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研究区原油、含油砂岩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中饱和烃和芳香烃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将该区原油划分为4 种成因类型。第1类原油低密度、低含硫量、高含蜡量、饱和烃碳数分布呈“单峰型”、植烷优势[m(Pr)/m(Ph) 为0.51~0.72) ] 、规则甾烷相对含量C29>C27>C28呈反“L”型, 反映了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特征, 成熟度高, 来源于孔二段烃源岩; 第2类原油高密度、高含硫量、低含蜡量、“单峰型”、异常高植烷含量[m(Pr) /m(Ph) <1.0]、规则甾烷C29>C27>C28呈不对称“V”型、高伽马蜡烷含量, 反映了咸水低等水生生物来源, 成熟度较低, 为沙四段烃源岩生成原油; 第3 类原油饱和烃呈“双峰型”, 规则甾烷C29>C27>C28也呈反“L”型, 反映了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陆源植物混合来源的特征, 来源于孔二段和沙四段烃源岩; 第4类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正构烷烃缺失, 为孔店组和沙四段形成的混源油或沙四段原油。该区4类原油在空间上呈规律性分布。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二叠系上石盒子组油气资源十分富集,为丰富砂岩储集层孔隙成因的认识,以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集层为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及孔渗测试等,对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成因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集层整体为低孔低渗储集层,通过对研究区储集层成岩作用定量研究,明确储集层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强度都以中等到强为主,不同取心井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压实作用为储集层孔隙破坏主要因素,胶结作用为储集层孔隙破坏的次要因素。通过分析储集层孔隙演化差异性,将研究区储集层总体上分为“先破坏,再溶蚀”和“破坏后,未溶蚀”2种类型,前者储集层物性明显较好,形成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砂岩储集层甜点段,得益于发育广泛的裂缝与凝灰质杂基溶蚀,其形成的次生孔隙保存较好;后者储集层物性较差,缺少裂缝沟通,可溶物质未发生大规模溶蚀,次生孔隙发育差。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油气勘探过程中钻遇不同规模的异常高压,超压成因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压力预测的可靠性。利用临南洼陷丰富的钻杆测试(DST)压力数据、泥浆密度和测井资料,细致分析了渗透性砂岩流体压力发育特征和超压段泥岩测井响应,依据常压和超压段声波速度、密度测井数据建立判识超压成因的有效应力-测井响应图版,综合讨论了沙河街组超压的成因机制,并预测了异常高压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临南洼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超压主要发育在3 000 m以深的沙三段(Es3)和沙四段(Es4),最高过剩压力分别为23.82 MPa和14.04 MPa;超压段泥岩测井响应表现为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的异常高声波时差、低密度和高中子孔隙度,具有典型的欠压实特征。沙河街组储层超压最主要的成因是相邻泥岩机械压实不平衡作用形成超压的传递,表现为大多数的超压数据均符合加载曲线趋势,只有深洼陷区(埋深为4 000~4 300 m)的超压呈现出卸载特征,可能存在由于富有机质泥岩深埋达到较高成熟度(Ro为0.90%~1.05%)引起的生烃增压贡献。利用平衡深度法计算的流体压力与DST压力数据吻合度高,印证了沙河街组超压主要来自泥岩不均衡压实作用的认识,沙三段过剩压力呈现围绕着洼陷中心呈环状分布,向周围的斜坡区和隆起带逐渐减小为常压。研究成果可以为临南洼陷钻前压力评估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1990 年在东河1井发现了“东河砂岩”,1993年又在草湖地区草2井找到胴甲鱼化石。经过近几年的古生物地层学的研究, 人们先后找到了石炭-泥盆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石、孢粉化石, 从而将“东河砂岩” 划归泥盆系, 被大家所接受。近期,在塔中45 井发现泥盆纪鱼类化石, 使得塔中地区“东河砂岩”划归泥盆系有了更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吐哈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具备形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煤系地层长期大量生排气态烃为形成致密砂岩气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烃源岩与储集层呈互层紧密接触有利于气源内致密砂岩成藏,致密砂岩中气体的运聚与常规气藏有明显的差异,在“活塞式”充注条件下,致密砂岩气藏的含水率明显偏高,压力也呈现出高(低)压异常。吐哈盆地南部斜坡区及北部山前冲断带地区,源岩与储集层配置条件优越,是寻找致密砂岩气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台北西部原油族群及成藏期划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是吐哈油田公司“九五”以来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块,相继发现八个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台北凹陷东西部侏罗系烃源岩的差异性分析,对台北凹陷西部原油进行了族群划分,认为台北西部原油可分成三个群组,分别对应以七克台组湖相泥岩为母源的“A”类原油,以水西沟群煤岩为母源的“C”类原油和以水西沟群煤系源岩复合成烃的“B”类原油。各类原油由于其母源成熟度和大量生排烃期的差异,导致其成藏期不同,以水西沟群煤系源岩为母源的油藏成藏期大都在晚燕山运动期,而以七克台组为母源的油藏其成藏期多在喜马拉雅运动期。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储集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塔河油田4 区奥陶系“与古风化壳有关的”、“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集层具有强烈非均质性的特点,对储集层总貌和Ⅰ、Ⅱ、Ⅲ 类储集层分别从剖面上的“层间非均质性”到平面上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属于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超深、超压、超致密、低孔渗等特点。通过研究新场地区深层油气藏泥岩欠压实特征及其与储层、盖层、油气运移聚集和分布的关系,认为: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地层存在明显的泥岩欠压实段,油气层多分布于欠压实段内;由于欠压实砂岩中的颗粒表面被烃类润湿后,抑制了降低孔隙度的成岩作用,其异常地层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砂岩的进一步压实,储层的物性相对变好,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地层在整体致密-超致密背景上发育了部分储集性能较好的储层;由于欠压实高压泥岩的压力封闭作用,须三段、须五段成为有效盖层;欠压实泥岩内由烃类产生的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及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有利于油气向欠压实段内的砂岩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9.
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钻井液漏失、井喷、井壁坍塌和油气层受污染等异常情况,主要受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以下简称“三压力”)控制,是钻井技术人员经常面临的问题。钻前建立“三压力”剖面,就可以设计出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保证油田勘探开发生产中的钻井施工安全。电缆地层测试直接获取较为精确的地层孔隙压力,利用偶极声波测井方法能预测出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建立其连续剖面。最终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三压力”成果数据库和网上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红层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沉积和成岩改造作用,原生孔隙保留机制、次生孔隙演化规律不清,制约着勘探进展。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储层特征分析基础上,开展了红层有利储层受控因素分析,总结了有利储层成因机制,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该区沙四下亚段红层沉积存在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扇三角洲-湖泊2大沉积体系;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由残留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及裂缝构成,储层物性较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在机械压实作用以及碱、酸流体的交替影响下,储集空间经历了原生孔隙保留、次生孔隙形成及储层致密化3个阶段;埋深与有利相带决定原生孔隙保存程度,有机酸、上覆地层异常高压与断裂展布决定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原生孔隙发育的有利储层类型为3 000 m以浅的冲积扇扇端储集体,分布于南部盆缘,呈裙带状展布;次生孔隙发育的有利储层类型为沙四上亚段压力系数大于1.2且沙四下亚段断裂体系发育的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储集体,分布在洼陷带,呈带状、叠合连片状展布。   相似文献   

11.
临南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的主要富烃洼陷,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洼陷内及其南北两侧的断裂构造带,临南洼陷深部沙河街组超压较发育。利用钻井、钻杆测压(DST)、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Eaton超压预测经验公式,对砂岩实测压力特征、超压测井响应、超压剖面和平面分布特征以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临南洼陷沙河街组砂岩DST实测超压深度约为3 005~4 355 m,剩余压力约为7.95~30.45 MPa,压力系数约为1.21~1.78;超压带内的泥岩和砂岩均表现为偏离正常趋势的高声波时差响应特征,并对应泥岩高电阻率异常;层位上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中、下亚段地层主要发育弱超压,局部出现中—强超压;剖面上深洼区超压带分布的深度范围约在3 000~4 500 m;平面上发育多个小的中—强超压区,超压区主要分布在深洼区和中央断裂带范围,超压顶界面深度约为2 500~3 700 m。临南洼陷古近系砂岩占比高是超压发育比较局限的主要控制因素。该凹陷超压砂岩储层主要为含油层,含烃流体充注为临南洼陷深层沙三、四段砂岩超压的主要原因;优质烃源岩埋深大,超压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约为0.5%~1.5%,处于生油阶段且不具有低密度特征,表明生油作用是烃源岩增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川东北YB地区存在多套压力系统,上三叠统—侏罗系陆相地层普遍发育超压及强超压。根据钻杆测试和测井资料,分析了YB地区现今压力特征和3口典型井泥岩超压段的测井响应特征,结果表明,YB地区陆相地层上三叠统—侏罗系压力系数分布在1.3~2.2之间,该区普遍发育超压至强超压,超压的顶界面约在3600~4 000m左右;超压段泥岩测井响应特征显示,声波时差和泥岩密度变化相对较小,泥岩电阻率变化较大,这可能与超压段古埋深与现今埋深差别较大、地层含气饱和度较高有关。采用Eaton公式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换算出的地层压力与实测结果接近。研究认为,利用实测压力校正泥岩声波测井的压力预测模型,有可能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古近系地层的超压现象十分普遍。依据超压区泥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封闭层在纵向 上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岩石学特征及封盖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超压封闭层的埋深主要 为2 400~2 800 m,在平面上表现为洼陷中心深而洼陷边缘和中央隆起带浅的特征;其岩性为一套深灰 色泥岩、灰质泥岩和砂质泥岩的组合,厚度为500~900 m,砂泥比平均值为0.092,单层泥岩的最大厚度 大于10 m。全岩矿物的X 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组成封闭层的泥质岩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 物,泥岩的成岩作用发生在伊/蒙混层矿物的迅速转化期,且对应于第一期和第二期碳酸盐的大量产出段。 超压封闭层能封闭剩余压力大于14 MPa 的超压,这与其具有较高的排替压力(平均为5.45 MPa)密切相 关,此外封闭层的厚度及成岩作用的强度也是影响其物性封盖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泥岩盖层封闭性随超压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在超压释放期封闭性降至最低点,随着泥岩的愈合,超压逐渐增大,封闭性也逐渐增强,直至超压再一次释放.经计算,东营凹陷沙三段泥岩超压在埋深904~1 713m开始形成,在埋深2 200~2 800m开始第1次释放.据此评价了沙三段泥岩盖层的封闭能力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沙三段泥岩超压形成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早期,而深部烃源岩的大量排烃期为馆陶期,超压形成期比排烃期早,因此超压泥岩能够有效地封闭烃源岩生成大量的油气;②沙三段泥岩超压在馆陶组沉积末期发生第1次释放,而后泥岩愈合,超压再次增加,目前正处于第2次超压演化过程中;③现今沙三段泥岩超压值约为8MPa,具有较强的超压封闭能力,是深层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准南地区异常地层压力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根据实测渗透层压力数据、计算的泥岩压力纵向分布、预测的不同层位异常压力分布,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部砂、泥岩地层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在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基础上,分析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凹陷内渗透层异常高压非常发育,泥岩的地层压力分布既可与砂岩的实测压力相似,也可出现小于砂岩实测压力的现象,说明砂岩中的异常压力并非全由泥岩的欠压实作用引起。通过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可以确认不同井处的超压是否主要由压实作用引起。研究区异常压力的成因主要有压实与排水不平衡、构造挤压、高流体势承压、断层对水动力的垂向贯通,在不同地区,这4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差别。概括而言,西部地区超压的成因以压实作用为主,东部则与构造挤压、断层活动导致的水动力贯通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择声波时差资料,根据等效深度法计算了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分析了该层段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胜坨地区沙四段埋深大于3 000m的地层普遍存在超压,压力系数为1.2~1.8.在平面上,胜北断层上升盘沙四段为正常压力,超压主要分布在胜北断层下降盘,并且向凹陷中心压力系数逐渐增大.胜坨地区沙四段超压对储层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超压抑制了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和已形成的次生孔隙的保存;超压形成过程中有机质演化和粘土矿物转化释放的大量有机酸和二氧化碳促进了不稳定矿物的溶解,形成了次生孔隙;由于超压作用,胜坨地区沙四段储层中普遍发育网络状、炸裂状超压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南阳凹陷廖庄组和核一段异常压力均不发育,声波速度主要受最大历史埋深影响。 选取凹陷中心和 凹陷边缘的典型井,利用廖庄组和核一段泥岩声波速度资料建立正常泥岩声波速度与深度的相关关系, 并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 结果表明: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为 400~1 000 m ;凹陷西部和南 部地层抬升量较小,向凹陷北东方向地层抬升量逐渐增大,最大可达 1 000 m 。 通过对抬升量平面分布的 分析,认为魏岗—北马庄构造带地层的大规模抬升导致了异常低压的形成,地层抬升引起的减压增容效 应和油气泵吸作用均可增大储层内油气的储存空间,形成低势区,从而促进油气在该区成藏。  相似文献   

18.
李斌  杨鹏程  蒋彦  陈现  李倩  李喆 《海洋石油》2021,41(2):11-19, 36
根据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西湖凹陷西斜坡W构造的超压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超压封存箱的分布以及超压的成因,并通过超压封存箱内烃源岩热演化、储层成岩特征以及油气运聚特征的研究,总结了超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W构造超压封存箱主要分布在平下段,厚度为200~550 m,泥岩超压在全区广泛分布,储层超压仅分布在中块和南块,压力系数最高1.5。通过测井曲线综合分析、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两种方法,结合地质背景确定W构造泥岩异常高压的成因主要为欠压实,也有生烃增压的贡献。储层超压主要是传递增压,有来自三潭深凹的远源超压传递。超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超压抑制烃源岩干酪根热降解,拓宽生油窗;超压抑制储层压实,促进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超压提供运移动力,超压封存箱内可以形成大型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车镇凹陷车西洼陷是否存在油气倒灌运移成藏这一问题,从基本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对油源对比、有效烃源岩展布特征、烃源岩与储层对接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是车西洼陷的有效烃源岩,沙四段上亚段油藏为"上生下储"型,沙三段4700m以下有效烃源岩存在油气倒灌成藏现象。源储对接关系分析表明,曹家庄断阶带以北洼陷区沙四段上亚段油藏中的原油来自上部沙三段烃源岩。油气成藏要素剖析结果表明,沙三段与沙四段上亚段"厚泥下砂"的岩性匹配关系、沙三段烃源岩超压、烃源岩与储层之间的压差以及隐蔽输导体系是油气倒灌运移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倒灌运移距离与烃源岩剩余压力具有正相关关系,烃源岩之下储层的物性条件对其含油性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