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对辽东湾滩海地区的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重磁以及测井资料,利用二维有限元法对该区地质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对该区影响深远。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在辽东湾地区有4条大断裂,其中二界沟-盖州滩断裂分割了该区古老的结晶基底,以东为鞍山群,以西为建平群;大洼海南断裂则控制了中上元古界的分布,中上元古界仅分布在该断裂西侧。郯庐断裂作为一整体又控制了中生界火山岩的分布,断裂西侧火山岩发育程度高于东侧。另外,利用电磁测深技术的勘探深度大这一优势,对该区进行了深部层圈结构的研究,幔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60km,是软流圈的反映,软流圈的起伏与该区的隆凹呈明显的镜相关系;壳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20km,是地壳在拉伸过程中形成的折离带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对垦东地区构造和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付兆辉  李敏 《海洋石油》2005,25(2):15-19
垦东地区位于郯庐断裂带的渤海段,其形成、演化以及呈现出来的地质特征均受郯庐大断裂控制,进而影响油气成藏。受断裂带影响和控制,垦东地区的断裂整体为NE或NNE走向的雁列式分布的多条断裂。古近纪的伸展运动形成了垦东地区的断陷盆地,沉积了古近系的厚地层,发育了该区最主要的一套烃源岩。受郯庐大断裂的影响,垦东地区可根据构造特征分成三个带:西部主体带、东部斜坡带和北部斜坡带,不同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差别较大。受区域地质运动的影响,垦东地区部分地层缺失,钻遇的地层主体为: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中生界、古生界。地质特征中,低凸起格局、新近系活跃的构造运动和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披覆构造三个方面影响了油气的富集和成藏。  相似文献   

3.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利用渤海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对郯庐断裂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解释,系统地研究了海域新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的发育、发展以及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研究了郯庐断裂对渤海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是控制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它控制了始新世、渐新世湖相烃源岩的形成,造就了大量的油气圈闭,主导了油气输导系统,而且新构造期沿郯庐断裂带的天然地震活动也可能是导致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郯庐断裂的晚期活动推进了渤海油气在新近纪晚期成藏,也促成了油气田至今的动平衡成藏。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郯庐断裂带的区域重力场呈现宽度较大的线性梯度带特征,在郯城与嘉山间有明显的扭曲。其东侧以正异常为背景,走向北东;西侧以近东西向异常为主,幅度变化较小。该区东侧是磁力低异常区;西侧是正异常区,正异常呈串珠状北北东向分布,可达500nT。该区深部地震及大地电磁资料显示,具有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的特征。郯庐断裂带可分三段,南段是单支,中段是中生代两堑夹一垒的复式地堑,北段是新生代复式半地堑。该断裂从早三  相似文献   

5.
试论走滑运动对垦东地区油气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垦东地区近邻郯庐断裂带,前期研究多认为郯庐断裂带新生代右旋走滑活动对本区成藏没有影响,主要是凸起古背景控制了新近系油气的分布。通过对区域应力场、古地貌和断裂空间展布等分析,认为垦东地区发育“隐伏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对垦东地区油气的聚集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是控制了古地貌的空间展布,另一方面在油气成藏中起到重要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和横向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对控制断裂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以来,受到区域性的NW—SE伸展作用,动力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造成的上地幔热隆起,形成了NE、NNE向构造带。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济阳坳陷、渤中坳陷,中生代至早始新世时期受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作用控制,发育NWN断裂。上地幔隆升作用的推移和郯庐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决定了渤海湾盆地断裂发育的横向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7.
郯庐中段走滑断裂与新滩地区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向主干断裂带,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不仅是一条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走滑活动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幕次性活动,控制走滑断裂带的发育和空间展布,而走滑断裂又是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场所。新滩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中断,发育多条北北东和北东向雁行式走滑断裂。北北东方向的主走滑断裂主要沟通油源,是油气垂直运移的优势通道;而北东方向的派生断裂改变油气运移方向,影响油气的二次运移分配,即,主断裂控制油气运移层位及赋存深度,派生断裂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及延伸距离。油气主要在走滑断裂带附近聚集成藏,形成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影响,滩海地区不同区带的演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综合地震及海陆资料,对滩海地区断裂体系特征及走滑效应进行分析,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总结该区构造样式,建立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NW向、NNE向和NE向3个方向优势断裂。NW向断裂为中生代先存断裂,新生代继承性发育并叠接左旋走滑作用;NNE向断裂为右旋走滑,NE向断裂为拉张正断裂,其走滑效应NNE向强于NW向,NW向强于NE向。研究区主要发育走滑断裂弯曲构造样式、走滑断裂释压叠接构造样式、走滑断裂增压叠接构造样式及走滑断裂尾端拉张马尾扇构造样式。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从沙三段沉积时期开始,差异性原因与郯庐断裂带左旋转换为右旋的过程有关。将滩海地区划分为3个演化区带,Ⅰ区为继承断陷区,以NW向断裂控制为主;Ⅱ区为相干叠合断陷区,以NW向和NE向断裂相干叠合控制为主;Ⅲ区为走滑断陷区,以NNE向走滑断裂控制为主。  相似文献   

9.
郯庐走滑断裂带消逝端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郯庐断裂带发育郯庐走滑断裂,把渤南低凸起错断,并在渤中凹陷内消逝。 走滑断裂分为上下2套断裂系统。 走滑断裂平面上为雁列式排列的2支断裂,剖面上形成不同的构造样式。 走滑断裂带控制了渤南低凸起北侧构造格局及油气成藏。 断裂早期活动使该区形成2个古构造脊。 古近系及其下部圈闭在古构造脊上继承发育,以断背斜类型为主;新近系圈闭分为2类,郯庐断裂的晚期强烈活动促使了油气垂向运移及再分配,对晚期油气成藏有利。  相似文献   

10.
合肥盆地重磁场的解析延拓对深部构造分析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部地质情况的探查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应用重磁解析延拓的成果,参考其他资料,对隐伏断裂的力学性质和纵深延展的变化进行了探讨.根据主要隐伏断裂的构造格架及其所处深度,全区可依次划分为东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全区地质体最主要的运动方式,表现为郯庐断裂带两侧地体的左行平错扭动,东西向构造地体层在南北向构造地体层之上发生挤压推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渤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走滑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渤海盆地中的走滑构造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郯庐断裂新生代的活动及地球动力学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图编制,研究了渤海盆地东部走滑断裂带分布及类型,讨论了其形成动力学条件和油气地质意义。渤海盆地走滑断裂带主要发育雁列正断层系、同向剪切断裂系,也见反向剪切断裂系和次级同向剪切断裂系。剪切系断裂组合反映右旋扭动,右旋扭动时间为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是郯庐断裂带活动的反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结果。走滑构造带形成了重要的油气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3.
垦东地区近邻郯庐断裂带,前期研究多认为郯庐断裂带新生代右旋走滑活动对本区成藏没有影响,主要是凸起古背景控制了新近系油气的分布。通过对区域应力场、古地貌和断裂空间展布等分析,认为垦东地区发育“隐伏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对垦东地区油气的聚集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是控制了古地貌的空间展布,另一方面在油气成藏中起到重要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该文从郯庐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演化动力学入手,分析了其基本构造特征。郯庐断裂带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油气分布具有含油气普遍,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油多气少”及富集非烃气等四个特点,并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具有广阔的油气(包括非烃气)勘探前景,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是渤海海域等区域。  相似文献   

15.
郯庐断裂与渤海海域反转构造及花状构造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郯庐断裂在渤海海域不同区域的展布及其特征有所差异,渤中凹陷以南表现为多支,渤中凹陷及其以北地区表现为单支,在断裂各分支及其附近形成了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一系列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圈闭,文中再次提出“江东凸起-渤东低凸起带”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上的一系列构造带,而不是凸起带,郯庐断裂的活动对渤海海域油气聚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活动对渤海东南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是渤海东部最重要的走滑大断裂,新生代郯庐断裂在渤海东南部经历了伸展断陷、右旋走滑和晚期构造再活动3个过程.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早期的伸展断陷和晚期的右旋走滑压扭作用为渤海东南部创造了优越的生油条件和良好的圈闭条件,控制了始新世、渐新世湖相烃源岩,形成了大量的油气圈闭.断裂多期活动直接控制了油气的分配和富集的层位.研究认为,与生油凹陷相邻的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带和走滑断裂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预测凹陷内的次级凸起带、青东凹陷东部盆缘走滑断裂带、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断裂带为区域内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7.
敦化盆地是一个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改造。通过对比前人关于敦化盆地演化历史的研究成果,从东北亚地区沉积盆地演化规律、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史以及敦密断裂带构造演化史等方面分析了敦化盆地的盆地演化史,认为敦化盆地经历了初期张裂、中期断陷、晚期坳陷三个完整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内陆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最新的大连片三维地震处理资料,对辽东湾坳陷主走滑断裂进行了系统判识,进一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辽东湾坳陷郯庐断裂带的分支组成与展布规律.结果表明,辽东湾坳陷郯庐断裂带应发育3条(组)分支断裂,东支发育在辽东地区,为辽东1号断裂;中支发育在辽中地区,新生界断裂为辽中1号和辽中2号断裂,在深层两条断裂合并为一条主走滑...  相似文献   

19.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刻画了中生界、古生界残余地层分布特征。渤海西部前寒武系为变质岩基底,其年龄大致可以分为2 500 Ma左右和3 000 Ma左右两组,属于前中元古界;郯庐断裂东侧前寒武系古生物分析首次在渤海海域探井中发现新元古代疑源类化石,明确该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为新元古界。郯庐断裂以西普遍残存古生界和局部残存侏罗系,郯庐断裂以东古生界几乎剥蚀殆尽,无侏罗系。南华纪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印支期华南、华北两板块剪刀式碰撞是造成研究区前新生代构造演化"跷跷板"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运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对渤海南部海域郯庐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刻画,综合分析了郯庐断裂在研究区内活动演化史及其对该区域内沉积和圈闭的影响。郯庐断裂在研究区渤海南部海域内表现出了明显的花状构造和地层拖曳现象,东支断裂南部的盐构造南北向展布也证实了郯庐断裂新生代以来确实发生过走滑活动;郯庐断裂的活动演化对莱州湾凹陷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渐新世的走滑活动导致了莱州湾凹陷沉积中心向凹陷东北方向发生了偏移,并在深浅层形成了以断背斜、半背斜和断块为主的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