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石油化工应用》2016,(12):84-86
G271C8油藏属于超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相对较差。通过选取加密区重点井分析测井资料,结合电阻率、自然电位、渗透率及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及剩余油等特征、可以客观表达油藏内部储层孔喉特征、含油气性、油井见水方向、油水井平面连通状况等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后,在平面上持续开展注采调整、均衡平面压力保持水平,适时措施挖潜。同时可结合以上测井响应数据,选取最优储层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2.
五里湾长6油藏自1996年投入开发试验,1997年采用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为主注水开发以来,保持高效开发至今已有14年。2007年综合含水突破20%,进入中含水开发阶段后,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大,油层普遍见水,平面、剖面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规律日趋复杂,控水稳油形势日益严峻。充分利用动态分析法、沉积相法、剩余油测试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及检查井等多种方法,较为准确地描述了五里湾长6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对剩余油挖潜技术应用及效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与评价,探索出了符合五里湾长6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科学方法及挖潜技术,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尕斯库勒E13油藏是异常高压低渗透未饱和油藏,采出程度近40%,含水74.44%,剩余油分布零散.建立了E13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E13油藏剩余油进行了定性的模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13油藏剩余油主要有3种分布类型,层内未水淹型、连片分布的差油层型和井间滞留区型,4个主力层系剩余油储量最大,是剩...  相似文献   

4.
油房庄油田D5油藏经过十几年的注水开发,原始的油水关系已经发生改变,油藏局部水驱不均,平面、剖面矛盾突出,油井含水上升,油田稳产和剩余油挖潜成为现阶段的主题。本文从D5油藏的水驱规律入手,探讨剩余油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剩余油挖潜研究,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吴起长2油藏内部由12期河道叠加的单砂体组成,在岩心观察与测井岩电分析基础上开展单砂体构型单元解剖,刻画了砂体几何形态及平面展布特征,进一步总结剩余油分布类型,明确了下步挖潜的措施对策,形成了吴起油田单砂体剩余油有效开发技术,对类似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措施挖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的研究西峰油田庄9长8油藏剩余油的分布,在对其进行储层地质建模的研究时采用了多步随机建模方法.其间运用的相控物性建模,保证建立了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7.
超低渗油藏受沉积影响,储层具有岩性致密、物性差、孔喉细等特点,开发过程中面临水驱不均,剩余油富集,常规注水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本文以G271油藏为例,开展超低渗透油藏稳产技术研究,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对储层进行单砂体刻画。开展了不同注采单元下的不稳定注水研究,同时进行油水井双向治理。针对超低渗透油藏,通过矿场实践,形成了一套高效稳产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8.
耿271长8油藏属于超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相对较差.通过应用油水井压力测试、示踪剂测试及水驱前缘测试技术,可以量化提供油藏内部压力场分布状况、水驱状况、油井见水方向、油水井平面连通状况等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后,在平面上持续开展注采调整、均衡平面压力保持水平;适时措施挖潜.同时通过综合应用吸水剖面测试,依据地质开发需求,逐井实施分层配注调整、堵水调剖措施,有效改变高渗层与低渗层的水线推进速度差,提高水驱效率.  相似文献   

9.
吴起侏罗系油藏为边底水油藏,采出程度低,剩余地质储量大,油水运动规律复杂,剩余油认识不清。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认识X286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确定剩余油富集区,降低油藏挖潜风险;X286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为隔夹层分布、边底水。指出X286油藏剩余油主要富集区为底水锥进区域、地层物性改变区域,为后期挖潜指明方向,同时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油研究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0.
《石油化工应用》2017,(5):87-89
姬塬油田G271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剖面状况等因素,导致低产井比例大,本文重点分析了G271低产井形成的原因,并根据治理效果,探索各个单元注采调整、剖面治理、油井增产措施等为手段的低产井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成艳 《海洋石油》2013,33(2):85-88
海上油气田由于投资大、钻井少、取资料困难,相对陆上油气田而言其剩余油研究则困难得多。针对C2油藏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高度分散的现实问题,以高分辨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开发地质、生产测井和油藏工程等技术,对C2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综合多种方法的研究成果,认为构造北部剩余油最为富集,并得到了挖潜井的证实,最终提高了油藏的产量和采出程度,为同类海上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H2Ⅳ油组在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和动态调整困难大的情况下,利用石油工程法搞清单元剩余油分布区域与特征,描述不同开发阶段下剩余油变化特点,对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分布区域进行再探讨,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制定相对应的挖潜对策,为油组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外某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即隔夹层、气顶、构造高点、井网和井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纵向分布模式为屋脊油、屋檐油、屋顶油和屋内油4种,平面分布模式为朵状和火山锥状剩余油2种。针对不同模式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屋脊油可以在顶部钻水平井挖潜,屋檐油宜采用水平井底部挖潜,屋顶油建议采用过路井补孔,屋内油采用水平井或直井加密挖潜;开发朵状剩余油应进一步完善井网,采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剩余油,而火山锥状剩余油宜采用局部直井加密开发。  相似文献   

14.
H2Ⅳ油组在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和动态调整困难大的情况下,利用石油工程法搞清单元剩余油分布区域与特征,描述不同开发阶段下剩余油变化特点,对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分布区域进行再探讨,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制定相对应的挖潜对策,为油组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靖安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具有典型的三低特征,油藏进入中含水期,水驱规律、剩余油分布特征较为复杂,调整难度大,因此研究剩余油对低渗透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靖安油田最具有典型代表的五里湾长6油藏为例,深入研究进入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五里湾长6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制度、开采速度、注采矛盾、开发特征等原因影响,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致使剩余储量动用难度增大,严重影响了采收率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沉积相法、动态监测法等国内外成熟的剩余油研究方法有机的结合研究五里湾长6油藏剩余油富集规律,并通过认识的规律指导挖潜剩余油,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对其它类似油藏的后期开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均质三维模型水驱剩余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明晰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采出程度的影响,运用人造物理模型制作技术制作了三维物理模型,并用恒速法对不同的三维非均质模型进行水驱油试验。试验发现:纵向非均质模型的水驱油采出程度最高,平面非均质模型的水驱油采出程度最低;平面非均质模型中2个渗透层间窜流是剩余油过多的主要因素,运用微凝胶调驱后,可改善水驱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出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的三维非均质模型水驱油过程及其在不同含水阶段采出程度、剩余油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亲水反韵律模型水驱采出程度最高,剩余油分布均匀,各油层水洗程度也均匀;亲水正韵律模型水驱采出程度最低,剩余油集中分布在上部低渗透层段。剩余油的数量、分布情况受油层沉积韵律类型、重力作用、毛管力作用、油层渗透率、水驱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镇277井区延安组延10段因套损比例达到30.0%,采油速度仅0.84%,导致储量失控,局部剩余油富集,未动用水驱油规律认识薄弱等问题,应用微观驱替实验、示踪剂、水驱前缘等动态监测资料成果,运用容积法,结合平面孔渗分布,通过矿场实践,对延10油藏的微观孔隙类型及水驱油渗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10油藏微观上驱替类型主要为网状驱替,其余为指状驱替和均匀驱替,平面上以均匀驱替为主,驱替半径90 m~150 m,在水驱未波及区角井剩余油较富集。  相似文献   

18.
濮城油田南区Es下21~5油藏属于浅湖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了该区的骨架砂体,单个砂体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多期正韵律叠加型.储层以细粉砂岩为主,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渗透率变异系数0.5~0.7.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储层物性变差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取得明显效果,水驱控制程度提高6%,水驱动用程度提高8%,采收率提高1.64%.  相似文献   

19.
核磁共振技术在水驱油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直观地研究油藏的微观油水渗流特征,探索水驱油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找出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低磁场和高磁场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天然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串联组合的平面非均质岩石出口端的剩余油饱和度明显高于入口端的剩余油饱和度,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中小喉道内;而完全得到水驱的岩石,其剩余油分布相对比较均匀,高含油孔隙度层与低含油孔隙度层内均有一定量的剩余油存在。其结论可直接指导实际油藏剩余油的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20.
濮城油田南区 Es下2 1~ 5油藏属于浅湖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构成了该区的骨架砂体 ,单个砂体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多期正韵律叠加型。储层以细粉砂岩为主 ,层内非均质性较弱 ,层间非均质性较强 ,平面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 ,渗透率变异系数 0 .5~ 0 .7。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储层物性变差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取得明显效果 ,水驱控制程度提高 6% ,水驱动用程度提高 8% ,采收率提高 1 .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