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辛油田永3断块构造复杂,低级序断层发育,沙河街组沙二段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局部富集,注水开发效率低。文中基于蚂蚁追踪技术的三维地震解释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阐明了永3断块断层规模、封闭性及组合样式,揭示了低级序断层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认为:平面上永3断块低级序断层主要表现为"y"型、反"y"型、地堑型和地垒型,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帚状、平行状和放射状等多种断裂组合形式;该区低级序断层主要为四级断层和五级断层,其中四级断层控制剩余油分布,而五级断层影响注采井网部署。低级序断层封闭性好,具有渗流遮挡作用;不同的断层组合样式形成不同的剩余油区,局部地区注采关系不匹配。低级序断层发育是导致永3断块区注采矛盾严重、开发效率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受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埕岛油田发育较多利用常规手段难以识别的低级序断层,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其对精细注水开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综合利用多种叠后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对低级序断层进行了识别,并结合精细地层对比及油藏动态资料分析等方法,对低级序断层进行验证和刻画。结果表明,低级序断层与高级序断层在剖面上和平面上形成了多种组合样式,依据形成的应力不同将其分为拉张正断层、拉张-走滑断层和走滑断层3类,拉张正断层主要分布在高级序断层的上盘,拉张-走滑断层与走滑断层则主要分布在高级序断层的两侧。通过低级序断层的识别,有效解决了埕岛油田西北区4A井组Ng31层的注采对应矛盾和北区Ng(1+2)3层的油水关系矛盾,除此之外,在油田开发后期低级序断层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低级序断层对于指导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辛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发育平行、叠覆、趋近、内敛、发散五种类型的小型断层调节带。为了识别张扭机制下的小型断层调节带并解剖其几何学特征,研究其油气地质意义,在分析各类断层调节带的构造样式、展布特征等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地震识别标志。研究认为:平行型发育于辛镇构造,调节断层与主断层平行,呈断阶式或复式地堑状展布;叠覆型集中发育在东营构造,调节断层平面上呈雁列式与主断层斜交,剖面上为马尾状或花状;趋近型位于辛镇与东营两大构造的结合部,整体呈扇形展布,在剖面上呈复合花状;发散型位于辛镇构造的西部,调节断层呈凤尾状展布,在剖面上下部呈梳状组合,上部呈包心菜状;内敛型发育在东营构造的西北部,调节断层呈帚状收敛于主断层,在剖面上呈梳状。平行型和内敛型断层调节带最易在地震沿层相干属性及剖面上识别,其次为叠覆型和趋近型,发散型识别难度较大。断层调节带的活动期与油源断层活动性的耦合决定了叠覆型和平行型断层调节带是油气最有利的富集带。该研究成果对张扭断裂系统中断层调节带的识别及有利目标区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营13断块位于3条二级断层交汇处,3条断层均消失于调节带内及附近。该断块内油气富集程度很高。通过分析断层走向变化、断层终止关系及断层间的相对位置,识别出营13断块斜向背斜调节带。营13调节带位于两条倾向相对断层之间的断层叠覆段,呈半背斜形态,其枢纽线走向与断块边界断层走向斜交;与周围地区相比,调节带内次级断层密度增大,走向发生明显变化;剖面上,由下至上,随着叠覆断层叠覆程度的增加,半背斜枢纽线走向与断块边界断层走向间夹角逐渐减小并趋于平行;断块边界断层断距向调节带内部逐渐减小;平面上,断层末端呈发散状消失或终止于传递断层。调节带的形成与两条断层的横向生长叠覆及相互作用有关。调节带发育特殊的构造样式,研究调节带对优化勘探开发部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断距小、延伸长度短,低级序断层在地震资料上难以识别,成为影响复杂断块油气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对东营凹陷永3断块内断距在3m以上的低级序断层进行精细刻画。首先,利用开发后期高密度井网的优势,依据同一沉积微相中邻井测井曲线的相似性,构建低级序断层发育系数,并逐点计算,以小波重构后的测井曲线为辅助条件,定量识别井钻遇的低级序断层;其次,在精确的井-震标定及断点投影约束下,利用井钻遇断点指导地震剖面的低级序断层解释,并引导蚂蚁痕迹对低级序断层的平面追踪。该套方法能将测井数据在垂向上高分辨率的优势与地震资料在横向上对低级序断层追踪的能力相结合,即井—震联合,从点(井点)—线(地震剖面)—面(沿层属性)三个角度依次推进、实现对低级序断层的识别。经注采井网的生产动态数据等验证,识别效果较好,能有效剔除岩性变化等“伪断层”响应的干扰。因此,该方法既提高了低级序断层的解释精度,降低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程度,又为后期井网的调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辛镇构造是被2条平行的二级断层切割而形成的长条状地堑,地堑内的低级序断裂体系控制复杂断块油藏的油水分布。为客观认识低序级断层与高级序断层的几何关系以及复杂低级序断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以指导低级序断层组合,进而指导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挖潜,按辛镇构造的地质条件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证实,在拉张应力作用下,2条平行的高级别断层之间可以形成低级别的弧形断裂,弧形断裂包括单个弧形、波状弧形和套叠式弧形等不同的构造样式。弧形断裂的几何特征与岩石颗粒非均匀的质点位移密切相关。图6参6  相似文献   

7.
南堡凹陷为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新生代富生烃凹陷,内部断层十分发育,大量的油气藏都围绕断裂分布。根据断裂平面及剖面组合特征,断裂平面组合样式可分为4种:平行状、交织状、梳状和帚状;剖面组合分为3种:复"y"形组合、花状组合及阶梯式组合。根据断裂、砂体及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发现二级和三级生长断层凹面储集厚度较大、且砂体孔渗性较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反向旋转断层组合的断层下盘和同向旋转断层组合的断层上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但由于断层带的分带性,上诱导裂缝带相对下诱导裂缝带渗透性好。上诱导裂缝带利于油气运移,下诱导裂缝带利于封堵油气,油气的最有利聚集部位为反向旋转断层组合的下盘。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构造背景复杂,前人对构造转换带类型、特征、定量刻画及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断裂的发育、演化入手,利用地震资料,采用距离—断距曲线、垂向埋深—断距曲线等定量统计方法,对乌石凹陷东区构造转换带进行识别和分类,总结识别标志及其特征,阐述构造转换带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及与油气藏之间的关系,获得以下认识:①该区构造转换带分为平行型、叠覆型、趋近型、转折端型和共线型等5类。②平行型主控断层级序较高,多以“硬连接”的形式调节、传递位移和形变,剖面上呈复“Y”字型;叠覆型在平面上互相平行,断层级序较低,对构造区带的控制较弱,剖面上表现为背斜形式的“软连接”;趋近型以转换斜坡的形式连接主干断层;共线型主断层中段呈手指状张开,东、西两段倾向相反,剖面上断层相互错动,构成“X”型;转折端型在平面上呈马尾状,调节断层向主控断层弯曲部位收敛,具调节主干断层弯曲程度及断距的作用。③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受控于构造背景和边界控制条件,分布位置存在差异。平行型全区分布广泛,叠覆型、趋近型分布于东北部,共线型分布于中北部,转折端型靠近7号断层。④NE向基底断裂奠定了形成构造转换带的基础,在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走滑、南海扩张、地幔上涌派生的拉张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断层分段生长是构造转换带形成的直接原因。该研究丰富了转换带构造体系,填补了乌石凹陷构造转换带研究的空白,对复杂地质环境下转换带的识别及有利区带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造变换带沉积充填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海拉尔盆地巴彦塔拉构造带为例,通过古地形恢复对构造变换带的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其油气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沉积物输送及充填过程受控于构造变换带上主断层形成的断阶带与调节带.构造带西部陡坡发育两组断阶带与调节带,沉积物入洼可由扇三角洲快速相变为湖泊沉积体系,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区;东部缓坡处断阶带与调节带不发育,以辫状三角洲与湖泊沉积体系为主,不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东营凹陷王43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湖泊三角洲为例,综合应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从构造-沉积响应的角度探索断陷盆地复杂断块区同生断层控制的三角洲砂体沉积构型特征。复杂断块内低级序同生断层分布密集且具有不同倾向,沿同生断层走向活动性分布不均,进而控制了三角洲砂体的沉积过程。受同生断层活动的影响,三角洲分流河道易于从同生断层活动性较弱部位通过,并在同生断层活动性较强部位产生偏转或被限制。在单条同生断层下降盘或微地堑地区,砂体厚度增加,更易连片发育,垂向易形成多期连续型叠置样式。而在同生断层控制的地垒地区,砂体垂向上数量减少,发育间歇型叠置样式。本研究可以为复杂断块油田精细勘探开发地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图14表1参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