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可步行性是城市步行友好程度的重要表征,也是健康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中,步行指数是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针对人体健康,本文探讨从环境和社会两个维度,进一步优化步行指数的测评方法。在环境维度建议考虑空气污染与步行活动的关系;在社会维度考虑人口对潜在步行出行的影响。本文提出选择这两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和数据类型,主要增加交通污染数据、人口密度和年龄结构数据,建构纳入路径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上海市(原)静安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路网按路段进行评测,比较纳入新要素后的测度结果与原有测度结果的不同。通过分析新要素纳入的必要性和显著性,本文对道路的可步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为提升步行活动和促进公共健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弛 《城市建筑》2024,(6):79-81+89
本研究从城市空间存量发展模式的视角出发,结合城市更新,以及老旧社区改造的大背景,以成都市曹家巷工人村农贸市场为例,结合行为观察法、问卷与调查法对曹家巷工人村社区农贸市场进行现场调研分析,整理出该老旧社区内部农贸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该社区内部居民的实际需求、社区内部实际情况,以及互联网时代下市民对于农贸市场的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老旧社区农贸市场的空间优化策略,通过策略的实施最终构建一个环境清新、功能完善、空间多样的农贸市场综合体。  相似文献   

3.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城市步行环境、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已成为当前城市中心区发展的重要共识。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区(外滩-人民广场地区)为例,通过对地区内主要街道、公共空间环境特征与步行活动特征的调研分析,发现该地区主要存在步行空间联系割裂、空间分配不均衡、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中心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需求最大、对外联系最多的区域,其应首先保障市民步行活动,以提供空间、减少阻隔、提升品质。  相似文献   

4.
何赫 《新材料新装饰》2021,(2):67-67,69
文章首先简述了居民步行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和健康城市设计的关系,其次阐述了城市建成环境和健康城市设计对居民步行活动的影响,包括对步行环境质量、建筑用地混合度与密度、建筑功能的可达性与连通性的影响;对公共开敞空间设计、街道设计、用地与建筑布局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步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体力活动和交通方式,对城市环境、社区活力和居民健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伦敦和纽约为例,分别对欧洲和北美国家世界级步行适宜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发现:它们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的规划理念。其中,伦敦侧重于宏观尺度的城市步行体系构建,优化步行网络与结构,创新规划政策,以保障行人优先权,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步行;而纽约则侧重于从微观尺度对街道空间进行规划设计。首先,通过打破社区边界,共享设施资源,丰富鼓励步行的活动。其次,实现街道公共空间化、完善街道设计,提高行人步行体验。最后,对中国建设高密度步行适宜城市提出政策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色空间是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对公园绿地与居民的供需情况进行梳理并不断调整是必要的。研究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5 min生活圈的概念,重点研究居民步行可达性情况。利用多源大数据与Goole影像等提取该地区小区居民数据、公园绿地及道路网络等相关数据,以小区居民与公园门数据作为供需点,借助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求取深圳市区域小区居民步行15 min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从公园绿地的供需情况、局部空间自相关及盲点分析方面对步行10 min和15 min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并借助克里格插值分析整个区域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结果表明:步行15 min下的公园可达性良好,86.23%的小区居民可以到达城市公园,只有小部分出现不可达;公园可达性分级中,一般可达性占绝大比例,可达性好的地区占比最少,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深圳市区可达性盲点区域是分散的,占比不高且可以通过对周边绿地进行深度挖掘,不断提高公园面积进行改善,同时对道路网络的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热潮,步行空间被挤占、步行环境恶化问题不断涌现。本文基于对兰州市四个区域520位出行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城市步行环境存在问题及规划的必要性并提出部分建议,以期对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表明:①现代交通体系中,步行仍是居民的首要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与年龄影响出行方式的选择。②收入水平及出行目的决定步行者需求,影响着步行者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③步行环境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④城市步行环境规划必须明确观念、原则、对象,抓落实,勤管理。  相似文献   

8.
城市风环境不仅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还与建筑风荷载、区域建筑能耗以及城市热岛效应息息相关。室外风环境模拟中的地面粗糙度参数设置会直接影响到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提出2种精细化城市地面粗糙度计算方法,并以上海市五角场中心区为例,开展区域粗糙度精确分布计算,结果显示了风环境数值模拟应当根据建筑所在场地选择精细化的粗糙度参数,并应与目标地区气象参数相结合进行考虑。本文的研究将为建筑师准确模拟室外风环境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许建  张新兰 《规划师》2012,28(4):65-68
步行网络作为步行方式的载体,其规划建设的合理与否对步行方式的复兴和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定义步行网络并采用何类指标评价步行网络十分重要。研究分析了步行网络的定义及构成,在对步行交通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可达性作为步行网络的评价指标,并选择累积机会模型作为指标的计算方法。以济南市二环内区域为例,计算并比较过街设施规划前后步行网络对各类公共设施用地的可达性,评价过街设施规划在提升步行网络质量上的作用,验证可达性作为指标的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道路网的改造提升、步行环境的改善优化、步行友好社区的创建等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7,(Z2)
步行环境的改善对居民健康、邻里安全、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双修"的重要要求。文章以墨尔本市的16处步行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12个影响步行环境的因素,将这些因素与步行者数量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作为评判标准,分析得出影响城市步行环境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与无关因素。同时,文章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墨尔本市城市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影响步行环境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城市步行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成环境与个人时空间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职住关系、通勤行为和居民消费休闲出行行为的微观个体行为视角构建城市建成环境的评价框架,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进行城市建成环境的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居民各类活动、出行行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受到用地、交通、区位等建成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得出宝山整体建成环境的发展呈现出南北不同的格局,具有明显的近中心城、新城和近轨道交通轴线的发展特征.最后,简要探讨了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城市建成环境评价的应用价值,并结合评价结果和区域发展目标,对宝山区的空间调整优化和居民行为引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7,(5)
本次规划结合区域整体景观改造,对长白六路沿线景观环境进行整体提升规划设计,为长白岛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休闲场所。同时,通过该项目充分挖掘沈阳工业基地的城市特色,将工业符号与文化脉络结合起来,提高城市整体文化品位,带动其周边地段的土地升值,强化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3.
建筑周边人员活动区域的风环境品质既关系到行人的安全,又关系到人员逗留区域的舒适性,以及建筑本身的节能策略。论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技术,对建筑的人员活动区域的风环境进行分析,并基于此结果对人员活动区域进行热舒适度、风寒效应以及在沙尘极端天气下的评估和优化,制定建筑的节能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步行是住区中最基本最节能的出行方式,同时也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引入POD模式在住区中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居民出行中的步行化程度,以及鼓励住区居民的步行生活;其次,以鲁能星城住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一方面基于提高步行化程度的目标,分析了居民步行化程度与住区形态中密度、混合使用的关系;另一方面,基于引导居民步行生活目标,分析了居民步行偏好特征与住区形态中环境设计的关系。最后,提出了面向POD模式的低碳城市住区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总体框架下,根据西城区北中轴及周边地区的区域特点及特定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风貌特征.进行道路步行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步行环境系统的研究.探究城市生活对步行活动的需求,调研街道物质环境对步行活动的影响以及步行活动与历史文化街区之间的关系,以在旧城文化保护地区对步行环境系统的架构,以达到安全、交往、富有活力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相似文献   

16.
伴随城镇化与机动化进程,中国城市街区与街道的步行环境受到了较大冲击,囿于步行环境评价方法的缺乏及片面强调小汽车效率,行人的时空损失再大亦属无形。总结发达城市步行道网评价指标及方法,提出基于步行源、步行汇、步行集的GIS分析的街道步行易达性评价方法,并以上海同济大学两个校区、北京丰台两个街道为例,结合步行时空阈值调查,对不同尺度下步行活动的易达性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较之路网密度、形态等传统指标,重要公共设施的优化布局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7.
《重庆建筑》2021,20(1)
正《城市规划》12/2020社区步行环境的主动式健康干预——体力活动视角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方式下,缺乏运动引发的慢性病日益盛行,提升运动量是有效干预此类慢性病的重要途径。基于体力活动视角,阐述社区步行环境主动干预人群健康的内在逻辑:运用步行环境干预居民日常体力活动,通过增加居民日常运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免疫力以增强居民身体素质。以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街道为例,采用步行环境干预度(步行环境强度和广度)测度社区步行环境对人群健康干预的空间绩效。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8.
基于杭州典型街区居民步行活动数据,利用社群属性、物质环境、心理感知三组变量构建两水平泊松回归预测模型,探索街区复合环境对步行日常事务、独步健身、步行交友聚会三类活动的影响。结论为,三类步行活动呈现由低到高的街区异质性特征,反映了城市步行行为环境的演进规律;社群属性、物质环境与心理感知因素分别构成步行行为环境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与强化因素,并呈现交互作用;街区土地使用策略对步行行为选择的影响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但更富效率的作用还有赖于体系化、协同化的精细管理与相关策略的配合。最后,从街区环境的规划定位、营造方法与管理机制三个层面提出了可步行街区的建设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活便利程度与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性息息相关,步行指数基于各类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情况来量化测度城市可步行性,是评价区域生活便利程度的方法之一。本文在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城市体检"工作背景下,开展了基于步行指数的北京市居民生活便利程度研究,初步探讨了当前城市服务设施配置中的优势与不足,成果可为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及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便利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重庆九宫庙商圈景观连廊步行系统工程,分析区域场地现状及场地发展制约因素,提出"加强步行联系、保证行人安全、汇聚商业人气、打造区域景观"的设计理念,构造以"与空间环境相和谐""与现状交通相衔接""与周边城市相融合"为核心的连廊体系,通过5座景观连廊的设计建设,建立完善的景观连廊步行系统,提供舒适的步行体验,提升区域城市形象,有利于改善区域交通环境,聚集商业区人气,提升区域城市竞争力。主要针对城市核心商圈的景观连廊步行系统进行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