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刘晖 《中国园林》2021,37(1):17-21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齐羚  吕元 《高等建筑教育》2019,28(1):99-105
在人居环境科学的大背景下,探讨建筑规划学院教学中,风景园林教师的"无界课堂"教学尝试。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教学目标,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将东方智慧与价值导向作为教学激活点,结合西方科学技术与实证逻辑方法,以形成整体系统、无界融合的教学方法,从而突破建筑、规划、风景园林学科壁垒,打破学科之界、师生之界、知行之界、东西之界、新旧之界、人文与技术之界、城市与乡村之界、课堂内外之界,最大程度发挥风景园林教师的多元综合优势,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大变局中研发风景园林学的新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正处于大变局中。文明发展、政 治态势、生态环境、技术革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刻变革决定了研 发风景园林学新引擎的必要性。学科的机遇和危机并重,其机 遇包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性转变、气候与生物多 样性治理的主流化,以及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需求,其 危机则体现为对学科的刻板认识、研究硬核缺失、行业被边缘 化和教育的僵化。农业和工业文明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的 3项驱动力分别是中国本土风景园林知行传统、苏联和东欧风 景园林相关教育与实践,以及西方风景园林学学科思想。在生 态文明新时代,需要研发具有高站位的学科发展目标、聚焦的 学科发展关键问题、完整的学科核心竞争力结构3个基本属性 的风景园林学新引擎,其原动力是包含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 观在内的价值观,助燃剂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包含面 向国际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导航组件,基于风景 园林科学研究的助推组件,从科学研究到规划设计的转换组 件,基于高质量规划设计实践的示范组件,以及以地境营造为 核心的风景园林教育组件。  相似文献   

5.
"环境行为学"作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学科教育中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以外部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环境行为学"课程任务包括把握该学科基本理论、原则,学习环境行为调查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知识的实践综合应用,同时建立其与规划设计的联系。本文提出并介绍了以渐进式空间尺度为核心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次的空间行为分析。该研究建构了学科研究成果与城市形象认知、空间规划设计实践的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6.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20,27(12):85-91
若对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简称ESs)制图单元没有清晰的认识,将有碍于ESs制图结果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水平。通过系统性评述,综述近11年106篇与ESs制图相关的SCI文章,并将现有ESs制图单元归纳为4种常见类型和3种单元规模。研究发现:在3种风景园林实践的尺度上,ESs制图单元表现出不同的选择优先性,以及对风景园林实践需求回应的不足。对于ESs制图单元的选择,提出3个实践尺度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更好地支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包括:引入更多与土地利用单元细节相关的信息参与ESs制图或在明确的地块内进行ESs评估,基于地理/生物物理特征对土地利用单元进行细分以形成具有生态意义的空间单元,以及构建与现实中已有规划管理边界相对应且支持相关生态过程并包含完整生态系统的空间单元。研究结果能够为提升ESs知识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行为与环境认知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外显反应与内在机制,对于绿色空间人本尺度规划设计实践至关重要。以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使用行为与环境认知2个层面对国内外研究方法与内容进行梳理和评述。其中,使用行为层面主要包括自我报告记录、直接观察图析、位置识别技术追踪和位置服务技术映射4类方法,描述绿色空间中的使用行为特征;环境认知层面主要包括主观描述、实验设计及移动互联网技术3类方法,深入解读绿色空间中的使用行为动机。通过研究方法的应用方式、适用尺度以及研究内容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经历了由微观尺度质性到多尺度计量分析的过程,由“主观描述”“客观解释”向“多元数据探索”的转变。旨在对“以人为本”的风景园林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
吴尤  章明 《风景园林》2024,(3):51-59
【目的】基于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模式转型,以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学科定位调整,拓展面向建成环境再生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在建成环境再生中的引领作用。【方法】在理论上,结合场域理论(field theory)和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指出城市建成环境再生范式的三大转变,即“场域”关系的视角转变、城市更新的路径转变、设计主体的身份转变。在实践上,依托从上海“一江一河”到全国“大江大河”的滨水空间营造、街区综合环境提升,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与景观化的大量实践,深化建成环境再生的“六维空间再生体系”。【结果】强化理论与实践层面对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拓展的影响,包括空间营造的系统性知识、历史文脉的文化性知识、基础设施的复合性知识、场景节点的建构性知识、环境修复的生态性知识和公共空间的艺术性知识。【结论】倡导“大设计观”下多学科、多领域、多工种的设计跨界与融合,优化范式转变下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的拓展路径,推动风景园林共同体为建成环境再生创造新价值、新范式。  相似文献   

9.
我的经历     
风景园林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从探索法(heuristics)、美学到统计决策、技术和科学。风景园林涉及的尺度从城市环境细节到全球生态系统。这个行业需要整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生态学以及医学等多行业信息。优秀的风景园林师应该涉足多个领域,并能将其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0.
在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落差,风景园林学正是整合不同学科理论并最终转化为实践的最佳途径。本研究的核心工作是将河流生态修复中的理论转化为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即生态设计手法,主要采用 T-P-C(Theory-Pattern-Case)法。首先对河流空间要素进行分析,再依据相关自然科学技术原理,转译出一组设计法则,最后结合河流生态问题,提炼出“改造边滩蜿蜒度”“生态河床”“生态筑坝”等 15 种河段尺度的生态设计手法,为设计师提供一套生态性、空间性、归纳性、尺度性和类型性的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11.
围绕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构建,倡导风景园林学学 科体系化思想,寻找学科发展规律,构建反映学科发展目标、 路径和领域的体系化框架。从学科体系哲学、目标价值、认 知思维、知识领域综合交叉,以及地方性与全球化等方面展 开,提出将“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中 国3!发展观哲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基础框架,论述了“主客合 一”“集和化”发展的学科体系目标价值追求;探讨了风景、 园林、景观三基石“三位一体”“耦合互赢”的积极关系及其 在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由风景园林学学科体 系为主导的风景园林与多学科领域和专业知识交叉综合的观 点,指出了可能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结构;提出了借助体系 实现学科地方性与全球化沟通交流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三种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与实践的思维特征,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总结提出其科学、艺术、工程的三位一体属性;从风景园林的自然、人文、营造的时间进程,分析提出风景园林学科前瞻超越式的时间思维;从风景园林空间规划设计的特征,把诸多问题事件、甚至是貌似毫不相关的问题事件,置入同一空间予以“同时”思考,总结提出风景园林学科立体交叉式的空间思维;指出与大多数理工学科自成一体、回路闭合的逻辑思维的不同点,提出并分析了风景园林的非闭合发散式的逻辑思维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周详  李哲 《新建筑》2024,(1):148-154
在风景园林由一级学科变更为专业学位的背景下,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社会学理论需求,以及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现实任务。借鉴景观人类学方法,综合“空间生产论”的外部景观视角与“场所建构论”的内部景观视角,对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的理论方法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通过设置4个实践模块,即景观社会观察、社区场所营造、城市治理转型、乡村振兴研究,探寻一种能够在实践环节有效联结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的专业实践方式。提出:打破“空间生产”与“场所建构”之间的内外壁垒与上下隔阂,创造一种“多相律”景观平衡、共融发展的模式,不仅是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方法探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拓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吕琳  刘晖  杨建辉 《风景园林》2019,26(S2):29-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立足中国西部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特征,持续探索自身的培养模式与发展方向。公园设计课程依托建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与学科优势,结合该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办学理念,经历8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和经验。在介绍该校公园设计课程基本概况、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论述课程“关注过程—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即强调一个过程(景观认知—诊断—设计)、两种思维(设计思维+规划思维)和多项能力(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并详细阐述从“承文化—重生态—融创新”的办学特色出发实施的设计选题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2014年5月10日,“风景园林一生一世”活动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风景园林教育与实践社群(LEPC)联合举办,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教育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单位支持。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期是探索其发展规律、评估其经验教训的必要基础,能够促进对学科、行业发展的历史理解与批判性反思。现有相关分期多参考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有待更为严谨的学术论证。通过史料解读、个案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将“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主线,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在政策背景、学科教育、行业实践3方面互动交织的历史进程为根本依据,研究其关键历史节点、确立分期标志,重新认识了1949、1953、1958年等国家发展重大历史节点的风景园林内涵与意义,论证并确立了1984、1992、2011年等对于风景园林事业而言具有传承与转折意义的重要历史节点,同时总结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历史分期的启示、反思与前瞻。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3)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多年来推行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有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的专业人才目标。美术基础教学在专业艺术与科学交融、人文与理工渗透、理论与实践融通等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了多元的教育教学探究,构建出以"审美+能力+应用"(Aesthetic+Ability+Apply)为导向的美术基础课程链建设体系,并在课程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践,力求使园林美术系列课程链产生拓展效应和综合育人的价值,以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和未来综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肩负着 新的使命,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北 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科学型硕士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风 景园林设计1”为例,在分析国家战略下的学科发展新趋势、 人才培养新目标两方面课程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新时代风景 园林设计课程实践“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新要求。进一步把 握机遇与挑战,提出了课程实践新方向包括国家战略导向突破 选题普适瓶颈、前沿热点问题激发研究创新能力、学科交叉融 合促进团队优势互补、重大建设项目推动产学研用联动4个方 面。之后分别从产、学、研、用4个角度,总结出课程实践的 具体策略包括课程选题时效性、前沿技术应用性、团队组织灵 活性和教学实践创新性,并详细论述了4项反馈成果,以期为 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方向指引与理论 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3,39(1):6-13
围绕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阐述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生态文明“生态化”“集和化”“体系化”的三大趋势意义,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命题。以史为鉴,阐述中国风景园林始终以人类为本、以自然为根、以生态为脉、向着“集和化”迈进,主导了中国人居环境数千年的哲学、价值观和实践,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主力和先锋。与古为新,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的划时代发展:自主的现代性转变及开拓创新、自主的知识理论实践体系构建、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以及为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等。前瞻超越,面对学科的未来使命,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顺应三大趋势发展的未来,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学科知识组成特性、学科的核心体系,构建了感知行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0.
谢雨婷   《中国园林》2020,36(12):73
风景园林界对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文化景观特征研究方法与变化管理缺乏本土化、系统化的探索。应用景观特征评估对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文化景观进行了多尺度的分区、分类与评估:在区域尺度界定了21个景观特征区域;在城市尺度,苏州市涵盖了13个景观特征区域,其中圩田景观可分为岛型、网络型、破碎型和标准型4类。基于景观元素与模式显著性与韧性的评价结果,提出在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中需优先保护与更新水系与土地分割模式的空间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