再度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崭新而延续性很强的工作,它体现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一项利民、便民的务实工程。贵阳作为西南地区重要城市,面临的地震形式严峻,对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防灾和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3年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设到现在有14年了,从空白阶段到探索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南方冰灾和汶川地震)后,我国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和建设有了新的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为应对城市面临的灾害危机,安全问题日益紧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日趋重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资源,兼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根据不同需求可实施不同的联动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地下车库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方案为例,提出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联动的原则和技术要求,进一步完善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灾害形势,分析乌兰浩特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成区现状概况及上位规划,提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总目标,并对城市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系统和避难设施等内容深入研究。本次专项规划的编制,对统筹城市防灾体系、提高防灾综合能力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安全前置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