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研究以羊栖菜为原料,分析了热水提取、超声辅助水提法、脉冲电场辅助水提法和纤维素酶辅助水提法4种提取方法所得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益生活性。首先对4个多糖的得率、分子量、单糖组成和流变特性进行了测定,然后将4个多糖分别添加到乳杆菌发酵培养基中替代葡萄糖作为碳源进行体外发酵,以评价其促进乳杆菌增殖活性的能力。结果表明,纤维素酶辅助水提取(E-SFP)所得多糖的得率最高,为14.02%,其次分别为超声辅助水提取U-SFP(12.57%)、脉冲辅助水提取P-SFP(10.38%)、热水提取H-SFP(7.07%);4个多糖的平均分子量在200~245ku之间,主要由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木糖组成,岩藻糖和半乳糖是主要成分,其中E-SFP的单糖组成中葡萄糖的含量较其它3个多糖的高,达到了19.57%;4个多糖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且表观粘度与分子量呈正相关;与空白组比较,4个多糖都能一定程度促进乳杆菌的增殖,其中E-SFP的促增殖作用显著高于其它3个多糖(p0.05)(发酵48 h,OD600值达到0.50)。综合比较发现,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水提取所得羊栖菜多糖的得率最高,对乳杆菌的增殖活性最佳,本研究结果可为羊栖菜多糖的制备及其益生活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级醇沉香菇多糖的益生活性差异。方法 本文采用20%、50%和80%乙醇对香菇多糖进行分级醇沉,并研究了分级醇沉香菇多糖对植物乳杆菌的增殖作用和体外耐受模拟胃肠液性能。结果 在发酵48 h时,以80%醇沉香菇多糖为碳源时,植物乳杆菌活菌数可达到9.62 log CFU/mL;50%醇沉(9.21 log CF U/mL)、20%醇沉(9.07 log CFU/mL)和菊粉组(8.67 log CFU/mL)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葡萄糖组的活菌数(8.35 log CFU/mL,P<0.05)。发酵液pH值表明,在发酵48 h时,80%醇沉香菇多糖组的pH降低至3.23,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外模拟胃肠液结果表明,以80%醇沉香菇多糖为碳源培养120 min时,植物乳杆菌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63.37%和96.37%,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菊粉组(P<0.05)。结论 以80%醇沉香菇多糖为碳源可以促进植物乳杆菌的增殖,并提高植物乳杆菌在模拟胃肠液环境中的存活率,具有一定的益生元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龙眼多糖和燕麦多糖的益生活性与结构差异,分析其构效关系,为以龙眼和燕麦为原料开发健康食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龙眼干、燕麦麦麸为原料,采用热水浸提Sevag脱蛋白方法得到龙眼多糖和燕麦多糖,分别以2种多糖为碳源,加入无碳源的MRS培养基,测定活菌数、pH值变化,比较两者的益生效果;分别测定2种多糖的总糖、糖醛酸、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分子质量,GC/MS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单糖组成,HPLC-FLD法测定氨基酸组成,扫描电镜观察表观形貌,流变仪测定流变性,解析2种多糖益生活性差异的结构基础。结果:龙眼多糖和燕麦多糖作为唯一碳源,均能促进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增殖、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增殖,然而两者的促增殖作用明显不同;龙眼多糖对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亚种的促增殖作用显著优于菊粉(P<0.05),对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的增殖作用与菊粉相似;燕麦多糖对干酪乳杆菌的增殖作用与菊粉相似,对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亚种和粪肠球菌的增殖作用略高于空白组。其理化性质、结构特征测定结果是:龙眼多糖和燕麦多糖的总糖含量分别为61.2%,68.3%,糖醛酸含量分别为10.1%,5.9%,还原糖含量16.0%,5.4%,蛋白质含量2.2%,2.9%。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龙眼多糖分子质量(Mw)为6.38×106 u,燕麦多糖分子质量(Mw)分为2部分5.42×103 u和2.45×106 u。龙眼多糖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燕麦多糖的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2种多糖的水解氨基酸总量和组成差异不大。扫面电镜结果表明:2种多糖均呈无规则片状,龙眼多糖表面光滑排列较紧密,燕麦多糖表面粗糙排列松散。此外,2种多糖溶液的黏度具有质量分数依赖性,黏度均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燕麦多糖溶液的黏度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结论:与燕麦多糖相比,龙眼多糖因单糖组成复杂、黏度低等结构特点,促益生菌增殖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藜麦为固体培养基,利用香菇菌丝体将其发酵,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探讨碳源、氮源、碳氮源添加比例、时间等因素对发酵产物中粗多糖含量的影响,测定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产物中粗多糖抗氧化活性。最终得出以粗多糖为目标产物的最适发酵条件为: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牛肉膏,碳氮源添加比例5:1,发酵时间15 d;在此条件下,香菇与藜麦的发酵产物中粗多糖含量达(58.89±1.33)mg/g,较未发酵藜麦提升了31倍;且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清除效果,当粗多糖浓度为20 mg/mL时,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达到最高,分别为76.57%与60.16%。利用香菇菌丝体发酵藜麦后,能够大大提升藜麦培养基中多糖的含量,且发酵后的粗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为发酵产物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可行性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灵芝发酵麸皮粗多糖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对比分析了灵芝发酵前后麸皮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组分,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初探灵芝发酵麸皮粗多糖的结构。结果表明:灵芝发酵麸皮粗多糖(GWBP)在4.0 g/L浓度下的DPPH、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分别为91.37%、95.74%和0.92,显著高于未发酵麸皮粗多糖(WBP)(P<0.05)。GWBP组分中黄酮、多酚、蛋白含量分别为5.41、12.74和206.41 mg/g,显著高于WBP(P<0.05)。GWBP是一种吡喃糖,主要由葡萄糖、木糖和核糖等组成,分子量为4.172×103 Da。灵芝液态发酵可以提高麸皮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改变粗多糖的组成成分。本研究为灵芝发酵麸皮粗多糖天然抗氧化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胡萝卜发酵制品的品质,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为发酵菌株,探讨添加红枣汁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胡萝卜(37 ℃发酵7 d)过程中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未添加红枣汁发酵的胡萝卜相比,红枣汁发酵组的抗坏血酸和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升高,在发酵7 d后分别升高了8.48 mg/100 g(P<0.01)和1.29 mg/100 g(P<0.05)。红枣汁发酵组的总酚、总酸含量和活菌数显著高于对照和未添加红枣汁组(P<0.01)。红枣汁发酵组的多糖和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但与对照和未添加红枣汁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3组胡萝卜的质构特性、色差值和pH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显示,添加红枣汁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胡萝卜的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氯仿-正丁醇法(Sevage法)、大孔树脂吸附及DEAE纤维柱法,优选黑菊芋多糖提取工艺;以红外光谱对多糖进行表征;并对黑菊芋多糖的组成进行分析;通过乳杆菌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黑菊芋多糖体外益生活性。结果表明:较优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80℃、超声时间60 min、料液比1∶15(g/mL)。黑菊芋多糖组成以果糖、葡萄糖、蔗糖和低聚果糖为主,含量分别为11.81、1.86、9.51、15.77 g/100 g。黑菊芋多糖分子中含有糖环结构和β-吡喃糖苷键。去除单糖的黑菊芋多糖对植物乳杆菌菌株ZL9和干酪乳杆菌菌株GL6的益生指数(prebiotic index,PI)值均在0.80以上。黑菊芋多糖可有效促进植物乳杆菌菌株ZL9和干酪乳杆菌菌株GL6的增殖,具有较好的体外益生活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玉米芯作为部分替代碳源及载体固定化米根霉R-1发酵L-乳酸的工艺条件,考察玉米芯作为替代碳源的利用率及作为载体的添加比例和最佳粉碎粒度。研究表明:米根霉R-1以玉米芯为碳源,其利用率达14.9%;玉米芯作为部分替代碳源与葡萄糖混合发酵时最佳比例为1:4,此比例下葡萄糖对L-乳酸的转化率高达82.5%,较纯葡萄糖发酵提高了14.6%;玉米芯载体的最佳粉碎粒度为40目,此条件下米根霉R-1发酵混合碳源产酸达到34.68g/L,并形成直径为0.5~1.0mm具有连续发酵能力的固定化菌丝球,连续发酵6批,葡萄糖对L-乳酸的平均转化率为83.1%。由此得出,玉米芯可以作为良好的载体及原料直接发酵产L-乳酸。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云南昆明石林地区的桑木耳为原料,优化了桑木耳多糖水提工艺,并对多糖的益生活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获得了优化的桑木耳多糖水提工艺为:在料液比1:108(m/V),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3.5 h时,单次提取率达6.96%,经10次重复提取,多糖总得率高达34.18%。经凝胶色谱柱测定桑木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2.09×107 u。采用离子色谱对桑木耳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单糖组分为葡萄糖,木糖和甘露糖,摩尔质量比为1.18:0.65:2.88。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该多糖含有β型吡喃糖苷键。益生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桑木耳多糖可有效促进两歧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的增殖,并具有良好的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桑木耳多糖浓度为10 mg/m L时,对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8.93%和71.28%。  相似文献   

10.
董玉玮  周洁  苗敬芝  李文  胡传银 《食品科学》2019,40(10):149-156
为提升牛蒡废弃物的利用价值,以低品质牛蒡作为营养基质,精选优良灵芝菌种作为发酵菌株,研究牛蒡固体发酵灵芝产多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装瓶量、粉碎程度、液固比等工艺条件;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牛蒡固体发酵灵芝菌丝中多糖,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总多糖含量;多糖经脱蛋白、透析和脱色后,经红外光谱分析多糖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单糖组成;体外实验检测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trinitrophenylhydrazine,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液固比0.4 mL/g 、装瓶量0.2 g/mL、粉碎程度过6 目筛,在此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多糖含量为24.85 mg/g;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所获得的菌丝多糖具有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单糖组成为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等,其中甘露糖含量最高,是葡萄糖的7.6 倍;抗氧化性检测表明随着牛蒡固体发酵灵芝菌丝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其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逐渐增强,且清除率均大于70%,说明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以小麦秸秆和玉米面为底物,对照组不添加其他物质,试验组1同时添加2.0‰复合益生菌和5%的纤维素酶,试验组2只添加2.0‰复合益生菌,将其于32 ℃固体发酵72 h。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和纤维素酶联合发酵小麦秸秆具有酸香味、松散不黏手且呈淡黄色;固体发酵72 h后pH值最低(3.89),霉菌活菌数低于对照2.27个数量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未检出;与未发酵小麦秸秆相比,菌酶联合发酵小麦秸秆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别降低22.16%、16.42%、14.90%和57.48%,乳酸含量提高了5.07倍。在该试验条件下,该菌酶复合制剂发酵小麦秸秆可显著提高其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为黄贮小麦秸秆添加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芯为载体吸附酵母细胞,再以聚乙烯醇(PVA)进行包埋,于三角瓶中分批发酵。分析了在不同PVA浓度、硼酸浓度、玉米芯大小条件下固定化酵母颗粒的机械强度、传质性能和发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H6.4、PVA浓度为12%、玉米芯为4mm、硼酸浓度为4.5%时,固定化酵母发酵速度较快,产乙醇量较多,机械强度高,稳定性好,为最适宜的酵母细胞固定化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粗壮脉纹孢菌发酵前后豆渣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粗壮脉纹孢菌发酵,经过水提醇沉、酶-Sevag法脱蛋白制备多糖,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红外光谱、气质等技术对发酵前后多糖结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豆渣粗多糖含量增加了8.19倍,发酵后豆渣中总糖含量、蛋白质、总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有升高;扫描电镜观察发酵后豆渣多糖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X-射线衍射检测到发酵破坏了多糖的晶体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表明两种糖都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发酵后多糖的吸收带强度更大;单糖组成分析发现发酵后葡萄糖(Glc)含量最高,且各单糖组成在发酵后重新分布;热重分析表明,发酵后豆渣多糖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研究表明发酵后豆渣组成成分含量得到提高,多糖的微观结构得到了改善,具有作为优质膳食纤维的潜力,可为今后研究发酵豆渣多糖的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升  沈城  徐建雄 《食品科技》2021,(3):147-154
为探究发酵对金针菇菇根多糖提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首先将金针菇菇根进行固态厌氧发酵,然后分别提取普通菇根和发酵菇根的多糖,研究pH值、超高压压力和超高压时间对得率的影响,并用响应面法优化,最后分析2种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发酵使金针菇菇根多糖提取得率提高9.13%;相比普通菇根多糖,发酵菇根多糖呈板状,分子聚集作用增强,单糖组成比例改变,其中甘露糖比例显著升高;等浓度下发酵菇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普通菇根多糖,浓度越高差异越大。因此,发酵可以提高金针菇菇根多糖的提取得率,并通过改变多糖的结构和单糖组成比例增强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制备粘度低、溶解性高、生物利用度高的刺麒麟菜硫酸多糖,利用发酵食品中常见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发酵刺麒麟菜制备发酵刺麒麟菜硫酸多糖(Fermented Eucheuma spinosum sulfate polysaccharide,F-ESP),借助响应面法以粗多糖得率为指标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以冷冻刺麒麟菜硫酸多糖(Low temperature freeze-thaw Eucheuma spinosum sulfate polysaccharide,L-ESP)为对照,经DEAE-52柱层析纯化后测定总糖、还原糖、硫酸根等物质的含量以及单糖组成,分析F-ESP的化学成分;测定粘度、溶解度、分子量及微观形貌,表征F-ESP的物理性质;利用红外光谱解析F-ESP的官能团结构;通过大鼠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实验评价F-ESP的抗过敏活性。当料液比为1:70,接菌量为5%,发酵时间为24 h时,F-ESP得率最高(41.70%±2.00%);经纯化的F-ESP-3单糖结构主要由半乳糖构成,总糖含量为97.77%±1.10%、硫酸根含量为28.40%±1.40%,与L-ESP-3相比,F-ESP-3还原糖含量(7.87%±0.09%)极显著提高(P<0.01)、分子量(33.58 kD)极显著降低(P<0.01)、比浓粘度(0.01±0.002 dL/g)极显著降低(P<0.01)、溶解度(89.33%±3.10%)极显著提高(P<0.01)、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L-ESP-3为光滑致密的片状,F-ESP-3为粗糙的不规则颗粒状;发酵制备的F-ESP-3糖链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是一种含3,6内醚半乳糖残基的α-硫酸吡喃糖,且能够通过抑制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从而抑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激活。综上所述,益生菌发酵可以作为刺麒麟菜硫酸多糖的制备方式,并通过改变其物理性质显著提高抗过敏活性。这一结果为刺麒麟菜多糖工业化生产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测定水稻秸秆和玉米芯2 种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和双孢菇子实体中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采用蛋白营养评价方法,对2 种蘑菇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水稻秸秆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粗纤维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2.46%和12.11%;玉米芯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5.03%;同种栽培料条件下棕色蘑菇粗蛋白质、灰分、粗纤维含量均高于双孢菇,但总糖、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双孢菇低。2 种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玉米芯栽培料上生长的蘑菇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都高于水稻秸秆栽培料生长的蘑菇,其氨基酸含量比例都接近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的理想模式,其第一限制氨基酸都为蛋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都为第二限制氨基酸;比较2 种栽培料条件下的子实体蛋白质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营养指数,棕色蘑菇指标均比双孢菇高,且水稻秸秆为栽培料时,棕色蘑菇与双孢菇差异更显著。结果说明,玉米芯为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营养价值优于水稻秸秆。  相似文献   

17.
以未经发酵的玉米粉为对照,对自然发酵、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及复配菌种(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发酵制得的玉米粉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未发酵玉米粉,发酵后玉米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淀粉含量显著上升(P<0.05);发酵使玉米粉的糊化温度显著升高(P<0.05),自然发酵和复配菌种发酵后的玉米粉衰减值和回生值显著降低(P<0.05),玉米粉的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提高;植物乳杆菌和复配菌种发酵对玉米粉的微观结构影响较大;酿酒酵母菌和复配菌种发酵产生的香气和代谢产物有效改善了发酵玉米粉的不良气味。通过不同发酵方式的对比得知,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和复配菌种发酵可以将玉米粉自然发酵所需的13 d分别缩短至72、18 h和48 h,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经复配菌种发酵后制得品质、风味且加工性能更加优良的玉米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姬松茸和双孢蘑菇对小米进行固态发酵,并对发酵产物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以及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与未发酵的小米对照相比,姬松茸小米发酵产物和双孢蘑菇小米发酵产物中的粗蛋白、水溶性蛋白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其中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6.13%和12.25%,水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0.37和4.64倍,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2.31和1.01倍,且两种小米发酵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双孢蘑菇小米发酵产物除外)、营养指数以及与鸡蛋蛋白之间的贴近度均高于对照,这说明小米发酵产物的蛋白质质量高于对照;两种小米发酵产物中的游离态多酚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游离态多酚含量达到3.91和1.57 mg GAE/g DW,分别是对照的4.55和1.82倍,总酚含量达到4.03和1.73 mg GAE/g DW,分别是对照的3.87和1.66倍。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姬松茸和双孢蘑菇对小米进行固态发酵,可以提高小米的蛋白质质量和多酚含量。本实验可以为开发利用小米资源,增加小米附加值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为开发利用食用菌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金针菇废菇柄为研究材料,利用蛹拟青霉为发酵菌种,对金针菇废菇柄进行了双向固体发酵。研究了金针菇菇柄发酵菌质多糖、虫草素、虫草酸、蛋白质、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和发酵菌质总还原力和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发酵菌质中活性物质出现了峰谷变化,在发酵中期随着时间的增加物质含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主要成分和抗氧化能力均有大幅度增加,两者具有显著差异。各种活性物质达到最大的发酵时间略有不同,蛹拟青霉发酵金针菇菌质多糖、虫草素、虫草酸含量在发酵28 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717.68 mg/g、90.9μg/g和25.6 mg/g,分别是对照组的1.92倍、90.9倍和2.34倍;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分别在21 d和24 d达到最高,分别为396.6 mg/g和230.88 mg/g,分别是对照组的2.39倍和4.52倍。发酵菌质的总还原力在21 d^28 d达到最高,且基本稳定。金针菇菇柄发酵菌质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在28 d最高,达到72.37%,比未发酵菌质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提高了5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