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蒸汽裂解渣油生产针状焦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从蒸汽裂解渣油生产优质石油针状焦的可能性,探讨了原料组成结构特点与热转化过程中该渣油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找到了该渣油不能直接生产针状焦的原因。提出了蒸汽裂解渣油首先经过预处理,再进行焦化反应的工艺,可以得到低热膨胀系数的针状焦。  相似文献   

2.
采用先加入絮凝剂脱灰,再经减压蒸馏切割420~500℃馏分的方法,将辽河催化裂化澄清油预处理,考察了澄清油、加入絮凝剂脱灰后的澄清油以及脱灰后再减压蒸馏所得的中间馏分这3种原料在热转化过程中中间相的转化历程,并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热转化产物。结果表明,澄清油预处理效果明显,所得中间馏分具有较低的H/C原子比(nH/nC)和适宜的组成分布,是生产针状焦的理想原料。热转化产物的光学组织结构属于各向异性发达的广域-流线型结构。  相似文献   

3.
乙烯装置渣油综合利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优质焦和碳纤维沥青生产技术组合工艺,研究了从乙烯渣油生产碳素产品,如针状焦和碳纤维沥青的可能性。探讨了原料组成结构特点与热转化过程中乙烯装置渣油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乙烯渣油不能直接生产针状焦的原因。提出了乙烯渣油首先经预处理过程,再进行焦化反应,可以得到低热膨胀系数的针焦。预处理过程得到的重质组分是碳纤维沥青。  相似文献   

4.
石油针状焦生产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依据中间相理论,通过从实验室热转化筛选原料、中型模拟工艺条件试验、工业放大,到建成生产装置等几个环节的研究过程,证明RIPP开发的石油针状焦生产技术是成熟的,焦炭质量的测试方法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扩大针状焦的原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对生产针状焦原料的要求,概述了目前炼油厂可作为针状焦原料的几种高芳烃含量重油(包括热裂化渣油、催化裂化澄清油、裂解制乙烯渣油、润滑油溶剂精制抽出油等)的性质及中型延迟焦化试验。结果证明,用这几种重油和它们的混合物可以生产出低热膨胀系数的针状焦,并提出了一个生产普通焦和针状焦的联合延迟焦化流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及偏光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催化裂化油浆富芳烃馏分单独炭化及其与乙烯焦油共炭化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原料的组成对炭化行为有决定性影响,只有调制出合适的原料,才能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易于有序堆积的片状芳核结构,进而生成无缺陷的晶体结构。乙烯焦油和催化裂化油浆富芳烃馏分混合,可起到共炭化的协同效应。催化裂化油浆富芳烃馏分与乙烯焦油以质量比1∶1混合,在3.5MPa、400~420℃下炭化17~20h,可得到广域流线型结构的中间相沥青,进而可制备出针状焦。  相似文献   

7.
根据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原料油(简称大庆原料油)现状和国内市场对石油针状焦需求等情况,通过与同行业原料油特性的比较,探讨以催化裂化(FCC)澄清油、润滑油糠醛精制抽出油为原料生产针状石油焦的可能性。建议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生产针状石油焦。  相似文献   

8.
《石油化工》2012,(3):312+318+324+329+353+363+369+371
<正>一种乙烯焦油的加氢方法该专利涉及一种乙烯焦油的加氢方法。该方法选择适宜切割点将乙烯焦油分馏成轻、重馏分,轻馏分依次经过加氢保护催化剂、加氢精制催化剂、加氢脱残炭催化剂和加氢裂化催化剂,反应得到的加氢裂化生成油部分循环与乙烯焦油轻馏分混合去加氢反应区,剩余部分经分离得到汽油和柴油馏分。重馏分优选依次经加氢保护催化剂、加氢脱残炭催化剂和加氢转化催化剂,经分离得到汽油和柴油馏分。该方法根据乙烯焦油轻馏分和重馏分的组成特  相似文献   

9.
会议消息     
会议消息催化裂化澄清油生产针状焦技术通过鉴定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发展部主持的管输油馏分油催化裂化澄清油(FCCIX))生产石油针状焦技术工业应用鉴定会于1993年12月25日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召开。石化总公司发展部、生产部、计划部,北京石油设计院,...  相似文献   

10.
采用n-d-M法、E-d-M法及四组分分析法,对现有延迟焦化原料(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油浆)及乙烯焦油进行了组成与性质分析,并通过测定原料油的电导率及热失重(包括TGA和DTA)分析,研究了乙烯焦油对延迟焦化原料胶体稳定性及热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延迟焦化原料中掺炼乙烯焦油会导致原料中的饱和分含量降低、芳香分含量增加。在35 ℃条件下,延迟焦化原料的胶体稳定性参数随着乙烯焦油掺炼比的增加而增大,胶体稳定性在一定范围会得到改善。此外,乙烯焦油的掺入,会导致焦炭产量增加及生焦反应趋势提前,且产物中各馏分油收率会出现明显变化。说明乙烯焦油掺入后的热解过程及热解产物间并不是单纯的加和,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以脱除焦粉后的克拉玛依焦化循环油为原料,在不同温度、压力下制备针状焦,并对针状焦的光学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脱除焦粉后的焦化循环油在480℃、0.5 MPa下能得到大片和纤维结构含量高的广域-流线型结构的针状焦;而在其他温度条件下,得到的针状焦结构较差。针状焦是一种优质焦,区别于普通焦,其具有硫含量低、灰分低、挥发分低、热膨胀系数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以大庆常三线油、常四线油为原料,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烃汽相氧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以提高氧化产物中的氧化物含量、酸值和皂化值。分析表明,常三线油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50℃,氧烃摩尔比2.20,水烃摩尔比19;常四线油的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325℃,氧烃摩尔比2.20,水烃摩尔比可在试验范围内任意变动。试验还探索了加催化剂对氧化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有助于提高氧化物含量、酸值和皂化值。  相似文献   

13.
对C4馏份在镍系催化剂上加氢生产乙烯裂解料,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和氢油比对烯烃饱和的影响规律,找出了C4馏份加氢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工业装置设计、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催化裂化澄清油为原料生产针状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状焦的生产日趋重要。以鲁宁管输油的催化裂化澄清油为原料在普焦装置上生产针状焦在全国尚属首次。笔者以1991年4月我厂焦化装置五塔针焦的试生产,阐述了其原料选择及生产工艺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改变反应条件对馏分及尾油中碱氮、总氮含量影响不大;同一反应条件下,碱性氮和总氮含量都随馏分变重而增加,总氮含量的增加明显高于碱性氮;产物中的碱性氮和总氮主要集中在蜡油和尾油中;热转化汽油和柴油中的碱性氮占馏分氮的质量分数较大,尾油中约为1/3。碱性氮和氮在热转化过程中向产物的转移无明显的选择性;含氮化合物比烃类难以裂化。  相似文献   

16.
以管输蜡油为原料,考察了重油催化裂解条件下反应温度、剂油质量比、质量空速和水油质量比等不同操作条件对产物分布、低碳烯烃和轻质芳烃收率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60 ℃,剂油质量比6,质量空速2 h-1,水油质量比10。对比了大庆蜡油和管输蜡油在相同操作条件下发生裂化反应时低碳烯烃和轻质芳烃的收率,得出随着反应深度的加大,石蜡基原料的轻质芳烃收率增长速率更快,大剂油比条件下生产的轻质芳烃甚至更多, 可以兼顾多产低碳烯烃和轻质芳烃。讨论了催化裂化反应中轻质芳烃的生成与转化途径,当转化深度较小时,轻质芳烃的来源以芳烃迁移反应为主,随着转化深度的增大,烯烃环化脱氢生成轻质芳烃的速率逐渐超过芳烃迁移反应。  相似文献   

17.
渣油中硫和硫类型分布对热转化产物中硫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热转化反应条件对胜利和孤岛渣油热转化产品中硫分布的影响。在研究原料中硫、硫醚硫、噻酚硫分布和残分布的基础上,探讨了原料硫分布与热转化产品中硫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乙烯裂解装置所副产乙烯焦油的基本性质和组成,开发出一种新的乙烯焦油中萘系芳烃的预富集技术。筛选、复配一种高选择性复合萃取剂R,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对乙烯焦油原料中高附加值双环萘系芳烃组分(萘、α-甲基萘、β-甲基萘)的高效预富集。最佳萃取条件下抽出油收率为55.46%,萘、β-甲基萘、α-甲基萘的萃取回收率分别为96%、93%、91%。与乙烯焦油原料直接精馏切割相比,抽出油后续采用精馏切割工艺,原料处理量大幅减少。且萃取后脱除了易聚合、结垢的活性组分,设备不易因结垢而堵塞,装置运行周期延长。另外,萃取使得油料轻质化,精馏操作单元苛刻度减小,且后期精馏时各组分分离难度降低,产品质量提高。   相似文献   

19.
减压渣油及其组分热转化前后平均结构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胜利减压渣油、孤岛减压渣油、大庆减压渣油为原料,在高压釜中进行热转化反应。反应温度为405 ℃,反应时间为1 h。将渣油及热转化残渣油分离成6个组分,对渣油及其组分的平均结构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热转化后残渣油六组分中的戊烷沥青质组分(n-C5At)的含量比原料减压渣油六组分中的戊烷沥青质组分含量明显增加,其他组分(F1~F5)的含量均比原料减压渣油中相应组分的含量有所降低。热转化残渣油中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H/C摩尔比及总碳原子数均比原料渣油中相应的组分降低。而热转化后残渣油各组分的缩合指数和芳碳率比原料渣油中的要高。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典型煤焦油(取自山西保德,下称BD)及新疆塔河减压渣油(VR)中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性能差异。以热重分析方法模拟了2种正庚烷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发现BD正庚烷沥青质更易转化,250 ℃以上就有明显失重,VR正庚烷沥青质在400 ℃以上才会发生明显的热裂化反应。在催化临氢热转化过程中,BD正戊烷沥青质中的正庚烷沥青质同样更易发生转化,而且相同条件下反应体系中焦炭生成率更低;反应温度340 ℃时BD正庚烷沥青质转化率为98.87%,而360 ℃时VR正庚烷沥青质的转化率仅为35.33%;反应后产物中BD正庚烷沥青质氢碳比升高,芳香度降低,发生了明显的加氢反应,VR正庚烷沥青质则以脱烷基侧链反应为主。根据煤焦油沥青质反应的规律和原料性质,提出了以“最大化脱除中低温煤焦油中金属杂质,兼顾沥青质转化”为目的的中低温煤焦油浆态床加氢新思路,在高压釜小试条件下表现出了良好的原料适用性,值得进一步放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