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识别保护物种栖息地与社区生计的空间关系及 格局特征,是制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规划,减少野生动物 与人冲突的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支撑。以高 原湿地旗舰物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 )及保护地社区系 统为研究对象,选择黑颈鹤重要的越冬地——云南大山包黑颈 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区,采用适宜性评价方法,结合 MaxEnt模型和多种空间分析技术,辨识和评价了黑颈鹤栖息 与当地社区生计空间的适宜性,基于二者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运 用空间自相关和椭圆标准差法,分析黑颈鹤栖息地保护空间与 社区生计空间的热点区域和分布方向特征。研究发现,黑颈鹤 保护与社区生计存在冲突、共生与共存的多种空间作用关系, 并具有动态变化特征;不同功能空间适宜性热点区虽然存在部 分重叠,但具备错位发展潜力。研究结果为科学制定国家公园 和自然保护地规划及管控对策,实现保护物种与社区协调发展 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面向问题的社区规划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规划的经典范式。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基本是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整合。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存在时空尺度差异,而社区规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对策以协调周边社区发展和社区均衡发展。基于此,建构了基于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的社区规划优化框架。规划优化框架通过对社区问题的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遴选出影响社区问题形成的关键影响指标,进而提出基于指标调控的空间与机制相嵌套的优化对策,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对框架进行细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既是生态环境实地保护的重要保障,也是满足社区发展、访客游憩服务管理等人类利用需求的重要手段,对于协调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对比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乌干达、英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特征,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建设的6项建议:明确原则定位、坚持文化认同、优化管理体系、注重能力提升、建设执法队伍、强化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4.
英格兰国家公园是以保护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第二自然"为目标而设立的保护区。国家公园内有大量居住在乡村与城镇的居民社区。上述情况与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情况相似,对于中国在建设国家公园体系过程中合理处理居民问题存在积极的借鉴意义。系统介绍了英格兰国家公园规划体系,以及国家公园居民社区与英格兰历史遗产保护体系、景观特征评估体系的关系,均以峰区国家公园为例进行说明。随后详细介绍了峰区国家公园居民社区规划政策。最后针对当前中国风景区居民社区现状,指出应当进行居民社区评价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划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管理目标与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保护地分类系统是保护地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保护地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保护地管理目标分为生态、价值、功能、区域4种类型,针对中国保护地人地关系现实状况,基于管理目标的保护分为3种类型:绝对保护、严格保护、整体保护,对应3类保护地:生态保存地、国家公园和持续利用地3类,每一类保护地根据资源属性和保护要求细分为若干类管理类别。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需要绝对保护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生态保存地,具有保护与游憩双重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国家公园,具有历史延续的生产生活功能的社区景观保护地归类为持续利用地。生态保存地与持续利用地延续现行的管理体制,归属不变,国家公园整合了多类以保护与游憩为双重功能的保护地,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社区人口膨胀、景点游客猛增、市场竞争激烈使得我国很多风景腹地社区系统结构极不稳定,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矛盾激化,社区规划与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以复杂系统视角解析风景社区的源起、价值、分形特征与时空结构,引入小流域生态单元分层级的管理思路,构建形成"复杂系统"导向的以核心价值保护为目标、以环境系统为约束、以社区系统为操作系统的EOM管理模型,得以应对风景腹地复杂人地关系,探索风景社区的科学管理及永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李波  王柳川  胡芳冰  张引 《园林》2023,(10):22-30
社区共管是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协调的关键性制度,但其参与程度/类型对社区保护态度的影响缺乏定量实证分析。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园区)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社区共管模式下农户参与程度/类型对其满意度和保护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区共管参与程度正向影响农户的满意度和保护意愿;(2)指导式和咨询式社区共管正向影响社区满意度和保护意愿,而协议式和合作式没有影响。这表明在自上而下的国家公园体制下,提升社区共管的参与程度是有效的;但农户也许更关心生计、福利和资讯,而非保护管理权利。另外,发现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满意度和保护意愿,而家庭规模仅对保护意愿有直接作用。基于此,向大熊猫国家公园提出拓宽沟通渠道、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补偿机制等建议。研究拓展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范畴,揭示了社区参与类型对保护态度的作用机制,为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精细化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成为近年中国生态文明重大战略的排头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发改委等13个部委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当前,各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相继总结经验教训,紧张筹措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的整合设立;各省、市、自治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系统梳理各类型自然保护地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痼疾,在"应保尽保"的原则下,实现对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  相似文献   

9.
张引  杨锐 《中国园林》2021,37(11):98
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构建对于实现保护目 标、保障社区权益、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面临政策 模糊、内涵不清、类型庞杂的问题。基于文献调查法、案例研 究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明确了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 管机制建设的概念、目标、主体和客体,提出了基于社区管 控、扶持、协商、协议和合作五大类15个小类的社区共管机 制构建框架,分析了各类社区共管机制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从 法律、体制、市场、资金和社会5个方面指出社区共管机制建 设的实施路径。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构 建的理论框架,深化了对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的理论认识,为 各个体制试点的社区共管机制类型选择、国家林草局社区相关 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雪蕾 《风景园林》2020,27(3):8-1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键路径。为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生态系统破碎、区划不合理等问题,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提出了以自然资源和保护现状研究为基础,以资源价值评估为依据,通过整合、归并、优化、转化、补缺5项任务探索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为中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 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 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 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 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 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 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 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 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 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 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 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 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 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 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 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赵智聪  王暠  杨锐 《中国园林》2023,39(12):6-13
国家公园设施建设是实现国家公园综合功能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公园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国家公园设施建设研究处于初期阶段,明确原则和制度对建立统一科学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2016年陆续推出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文件,归纳了国家公园设施建设存在的4点问题:建设总量不明确、分类标准不清晰、建设规范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6点原则为国家公园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建设规模最小化、生态影响最小化、设施风貌朴素化、分类标准统一化、规建运维精细化、内外协调一体化。同时,提出了4项关键制度设计参考:严格总量控制、制定正面清单、规范建设标准、完善环评制度。  相似文献   

13.
社区协调发展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重点与难 点。意大利国家公园社区历史悠久,在社区发展方面积累了一 定的实践经验。从人文与自然共同的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在 概述意大利不同生态区内国家公园社区分布、整体发展概况和 发展策略的基础上,选取3个具有整体生态系统代表性的国家公 园社区,从空间和功能、产业发展两方面分析了其差异化的发 展特征;从土地管控、产业引导和项目制定2个维度探析了社区 发展的针对性策略;并从价值认知、规划内容、具体政策三方 面分析中国国家公园社区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 紧密的公园绿地类型之一。科学、完善的社区公园规划体系和 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增进公众健康福祉。以 美国多个城市为例,梳理归纳其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城 市公园服务分区规划和社区公园规划设计3个尺度的社区公园 规划特色,并总结社区公园项目投资建设、公园评价和运营维 护的管理内容。最后,分别从规划体系、投资模式、评估机制 和公众参与4个方面对中国社区公园的规划与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园绿地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公共绿色空间,并受建设用地的支撑与约束,科学认识其与人口、建设用地相互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引入"脱钩"理论及模型,将"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联动,系统分析1996—2016年三者耦合特征及整体复杂关系。研究表明:1)公园绿地建设与人口协调关系严峻,与"以人民为中心"导向脱节;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处于"以土地推绿地"的"挂钩"增长态势;2)从整体联动视角看,约1/3城市的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整体统筹建设不协调,公园绿地发展面临"过度依赖建设用地"困境,亟须转变成"因人口制绿,以存量建设用地为基"建设。"脱钩"研究能定量化和精细化呈现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的耦合关系,是典型视角和典型方法在学科领域的一次尝试,以期为新时代有序推进三者统筹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于涵  陈战是 《风景园林》2018,25(6):96-100
随着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在全国的进一步推进,包括管理制度在内的各类议题就一直处于探讨之中。英国国家公园因其大量的居民点分布其中而与中国的国家公园试点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其成熟的建设活动管控制度对中国的国家公园也有着借鉴作用。本文以英格兰地区为对象,对英国国家公园建设活动管控的制度基础、管控程序2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活动管控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园是城市中最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研判人地影响下公园的配置特征,可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公园-用地-人口”统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建制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建设用地和人口两大视角,从总量、格局、个体3个层次,探究1981—2016年全国与不同用地、人口结构城市公园配置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公园配置由“提升密度”到“提升规模”,整体呈“以地推动、与人脱节”的规律,其中公园率具有较好发展趋势,人均公园面积高速增长但不可持续;2)各结构城市差异化配置明显,高人均用地水平、低密度、小城市普遍趋于“高密度、小规模”配置公园;低人均用地水平、高密度、特大城市人均公园面积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基于人地双标准对公园配置进行了多维度、长时期、大范围的考察与分析,以期为系统完善公园配置“因地因人”导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亮  叶小群 《安徽建筑》2010,(2):207-208
工业园区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为重要和理想的载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文章从工业园区发展基本轨迹出发,将工业园区的发展划分为两大阶段,并提出在两阶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园区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逐步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拥有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