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序级断层的成因类型特征与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利用常规地球物理方法难以识别低序级断层,因此依据产生低序级断层应力场的特征,可将低序级断层划分为拉张正断层、拉张-走滑断层、挤压逆断层、挤压-走滑断层和走滑断层5种成因类型;并且低序级断层与高序级断层或低序级断层之间常呈Y型、反入型、地垒型、阶梯型和地堑型等多种断裂组合类型。低序级断层的存在,使断块内油气水关系更加复杂,增大了注采矛盾;准确识别低序级断层,有利于解决注采矛盾,制定有效的开发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蚂蚁追踪技术在低级序断层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埕岛油田自投入开发以来,只利用过常规断层解释技术对断层进行识别和平面组合,在开发中后期原断层解释结果不能合理地解释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对埕岛油田的地震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应用Petrel软件中的蚂蚁追踪技术对埕岛油田主体的断层重新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该技术在该地区对低级序断层的解释具有较好的效果,解释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埕岛油田主体中后期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震新技术在低级序断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冰 《断块油气田》2007,14(2):24-26
胜利油区断块油藏主要分布于东辛和利津等44个油田,动用储量占油区储量的33.8%,年产油量占32.7%,在油区内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油田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低级序断层的识别和分析成为影响复杂断块油田开发的重要因素。随着开发地震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这类断层的研究成为可能,文中从多角度研究了几种开发地震技术在低级序断层识别和分析研究中的综合应用。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多方位地判识低序级断层的存在,进一步深化低级序断层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陆相高含水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实践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李阳 《石油学报》2009,30(3):396-399
总结了以胜利油田为典型代表的我国东部高含水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技术实施经验,通过室内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和数学模拟计算,揭示了剩余油富集区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级序断层、夹层和储层优势通道是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利用低级序断层描述与预测、夹层描述与预测、河流相储层构型以及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等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在高含水砂岩油藏预测出了由低级序断层和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辅以精细开发调整、复杂结构井等针对性的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分析并指出了老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技术攻关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阳 《石油学报》2007,28(3):75-79
我国东部油田已普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因此,以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为线索,深化油藏开发地质研究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以胜利油区高含水油田为例,在低级序构造、储层精细刻画和剩余油定量描述等开发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低级序断层、夹层和物性差异等油藏非均质性的控制,因而重点形成了低级序断层精细描述与预测、河流相储层构型、夹层描述与预测、储层优势通道描述与预测等先进技术,并且建立了分割性约束的精细数值模拟模型,增加了空间流体拟合条件,使得剩余油富集区的定量描述更加符合油藏实际动态.  相似文献   

7.
调节带作为调节主断层应变守恒的特殊构造,内部低级序断层极其发育.它与井网的耦合关系是制约后期注水开发的重要因素.文中利用井上断点与蚂蚁属性等井震结合技术对营26调节带低级序断层进行了识别,同时用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了低级序断层几何样式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发现调节带内低级序断层产状较陡,走滑性较强,封闭性较高,多围绕高级序断层尾端、转折端,以及断层交会处密集发育,平面上呈雁列式、帚状及网格状分布,剖面上则表现为阶梯状、包心菜状及梳状的组合样式.低级序断层切割注采井网沿着主断层形成的封闭—半封闭滞留区,是剩余油的富集区,高部位部署油井和低部位油井转注能有效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陆相储集层微型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埕岛油田馆上段储集层属河流相沉积砂岩 ,砂体分布零散 ,连续性差 ,不存在大面积连通的活跃边底水。投入开发 3年来 ,已暴露出天然能量明显不足 ,饱和压力高 ,地饱压差小的矛盾 ,依靠注水补充能量开发势在必行。从埕岛油田整体构造入手 ,开展了陆相储层微型构造精细分类、微型构造与油气分布关系、油层顶面构造幅度与累油和含水关系研究 ,得出了规律性认识。为其它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开发方案调整、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借鉴依据。图 2表 1参 4(王世艳摘 )  相似文献   

9.
大庆葡萄花油田和敖包塔油田葡Ⅰ组油层以窄薄砂体为主,且呈条带状、断续条带状或零星分布,在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时,对"窄、薄、散"砂体的展布和储层的非均质性的准确描述,对低级序断层的准确识别和解释,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基于对大庆葡萄花油田和敖包塔油田宏观构造特点和砂体展布总体特征的分析,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基于正演模拟结果,综合采取地震剖面解释、沿层相干属性解释和断层综合解释等方法,对6个存在开发问题的低幅度构造断块的葡Ⅰ组油层低级序小断层进行了识别,结合开发动态资料,落实了86条四、五级小断层,为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储层中隔夹层发育情况制约着剩余油的分布,针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面临长期水驱开发后注气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难题,以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Ⅳ-3—Ⅳ-5小层为例,通过对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明确隔夹层类型特征及成因,建立隔夹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刻画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尕斯库勒E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2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其成因主要受高频旋回所控,钙质夹层分布相对较少,多形成于胶结作用。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尕斯库勒E31油藏隔夹层可划分为小层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3个层级。在对GR、SP、AC、RLLD等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和钙质夹层的定量识别标准。小层间隔层连续性好,基本在全区均有分布,厚度大;单砂体间夹层连续性较差,仅在局部地区连续分布;单砂体内夹层零星分布,厚度最薄。该研究成果可为尕斯库勒E31油藏气驱开发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吴艳梅  王永刚 《石油物探》2008,47(2):195-200
低级序断层对油气水的分布和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的富集起控制作用,水平井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开采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设计水平井时需要对断层进行精确定位,以确定合适的水平井轨迹。以地震资料为依据,结合地质信息、钻井资料、钻井油气采收信息,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技术、相干体解释技术、可视化解释技术以及钻井解释结果、油水关系和油气采收信息等,对L1油田断块油藏的低级序断层进行了解释和验证,由此解释了井资料显示的油气水分布矛盾、油井实际产量与预测产量的矛盾。据此设计的多口水平井投产后,平均日产油量比常规定向井增加了2~4倍,大大提高了油田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刘丹 《石化技术》2020,(4):122-123
在油田开发后期,准确识别低序级断层对于剩余油分布的落实、注采之间矛盾的解决以及滚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几种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通过井震紧密结合,利用水平切片、方差体、混沌体及蚂蚁体等技术,为复杂断块油藏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类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地区一个典型的盐湖盆地,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沉积了两套盐岩。其中沙河街组第三段(Es3)的盐岩又可细分为第四亚段(Es34)、第三亚段(Es33)、第二亚段(Es32),主要分布在北部中央隆起带附近。盐岩层由于极为致密,其阻隔作用使其下部地层的地温、地层压力均较高,有利于下伏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呈塑性状态。由于盐岩的遮挡和变形,形成多种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即盐岩上部堑式背斜油气藏、盐岩侧向封堵油气藏、盐下背斜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由于Es3段盐岩的沉积中心的不断转移使得Es34,Es33,Es32的盐层之下都有盐岩相变的砂岩而成为较佳的储盖组合,从而造成中央隆起带盐下油气异常富集。同时,虽然沙河街组一段(Es1)的盐岩较薄,但其分布范围大,对其下部沙河街组二段(Es2)的油气富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经分析,本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为文留东部Es34盐下深层地垒带、文东Es32盐间文93扇体、东部前梨园洼陷及西部海通集洼陷。  相似文献   

14.
针对真武油田开发后期面临的剩余油富集区高度分散、老井套损严重、原注采井网破坏严重、产量递减快的现状,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重点认识了内部低级序小断层和隔夹层的分布、数值模拟结合饱和度监测认识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实施特殊结构井、局部加密调整、注采井网重组、改变液流方向、调整注采结构、滚动扩边等综合治理措施,是改善真武油田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中生代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资料,对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的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埕岛地区三叠纪以挤压变形为特征,变形的构造线方向为北西一北北西向,发育了北西向背斜和北北西向逆断层,埕北20断层在此时期是典型的逆冲断层;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以伸展变形为特征,发育了受北北西向断层控制的断陷,在断陷内发育了巨厚的中生界,埕北20断层此时为研究区主要正断层,同时还受走滑作用的影响,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层错断了北北西向的埕北20断层;晚白垩世受挤压应力的影响发生变形,早期正断层发生正反转,断层上盘发育了与断层形态有关的褶皱。图8参8  相似文献   

16.
东辛油田营8断块区精细构造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挖掘老区潜力、提高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的采收率,通过对营8断块区断裂系统和构造的精细描述解释,结合地质研究和开发动态资料,确定了断裂系统特别是断块内部低级序断层的分级标志,落实了5条Ⅳ级断层、14条Ⅴ级断层,精细的构造解释解决了生产中的注采井油水关系矛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系统形成机制,从而为确定剩余油分布、部署开发调整方案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复杂断块老油田,应用三维地震资料,采取井震结合的方法,落实老油田对渗流场和剩余油具有控制作用的低级序小断层发育状况,深化曲流河废弃河与点砂坝配置模式以及辫状河心滩坝发育模式研究,精细表征曲流河点坝内部侧积层或辫状河心滩坝落淤层发育规模,为剩余油分布研究和深度开发方案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现场应用取得突出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以缝洞油藏特征为基础,运用油藏精细刻画、测井、生产动态特征及差异连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8大类13亚类剩余油分布类型,明确了8亚类属于油藏类型决定的特有型,5亚类是由缝洞发育特征决定的共有型。针对不同剩余油类型提出了适合的矿场开发对策:采用注气方式动用阁楼型剩余油;部署直井动用分支暗河、深部暗河、交错断裂分段型、平行断裂型及T56-T74断裂型剩余油;采取侧钻方式开发低幅小残丘、沟谷两翼型、T74内幕断裂及U型剩余油;采取排水采油、选择性堵水、关井压锥及酸压方式动用高渗通道内的低渗区型、裂缝窜进封挡型及不同部位充填型剩余油。不同岩溶缝洞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开发对策在塔河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相似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精细地质描述方法,根据丰富的密井网测井资料,借鉴古代河流砂体露头和现代河流沉积经验,对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油田西部、河流相储层PⅠ2砂岩组,进行精细对比、精细描述、模式预测等.表明PⅠ2砂岩组的PⅠ23沉积单元为远源低弯度砂质辫状河沉积.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对结论进行了进一步证实.成果不仅解决了PⅠ2砂岩组沉积单元精细划分与对比问题、澄清PⅠ23砂体成因类型上的认识,而且确认了大庆长垣萨、葡、高油层中、相对规模最大的砂质辫状河沉积.结果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对挖潜剩余油、改善开发效果,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在低级序断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级序断层具有延伸短、断距小的特点,加之复杂断块的断裂系统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信噪比低,因此利用常规地震资料对低级序断层进行识别和组合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研究主要是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对低级序断层的识别进行讨论。通过在复杂断块X15断块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可以对复杂断块的低级序断层进行正确识别,从而为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开发地质人员的问题,为剩余油富集和分布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料,为开发上的完善注采系统、合理井网加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