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住区邻里交往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和  严钧  梁智尧 《华中建筑》2008,26(11):131-135
该文通过对住区邻里交往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结合调查提出了一些设计对策,以期从邻里交往的角度对住区规划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杜宏武  郭谦 《中国园林》2006,22(5):43-46
居住的社区重构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邻里交往的形成、频度和强度等与住区环境有密切关系.把邻里交往放在社区重构这样一个大的视野下,通过对珠江三角洲11个住区的调研,可概括地反映本地区近年建成住区的邻里交往状况,并对规划设计观念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3.
孔磊 《山西建筑》2007,33(29):29-30
通过对交往空间的概念分析以及当今中国住区邻里交往的现状,以共享空间的理念提出针对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一些设想,以促进住区人类活动与交往,真正实现居住和谐和整个住区和谐。  相似文献   

4.
通过收集广州市51个典型住区的社会调查和建成环境数据,利用回归模型、多层线性模型等进行运算分析,系统探究在住区及周边尺度建成环境对居民邻里交往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住区周边用地混合度、地铁站密度、公园数量,住区容积率、绿化率和典型组团高宽比对邻里交往多样性、频率或评价存显著或一定影响,进而对比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异同以解析相关变量的空间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对冲”、“引流”、“提质”3项规划策略以促进邻里交往活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社区邻里交往空间是居民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不可缺少的基本场所。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的塑造,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对于创造宜居住区的意义重大。通过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邻里交往空间的探讨分析,希望对"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曹杨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户问卷调研了54个住区中的1 012个家庭样本,对住区密度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居住面积对住宅空间满意度、住区环境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套型密度对住区环境满意度具有负向影响,对邻里交往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绿地率对住区环境满意度、邻里交往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容积率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则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居住满意度的住区密度模式,发现曹杨新村的住区开发呈现出历时性演变特征,2000年之后以高层高密度、大户型为主导模式,而这种模式不利于居住满意度的提高。未来的住区规划应从居住感受出发,重视密度的社会内涵,进行整体性认识与密度指标控制,考虑多元目标的平衡与协调,形成多样化的住区密度类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介质分析视角的邻里交往和住区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区活力缺失的问题可以看作是邻里交往介质条件的破坏,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网络的相互作用.该文基于介质要素分析并探讨介质作用的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重构住区活力界面的塑造策略,以对住区建设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胡剑锋  刘畅  曹弈璘 《风景园林》2018,25(2):116-122
现代城市高密度社区中出现了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区公园的营造是缓解现代都市病,创造美好社区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现代城市社区环境中所缺失的重要环节"邻里交往空间"为核心关注点,从亲子活动与运动健身活动这2个方面探讨了社区环境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特征及设计策略;通过重庆市南岸区金辉社区儿童公园、运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重点探讨了各年龄段人的行为特征、邻里交往的互动关系、多元集合式的邻里交往空间、邻里空间的归属感等。通过社区公园的营建,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也是满足社区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社区空间的内核在于使用者如何轻松地回归到邻里的交往氛围中。本研究倡导现代住区景观设计应向积极的邻里交往方向发展转变,并为这一转变的达成提供一定有效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营造新住区环境中的儿童交往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娟 《华中建筑》2008,26(7):103-105
该文针对当前新建住区邻里淡漠的现状,提出了营造新住区环境中的儿童交往空间,建构和谐社区环境的观点。首先阐述了营造新住区儿童交往空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儿童交往空间的形态特征,然后针对现有居住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不足,提出了适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儿童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0.
饶宇飞 《山西建筑》2006,32(16):11-12
从住区层面属性的改变、住宅设计、社会生活的变化多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影响邻里交往的诸因素,以期对居住区的规划、空间、环境及场地服务设施等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基于邻里社会资本重构的城市住区空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邻里社会资本的角度切入当下城市住区邻里退化的问题和成因,进而辨明邻里社会资本的效用及其重构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网络与邻里空间体系的对照框架,结合调研反馈对住区空间形态重塑提出若干策略讨论.  相似文献   

12.
高容积率的高层住宅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要求,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公共交往空间设计不合理的诸多问题,造成了居民人际交往淡漠、认同感缺失,本文结合徐州汉邦广场住区项目实践,分别从入户大堂,架空式底层,生态车库,三级物业管理等方面探讨了了改善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一方面改善住区的居住环境品质和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力求增强住区居民邻里感和归属感,改善邻里淡漠的社区现状。  相似文献   

13.
王舟 《中外建筑》2006,(4):61-63
本文简单解释了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关系,论述了社区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在的影响,认为住区设计应与社区建设相适应,使设计的小区物质空间环境更利于促进邻里交往。  相似文献   

14.
从空间尺度分析的角度入手,追溯我国住区公共设施规划演变,并审视邻里中心模式的内涵:邻里中心是邻里交往、公共生活的中心,而非单纯的公共设施集中布局的用地,其规划不仅仅要关注公共设施功能配置,也要加强对规模尺度及空间布局的重视。以珠海市邻里中心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为例,提出调整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思路和建议:体系上,简化分级,以在邻里住区单元强化生活中心为主,构建层级体系为辅;尺度上,以400~500m半径的步行尺度而非设施尺度构建邻里住区单元;功能上,形成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并重的功能组成;空间上,以组织公共生活为原则构建公共设施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我国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以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行为作背景,分析了邻里交往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设施和住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并以此为据探讨住区居住空间的公共场所的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薛峰 《住宅产业》2010,(2):70-73
(上接第1期)2.3、住区公共空间规划住区不是把个体住宅简单集合在一起,而是把居住者集中起来,创造更多能够相互接触的公共活动和交往的场所。住区公共空间应分层级设置,以满足居住生活的各种活动需求。住区公共空间层级应分为:公共环境空间、公共活动交往场所、住区道路交往场所、楼栋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增进住区交往理论的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延续传统社区温馨、亲密的居住氛围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建筑师就增进城市住区的邻里亲和展开了积极探索,然收效甚微。本文试对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城市居住建设、旨在增进城市住区邻里交往、较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理论加以综述,并做以初步的评价与反思,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针对目前城市社区邻里交往建设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对南京市新街口周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以期获得典型的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现状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背景,并结合相关理论资料,从居民构成、交往空间、住区安全性等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可行性建议,作为未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之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层住宅中交往空间层次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不同的人聚规模及空间尺度,高层住宅交往空间可划分为住区圈、生活圈,邻里圈三个层次,并有其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承担老年人日常交往活动的社区邻里空间问题日益严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平时进行户外交往活动的质量。为了提高老年人日常交往活动质量,并吸引更多老年人到户外活动,本文以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老工业住区为例展开调研,选择其中一个片区,并以老年人5分钟步行范围划定社区邻里空间,通过分析老年人的活动类型和空间需求,研究探讨老旧社区中邻里空间的适老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