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气藏成藏时间的确定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进行盆地地质综合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能够得出油气藏形成的绝对年龄.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次应用该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榆林、神木三个地区的主力产气层的成藏年代及运移时间进行了分析.为定量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时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认为苏里格地区石盒子组油气藏的成藏时间应该在中侏罗世之后,其上部地层通过其运移成藏的时间也应该在此之后.  相似文献   

2.
常用的油气成藏时期大致可分为三类五种:一类是根据油气成藏要素分析法,包括圈9闭形成期和烃源岩排烃期;第二类是利用储层成岩矿物分析法,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第三类是油气藏饱和压力分析法。单一方法有各自的基本原理和优点,同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通过冷湖五号构造油气成藏时期分析表明,将各种方法综合应用,并将研究结果纳入到油气成藏事件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去伪存真,能够获得较为可信的油气成藏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部侏罗系油气成藏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西北部侏罗系油气田有56个,分布在7个侏罗系坳陷之中。根据与侏罗系有关的油气藏的烃源岩与储集层匹配的关系,可将油气藏分为自生自储、自生它储和它生自储三种类型。指出自生自储型的油气藏规律,在平面上分布于成熟的有效烃源岩范围内;纵向上分布于区域性优质盖层之下。侏罗系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运移通道主要是断层。油气在成藏后普遍发生过三次运移,使其在更新的层位中形成次生油气藏。侏罗系油气具有多次成藏期,主要成藏期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早第三纪渐新世,最晚可跨到晚第三纪中新世。利用自生矿物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吐哈盆地12个油田,准噶尔盆地2个油田,民和盆地2个井点的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4.
东海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成岩矿物伊利石测年数据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油气运移及成藏的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央背斜带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为3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中中新世、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至第四纪。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自北向南分别为23.5~26.5 Ma、18.31~21.86 Ma、12.58~13.63 Ma,表明北部油气成藏时间早于中南部。综合分析认为中央背斜带发生过早、中、晚3期油气运移和聚集活动,以晚期最为重要,其幕式特征明显。成藏期总体时间长,多期成烃、多次充注,同期不同源是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成藏过程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成藏过程涉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过程,在确定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单元时,必须包含可能供给油气藏的所有油气,依据油气势能理论,提出以流体势能的高值面为边界的聚油系统为成藏过程研究单元,综合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油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成藏年代学研究的传统方法,阐明了大庆油田油藏的成藏过程,大庆油田成藏动力学系统内主要烃源岩在77.4Ma进入生油门限,73-65Ma为生油高峰期,大庆油田北部的背斜构造油藏成藏年代在65-40Ma,南部岩性与构造联合控制的油藏成藏年代为77.4-73Ma。  相似文献   

6.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期次及成藏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成岩矿物伊利石测年数据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及成藏的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中央背斜带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为3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中中新世、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第四纪。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自北向南分别为23.5~26.5,18.31~21.86,12.58~13.63 Ma,表明北部油气成藏时间早于中部和南部。综合分析认为中央背斜带发生过早、中、晚3期油气运移和聚集活动,以晚期最为重要,其幕式特征明显。成藏期总体时间长,多期成烃,多次充注,同期不同源,是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台北凹陷三叠系鄯深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鄯深三叠系油气藏成藏后的变化较大。对烃类包裹体,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油砂荧光薄片等微观信息与烃源岩的热演化、储盖组合条件的形成,圈闭的形成与演化,油气运移时期等要素的宏观匹配关系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确定该油气藏的成藏早期是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沉积早期,充注正常成熟度油气;主要成藏期是上侏罗统齐古组沉积早期,充注较高成熟度油气;主要改造期是个侏罗统齐古组沉积期至喀拉扎组沉积早期,再次充注高成熟度的以气为主的烃类。  相似文献   

8.
岩性油气藏是东营凹陷的重要勘探领域,按照油气来源划分为两种类型,自源型岩性油气藏和他源型岩性油气藏,两类岩性油气藏的运聚模式特点明显不同,自源型岩性油气藏成藏的运聚模式具有"近邻排放,自生自储"的特点,烃源岩包裹砂岩储集体,油气直接排注,在砂岩储集体中富集成藏;他源型岩性油气藏成藏的运聚模式具有"远程运移,异源成藏"的特点,下伏层系的油源,通过深切断层和隐蔽输导体系组成的复杂油气运移通道,进入砂岩储集体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成藏过程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成藏过程涉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过程,在确定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单元时,必须包含可能供给油气藏的所有油气。依据油气势能理论,提出以流体势能的高值面为边界的聚油系统为成藏过程研究单元,综合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油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成藏年代学研究的传统方法,阐明了大庆油田油藏的成藏过程。大庆油田成藏动力学系统内主要烃源岩在77.4Ma进入生油门限,73~65Ma为生油高峰期。大庆油田北部的背斜构造油藏成藏年代在65~40Ma,南部岩性与构造联合控制的油藏成藏年代为77.4~73Ma。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相层系油气成藏年代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相叠合盆地存在多期构造运动、多期生排烃、多期成藏以及后期调整改造等特点,使得确定油气成烃成藏年代极其困难,因此基于我国典型海相复杂油气藏的成藏理论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需求,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海相层系油气藏成藏年代学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分析、稀有气体氦氩同位素方法、矿物(U-Th)/He定年分析和自生伊利石K(Ar)-Ar定年等成藏定年的基础和研究进展,并对每种定年手段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在对我国海相层系油气成藏年代研究时,不能单凭某一种定年方法来判断,而应综合利用不同定年技术方法,同时要结合传统地质学分析方法来综合判断油气充注与成藏时间的思路,希翼推动海相油气成藏定年的发展,并为海相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完善拓展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在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两次成藏期:晚白垩世(107.8~67.8Ma)和始新世后(51.3~34.8Ma)。平面上各构造成藏期不尽相同,北部凹陷由南往北油气成藏时间依次变晚,宝南和宝中区块油藏形成于晚白垩世,油气来自晚燕山期的产物。宝北区块油藏形成于渐新世,油气来自于宝中区块原生油气藏的调整及喜山期的二次成烃。南部凹陷成藏期为晚白垩世晚期。纵向上同一构造带内,K-Ar年龄随埋深减小而变小,反映油气自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逐渐充注运移和调整。  相似文献   

12.
确定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研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油气勘探实践揭示出常用成藏期研究结果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较全面地分析了诸如流体包裹体分析、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等新技术应用于成藏期确定时,在前提假设、方法原理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失误或不足。从构造控矿角度,分析了地震与含油气系统的必然联系,指出断褶构造运动是包含油气在内的地层流体运移的主要动因,指出发生在烃源岩供油气阶段的断褶构造活动期,才是烃源岩得以大规模排烃和油气运聚成藏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深化邵家地区北部断阶带沙四段灰岩油气成藏研究,明确下步勘探方向,以石油地质理论和油气成藏差异性理论为指导,结合油气藏分布特征,在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沙四段灰岩油气藏的输导体系及油气成藏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邵家地区北部断阶带沙四段灰岩油气藏发育4种油气输导体系,分别为断层上、下两盘烃源岩与储层对接初次运移侧向输导体系,上覆中—高成熟度烃源岩初次运移纵向输导体系,深大断裂二次运移纵向输导体系以及不整合面二次运移侧向输导体系。在这4种油气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下,研究区发育3种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油气纵向运移构造成藏模式、油气侧向短距离运移岩性成藏模式和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差异聚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刘庄地区沙一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通过对工区内储层和构造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剖了沙一段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成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工区油气聚集成藏的四种控制因素:构造发育史及构造格局控制着油气富集区的分布、II级和III级断层控制油气的运移、构造位置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总结了沙一段主要油气聚集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即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正向地垒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和断节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张有瑜  罗修泉 《石油学报》2012,33(5):748-757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油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测定与研究。哈6井石炭系角砾岩段自生伊利石K-Ar年龄为86 Ma,相当于晚白垩世,表明为燕山晚期成藏;志留系沥青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年龄为125 Ma,相当于早白垩世晚期,表明为燕山中晚期成藏。石炭系、志留系砂岩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储层,广泛分布于塔中隆起、北部坳陷和塔北隆起,已知的自生伊利石年龄范围分别是:石炭系东河砂岩为231~285 Ma,志留系沥青砂岩为204~383 Ma。与塔里木盆地其他地区相比,本次研究的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明显偏小,表明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油气藏的成藏期明显偏晚,对其勘探意义应该开展深入研究。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自生伊利石的Ar-Ar年龄分别为148~159 Ma和189~195 Ma,与其K-Ar年龄相比明显偏老,可能不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更不能反映油气注入事件和代表成藏期,快中子照射过程中的 39Ar 反冲丢失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富集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油气藏是否处于有利烃源岩范围内,油气藏所处古地貌背景,油气运移方式及距离等因素,把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藏划分为内,中,外3个环状含油带。阐述了区内中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中浅层油气藏的两种成藏模式。一期成藏+幕式成藏模式是内,中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而阶梯式运移成藏模式则是外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本区中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中隆和斜坡带。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确定与成藏组合划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不仅需要确定成藏期次,而且还要结合垂向封隔层的分布,将不同成藏期的油气藏从垂向上划分为不同的成藏组合,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成藏过程和描述油气空间分布。以准噶尔盆地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例,基于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包裹体光性特征与均一温度分析、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该油气系统共有4个主要的成藏期(P2—3、T3J、2—K1和N)。在此基础上,结合垂向封隔层(T3b、J1s1、K1tg泥岩)的分布,划分出C—T3、T3—J1J、2—K1和K—N等4个成藏组合,不同的成藏组合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勘探意义。图4表1参18  相似文献   

18.
据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藏成藏年代的测定,并与孔雀河地区进行对比.塔中隆起及孔雀河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383.45~203.96 Ma,表明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边部的乔1井、孔雀1井及龙口1井、英南2井相对较早(383.45~271.20 Ma),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中心的塔中37井、塔中67井、塔中12井及塔中32井相对较晚(203.96~235.17 Ma),主要为晚海西期成藏,部分井如塔中23井、塔中30井相对较早(293.54和296.31 Ma),为早海西期成藏.自生伊利石年龄与沥青砂岩厚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古构造格局可能是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之一,位于沉降中心及其周围的古油藏如乔1井、孔雀1井成藏较早.测年结果不仅与油气系统等常规油气成藏史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还进一步反映了油藏形成时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喜马拉雅运动与松辽盆地北部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松辽盆地历经燕山运动、喜山运动两期重要的构造运动。燕山期构造运动褶皱强烈,是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大型构造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尽管在松辽盆地内部表现较弱,但对盆地北部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依然具有调整、改造作用。岩石矿物有机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结果,反映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发生过两期排烃过程,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经历了3期油气注入。自生伊利石的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两侧的齐家-古龙及三肇凹陷周边地区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成藏时间在51~35Ma,是喜山运动期间,松辽盆地北部早期的油气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改造形成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20.
断裂—岩性体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何登发 《石油学报》2007,28(2):22-28,34
断裂是形成油气藏的一个主要因素,冲积扇、扇三角洲、生物礁、生物滩等岩性体是油气藏的主要储集体。断裂与岩性体相联合,将形成断裂—岩性体油气藏。以准噶尔盆地为例,断裂和岩性体构成了圈闭要素,形成了准噶尔盆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参与了岩性体的成藏过程,断裂活动特点决定了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特点。断裂组合样式影响了油气运移、聚集、分布与含油气丰度,断裂活动期次影响了油气运移、聚集的时期与油气成藏模式。准噶尔盆地腹部的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提供了形成地层、断裂—岩性圈闭的条件,其两翼,尤其是东南翼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